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海洋國家,但海洋保育正面臨危機。地球暖化,造成台灣海平面每年上升,如果再不改善,再過數十年,沿海低窪地區「很危險」。近年許多河川上游建造水壩水庫,也使海岸侵蝕或堆積惡化。
【聯合晚報╱邵冰如/3.20.2009摘要】學者提出警訊:台灣潮池魚類,僅剩30年前的三分之一,台灣快要無魚可吃,無魚可賞。台灣是海洋國家,但海洋保育正面臨危機。地球暖化,造成台灣海平面每年上升,如果再不改善,再過數十年,沿海低窪地區「很危險」。近年許多河川上游建造水壩水庫,也使海岸侵蝕或堆積惡化。
亞太潛水展今天開幕,同步舉辦海洋保育講座,國內多位重量級海洋生態學者發表專題報告;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將發表「台灣海域環境危機」。他說,他和台大研究生前幾年曾在宜蘭、高雄、台東、基隆的四個潮位站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海平面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不但比大陸的0.26公分高,更比全球平均0.1至0.2公分高出很多
台灣中西部沿岸的海埔新生地,離海平面沒有多高,近年已逐漸面臨淹水之苦;如果海平面繼續以此速度上升,預計本世紀末就會面臨淹沒的危機。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海平面上升問題,以免台灣人未來成為「環境難民」。
更值得注意的是,山坡地過度開發也會影響海岸環境。例如武陵農場七家灣溪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因為當地濫墾山坡地種植蔬果,河川瞬間涇流量大增,珍貴的櫻花鉤吻鮭因此數量大減,近親交配的結果讓鮭魚的數量更少、體型也變小。
台灣海洋的海洋生態非常美麗多元,海洋生物種類多達萬種,但學者警告說,因過度開發和人為污染等因素,台灣的海洋生物物種正快速消失。以潮池的魚類為例,目前只剩下30年前的三分之一。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指出,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海洋生物種類已達1萬2000種,但遺憾的是,過去三、四十年來,由於海岸過度開發,過度漁撈、棲地破壞、污染、以及外來種等人為因子的破壞,台灣的海洋生物物種正在快速消失。
邵廣昭也說,限漁及劃設海洋保護區應是最簡單有效的保育方法,但在台灣卻甚難推動,既有的保護區也未有效落實,令人遺憾。如果我們再不迅速採取行動,那海裡無魚可吃,和無魚可賞的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聯合晚報╱劉開元/3.20.2009摘要】大甲鎮瀾宮媽祖即將明晚展開八天七夜的遶境儀式,趕在大甲媽祖出巡前夕,環保團體上午帶著即將隨同媽祖遶境出巡的媽祖魚陣頭,到行政院陳情,呼籲政府檢討保育不力,帶來的經濟衝擊,要求政府落實保育鯨豚。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表示,媽祖魚在去年間被世界保育聯盟列為瀕臨絕種動物中的「極危」等級,族群數量不到100隻,今年首度有媽祖魚陣頭加入大甲媽祖出巡,藉媽祖出巡,宣揚維護生態概念。
黑潮海洋基金會金磊說,台灣每年有超2.7萬至4.1萬隻海豚因被誤捕而死亡,美保育團體已向美政府提議抵制台灣劍旗魚進口,抵制行動如通過,將使台灣漁業遭受毀滅性打擊。政府有必要加強鯨豚復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