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華梵人間行腳‧社會實踐服務
市長:聲人  副市長: 景隆陳雪麗~九天玄姆護道會理事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其他【華梵人間行腳‧社會實踐服務】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深坑國小品格教育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轉載資料:華德福學校:藝術類課程特色與教學
 瀏覽2,229|回應0推薦0

聲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華德福學校:藝術類課程特色與教學

從華德福教育開一扇窗 (第三部分)



藝術類課程特色與教學



華德福教育的過程一再提示出:藝術的才能與蓬勃生命力的相關。史代納描述藝術活動可以開啟寬廣的心靈經驗,促動生理和心理活動間的交互作用,從而由一個人的體內去產生改變,此種改變幫助一個人對於自然初始生命的原動力更容易親近與接納。教育的過程便在開啟這一途徑,幫助孩子發展成為一個靈活而和諧的有機體,而透過藝術課程的活動,敏銳孩子們的身體機能,使每個人的獨特潛能與其心靈力量結合。

因此在華德福學校裡,與主課程平行發展的藝術類課程有:水彩、形線畫、形塑與雕塑、音樂、詩歌、優律斯美、手工藝,園藝等等,通常各地域與各校會自行作一些調整。課程從一年級一直貫穿至十二年級。對於各個年齡層的學生來說,藝術在學習的課題中更有多層次的意義。學生不僅可以將自己融入各種不同的藝術材料中,(如:音調、聲響、顏色、木頭、陶土、金屬等等)漸漸地體會出各種藝術形式的豐盛與多采多姿;同時透過從事藝術活動,觀賞藝術作品,發展理解、欣賞與評鑑的能力。在另一層面向中,藝術課程的活動呈現為其他學習領域的統整過程,使得學習具備一整體性的意涵。以下就分類別說明其各自的特色與教學的活動:

1.
水彩(Painting)

在華德福的小學階段,繪畫課程以wet-on-wet為主,就是在濕的畫紙上,施以水性顏料,多半是三原色的探索,以漸進漸增的方式,由單一原色體驗水與色彩之間的關係,然後漸進到雙原色,乃至三原色交溶,遊戲出如彩虹般豐富的色譜。低年級的繪畫課是沒有使用調色盤,讓純粹的原色,以色彩自身的流動接觸,產生最直接、最自然的反應與變化。這樣產生的色彩具有細膩、明亮的特質,讓孩子們體驗到色彩的豐富與純粹;同時,在色彩的交織中產生各種圖像,孩子們的想像力隨著不斷湧現的圖像,豐富而流暢。

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兒童繪畫,史代納並不主張讓孩子由線條發展圖像,尤其對於學齡孩童,更是強調非具像表現的重要。他曾以地平線為例作為說明:上面一片藍,下面一片綠,大自然中並沒有一條水平線條橫在其中,它是兩片色塊的交界,自然生成。因此,史代納認為兒童在繪畫課程中,首要的目標在於體驗色彩的和諧,以及色彩的情感;然後才透過對色彩的熟悉與體會,掌握住圖畫形象的表達。

基於這樣的理念,華德福學校的繪畫課程,老師通常會選取一段神話或童話故事(視年級高低,並配合主課程發展考量)作為開端,故事情節如果充滿色彩的描述,將是不錯的熱身引發。然後教導孩子正確的操作步驟,包括沾取顏料、洗筆、吸除多餘的水分…等等。當孩子們都完成自己的圖畫後,先帶領收拾所有的工具,然後進行分享與欣賞。隨著年級漸增,也隨著增加各種不同的畫材,孩子們擁有越多對色彩的體會與經驗,就越能發展各種圖像造型的能力;除了呈現在繪畫創作的表現上,也運用在學童各科學習的紀錄中(自製的教科書)。

一般觀察兒童繪畫,大多都是以「線條」作為塗鴉語彙。對此,史代納從握筆塗鴉的目的與意義,發展出獨立的形線畫(Form
Drawing)課程。

2. 形線畫(Form
Drawing)

早在1919年創設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史代納便非常重視兩項要素:移動(movement)與造形(form),因而在課程規劃上創新兩種課程:優律斯美(Eurythmy)和形線畫(Form
Drawing)。

形線畫中「線條」元素,並非指一般繪畫中圖像輪廓描繪,也非指素描中的勾勒、明暗,而是指「移動的烙印痕跡」(The line as
imprint of a
movement.)。就如史代納所強調的,它同時涉及兩項要素:移動與造形因此在課堂上,老師進行形線畫教學時,通常都會伴隨著身體活動的設計。

從一年級開始,先以垂直直線開始,讓孩子在空中畫出大大的一直線,同時讓孩子嘗試走一直線,體會直線在空間中的感覺,然後才發展到紙上的畫線。線條形式的發展,大多由直線到水平線,加上漸增與漸減的變化;發展鏡射對稱,乃至多重對稱的關係;到了三、四年級則有圓形的發展,包括放射的變化,螺旋的變化;在五、六年級便帶入幾何圖形的練習。在所有形線畫的練習中,學生必須徒手繪畫,透過這些練習,他們可以發展出穩定而規律的移動,這有助於發展孩童手部書寫能力。練習中常出現漸進的變化,學生必須透過目測與反覆的修正,發展出良好的觀察與精確描繪的能力。所有的形線畫的練習都配合有空間移動的練習,有時更結合優律斯美,發展出清晰的空間感,以及優美而流暢的韻律感。

以下筆者僅以四種線條基礎形式作為範例說明,藉以簡略的了解形線畫形式的發展與漸進的變化:

(1)
直線



(2) 對稱



(3) 水平線



(4) 圓形



學生透過進行形線畫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專注學習的氛圍。藉由觀察學童所畫的線條圖形,線條是否穩定或猶豫?圖形是否對稱?或朝向哪一邊歪斜?是否在某一轉彎處總是轉錯邊?….
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孩童在性情上的某些特徵,某些需要加強活動練習的部位,進而設計一些相關的肢體活動,或是給予一些特定的形線畫圖形作為輔助與導正。

3.
形塑與雕塑(Modeling and
Sculpture)

形塑與雕塑課程的材料隨年級的發展而有不同。幼稚園與低年級主要以蜜蠟(beeswax)為主,隨著十指活躍逐漸增加的的溫度,細膩的觸感與豐富的色彩,越趨於流暢。小學二、三年級開始接觸陶土,通常是配合主課程的進展,而發展出形塑的主題。例如有關人與動物的關係,則會發展出一系列動物的造型。其中關鍵的原則之一,是必須由一整體衍生出局部,猶如生命的初始,一塊陶土是從圓形(或卵形)開始,然後發展出形態軀體,最後才抽拉捏塑出頭與四肢。到了中、高年級則增加木頭的材質,雖然同樣也是從挫削圓形(或卵形)開始,可是非常不同於陶土的塑性處理,它以一種減法的方式去趨近作品的完成,最後銜接高年級木工課程,進展至家具等等的製作。有時在高年級階段,是各地區性與各校的情況,也會讓學生接觸石頭或金屬的材質雕刻。

整個形塑或雕塑是一種意志力貫注的過程,學生必須深入到材質本身特性,才能在工作中,掌握自己施力的大小,工具正確的使用,然後才能避免發生折損或斷裂。它是一體的兩面,孩童在形塑外在材質的同時,也同形塑著自身的體態與意志力的發展。

透過形塑或雕塑的過程,更能強化孩童對空間的感知能力,將一般平面化視覺能力深化為三度空間的關係與結構;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強化過程,更能幫助孩童發展內在的平衡感,以及發展出對週遭環境(對空間)的意識與警覺能力,包括對美與醜、秩序與混亂….的感知與反應。

4.
音樂、詩歌(Music and
Poetry)

在華德福學校通常不藉由視聽器材去呈現音樂或教材,史代納認為每一個人體便是最自然、自直接的樂器。因此,老師必須以自己的口唱或是以樂器,帶引學生歌唱,帶引學生學習吹奏形式的樂器。對於低年級比較偏重於節奏感的面向,讓學生體會快慢、疏密、強弱….的經驗,並且廣泛的運用於其他主題課程,如算數、語文….等等的學習活動中。到了三年級以上,則進入音樂旋律的體驗,進行分部的合唱(奏)與輪唱(奏),學生透過音韻的和諧,進一步體驗與別人互動中,精準的時間點與和諧關係。有關樂理與樂器專業的技巧則放在高年級以後的課程。

詩歌的吟誦是貫穿在整個華德福教育中,它具備著音樂性的節奏、律動與韻腳,同時也富涵著豐富的意念圖像。它的重要性,使得華德福老師在每天的教學活動中,充滿詩歌的形式與特色,從一早的晨間活動,到教學主題的引導,或是對學習段落的回顧;乃至到高年級戲劇課程的發展與呈現。

5.
優律斯美(Eurythmy)

Eurythmy原本是希臘文的「美麗的韻律」(beautiful
rhythm),史代納將之發展成為一種課程,它與肢體發展、藝術表演、心靈治療呈現為一種多面向的綜合體。

優律斯美不是舞蹈,它是將聽覺上的音樂性,轉化為肢體的語彙,因此它與語言音律的結合更為緊密;優律斯美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體能律動,在整個團體的移動中,學生會體驗到個體與團體之間「呼」與「吸」互動關係與結構,通常移動中所呈現出來整體的圖像,多會呼應於大自然的律動感(例如:花的開合、日月的生沉、萬物呼吸的脈動….)。

我們可以稱優律斯美為動態的形線畫,所有形線畫的線條形式,都可以在優律斯美找到對應的圖形。我們可以稱優律斯美為雕塑的有機體,以肢體形塑出自然的脈動,以群體的脈動構組出宇宙中的形象。我們可以稱優律斯美為具體圖像化的詩歌,每一個母音、子音都有其對應的姿勢動態,隨著詩歌的開展,而呈現為一組流動的圖像。

6.
實務課程:手工藝,園藝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手工藝,包括針織、刺繡、編織、籃器編製….等等,每週兩個時段;六至八年級階段,則以木工及園藝依季節交替學習,每週兩小時;到了九年級及十年級,以密集學習的方式進行木工與園藝的課程,每天兩小時,兩科目每學年在兩週內完成;至於十一年級與十二年級,主要以裝訂與木工為主,每天兩小時,也是在兩週內完成,其中有一重點在將學生自己編寫繪製的學習紀錄,裝訂完成精美的、獨一無二的教科書。



結語

華德福教育的理念係歐洲改革教育思潮中重要的一支,其實踐成果早已獲得廣泛注意與肯定。可惜在國內尚未獲得廣泛的認識與了解,在國內積極追求教育革新的過程中,華德福教育的理念,對於九年一貫課程中追求個人與自己、他人及自然和諧關係的基本理念實相吻合。同時在華德福學校的課程中,最令人矚目律動課程與藝術活動的特色,也引發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省。由史代納對課程整合的設計理念與實務,令人驀然發現,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或以前所稱美育的本質,其實就不外乎身、心、靈的和諧發展與全人教育,這些想法我們儘管以不同的名稱來包裝此一歷久彌新的理念,但是教育工作與教育本質始終不能須臾或離。華德福教育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與心靈的可能之窗。


[文/林麗真
2006-02-20:17-13-17]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電子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738&aid=217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