從智財障礙到碳稅障礙 向短視內閣進一言【中國時報 社論2009.12.13摘要】當全球各國齊聚哥本哈根,討論如何因應全球暖化、力圖減碳之際,我們的行政院長,卻在工商協進會的早餐會中,承諾暫緩推動能源稅;不僅如此,吳揆上任後,行政院聚焦推動的大型投資案,赫然是國光石化、六輕五期、大鋼鐵廠等高排放量投資案。政府此舉,在未來五到十年,置國內經濟於險境。
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十多年過了,許多新數據與研究出爐,全球暖化程度、海平面上升速度,都遠比原先估計者嚴重。全球各國都已認同減碳目標,不僅美國承諾2020年達成較2005年減少17%,連開發中國家的中國、印度,也分別承諾40%、26%的減碳量。
對眼中只見經濟成長數字與選票的政客,與他們談地球公民責任,或許太「崇高」、太不實際了,因此,這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任何政策思考到溫室氣體減量;產業方面,產業結構從未調整,石化、鋼鐵仍是鼓勵投資的重點;民生方面,持續維持低能源價格,甚至政府補貼油電價,等於變相鼓勵民眾多使用能源。
根據工研院的統計,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1990年到2006年,就已上升一33%,平均每年成長5.4%。台灣2007年總排放量在全球居22名,人均排放量居18名,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但,當現在各國都參與並積極減量時,有哪個國家會「縱容」一個不但不參與碳減量,而且還不斷增加的國家?其它國家卻毫無作為嗎?因此,許多國家已經準備實施「碳稅邊界機制」,以高關稅與貿易障礙,制裁那些不積極減碳的國家。
對以貿易出口為經濟命脈的台灣,一旦面臨這種貿易障礙與制裁,而且,是幾乎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可能祭出此招,台灣的經濟將無以為繼。而減碳的調整,比之智財權的調整,更需要時間。中經院長蕭代基說,能源稅是今日不作、未來必然後悔,就是這個意思。
廿年前,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施以最嚴重的貿易障礙與制裁利器,是「智慧財產權」問題,對不尊重智財權、盜版嚴重的國家,施予貿易懲罰。台灣曾多次進出美國301名單中;政府與業界在壓力下,也只有不斷改進,終使台灣從名單中「畢業」。不但如此,台灣企業擁有的專利權還不斷增加,在電子科技方面,儼然成為另一個「智財大國」。
但未來,台灣要面臨的將是「碳稅」的貿易障礙與制裁,如果台灣繼續在減量上毫無作為,甚至繼續揮霍、增加排放量,台灣的產品將在全世界被課以高關稅、甚至被抵制。民間企業都已看到這層隱憂了。張忠謀日前提出全球對二氧化碳排放會有更嚴謹的管制,碳排放、碳稅等問題會接踵而來。
電電公會理事長焦佑鈞提醒,歐美環保意識抬頭,國內企業要提早作好供應鏈碳足跡管理。而美國最大通路商沃爾瑪已決定,2014年起全部上架產品,都要揭露綠標。從智財障礙,到碳稅障礙,不會太久。政府弄個空心的「永續發展計畫」,卻對能源稅─這個有助碳減量、且是最起碼的作為,為了短期經濟考慮,都不敢推動,而置台灣經濟前景於危境。目光短淺,令人擲筆長嘆!
氣候變遷 台灣別掛無事牌【謝孟哲/北市(研究生)中國時報2009.12.13摘要】回應哥本哈根談判,美國環保署七日公告六種溫室氣體,對人類健康有害,使美國溫室氣體排放規範,不須透過國會立法,即可直接採取管制措施。
反觀國內,《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至今仍未通過,能源稅相關政策也遭擱置;台灣的氣候政策究竟在哪裡? 美國環保署的宣告,顯示出美國終於願意正視氣候問題的決心。然而回到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至今仍未通過立法;即使通過,現在的版本既未規定罰則,也沒有設定減碳日程表,只以鼓勵企業「自願性」減碳為原則,形同虛設。
至於能源稅政策,十月底賦改會才提出建言,隔日就被吳揆以一句「學者意見只是參考」打了回票;日昨,吳揆更答應工商團體暫緩徵收能源稅,顯示出政府面對氣候問題的決心,仍敵不過財團的利益考量。難道,八八水災的教訓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