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聲色的刺激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晉晉兩歲的生日。剛剛家人正在給晉晉過生日,大家唱著生日快樂歌,晉晉很興奮地想要吹掉蠟燭,當爸爸想替她照相的時候,她偏著頭,做個可愛的鬼臉,微微吐出舌頭來,活脫個鬼靈精怪。看著晉晉由只會笑,到現在每天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或唱個不停,我的心底自然有著極其豐富的感覺。當孩子開始會說話,那意味著他已經開始會去記憶其意識,且意識會隨著詞彙的增加而越來越深刻,這對做父母的我們來說,會知道自己得越來越要謹慎面對言語這件事情,尤其是我們夫妻的言語,能不能對晉晉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彼此常會放在心上,深怕不恰當的語言讓晉晉學習,使得她的精神有任何偏差。正因如此,我們夫妻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加融洽,因為我們完全只能活在「本質的狀態」裡,而不能摻雜個人的情緒,這種態度並沒有使我們變得疲憊,反而因為精神的收攝,使得晉晉不會隨意使性子,大量節省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的寶貴時間。有人曾經問過我帶孩子累不累,我感覺帶孩子不可能說不累,畢竟跟自己一個人或夫妻兩個人的時候就是不一樣了,但,教育晉晉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並沒有在浪費我們的精神與人生。
現在,我想回過頭來,繼續與李文醫師對話。
具象語言與抽象語言
李文醫師表示,父母與老師應該要瞭解孩子操作具象語言與抽象語言的差異性。他說:「具象語言描寫著我們可見、可感、可聞或可聽的事物,譬如『花貓』、『香水』、『香料』和『噪音』這些具體的東西。抽象語言則是無法直接經由感官通路判讀的語言,譬如『精華』、『諷刺』、『象徵』與『運動員精神』這些不可能視覺化的觀念。」當孩子讀書升上高年級後,抽象語言自然而然就會使用得越來越大量。在李文醫師治療的案例裡,他數度指出:有個名為阿諾的孩子,其表現好像是雙面人,上英文課或社會課的時候,他就到處搗蛋,就是沒辦法好好待在座位上,要不是戲弄或挑釁周遭的孩子,要不就是兩眼發直,做自己的白日夢。然而只要上美術課去畫素描或上地理課看地圖的時候,他馬上判若兩人,比任何人都專注,但,只要使用文字或語言,他的心智就立刻關閉。阿諾的老師針對其學習狀態做出評論說:「在我們討論大家的生活經驗的時候,阿諾表現得可圈可點,可是話題只要一轉到書中的概念,他就完全跟不上了,他真是個極度極度『實在』的孩子。」
這樣的人現在應該是社會的主流了。我們不是常美其名說,這樣的人擅長於視覺思考,而不擅長於文字思考嗎?好像人喜歡動感不喜歡靜態的狀態,這只是生命傾向的差異。對照於台灣現在出版業幾乎全面萎縮,文字書籍的整體出版量無量下滑,李文醫師卻表示人如果有這樣的特徵,那是種語言障礙。因為不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各種人文領域裡充滿著各種不同層次的抽象語言(或稱專業術語),對許多有語言障礙的學童來說,隨著課程中抽象觀念的日益增加,他們的成績就會日益下滑。這其實是種缺陷。不僅如此,如果社會普遍推崇視覺(尤其是圖像視覺)而不推崇文字(文字其實還是來自視覺),那其實是人類文明的倒退,而不是進展,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由圖像進而發展出文字,只有文字能承載著深度的觀念,即使你看一幅畫,如果沒有事前縝密的語言帶來的觀念訓練,你還是無法跟人描述這幅畫究竟想表達什麼,因此,人如何能不透過語言而能與人做綿密的溝通呢?
具象語言是抽象語言的基石。但,沒有能耐把具象的生活經驗轉化出抽象語言來指稱(意即觀念),那會使得人無法統攝掌握複雜的生活經驗,而只能如盲人開車般,在每個具象的生活經驗裡亂闖,給自己與他人帶來莫大的危險,卻自得其樂。文字的閱讀歷練實在是培養抽象語言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李文醫師會說:「孩子越早開始看書越好,父母應該當兒女的榜樣。與父母一起閱讀故事書,對學齡兒童裨益甚大,這是增強他們語言發展的最佳辦法。」問題是父母願不願意做到?花金錢給孩子學習才藝比較容易,花時間陪孩子讀書確實很難,因為那會觸摸到「改變自己」的層面,然而,教育孩子最難的層面,莫過於當父母能先教育自己,他們纔能真實的教育孩子,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讀書的習慣,要我們去陪孩子讀書,那真是件苦差事。然而,我通常就在這個環節裡,看見社會很難真正變好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我們只會生孩子,卻不會養孩子,因為要真正照顧好孩子,我們得先要讓自己洗心革面,做個言行合一的父母!
提供孩子物質確實比較簡單,送給他個玩具,讓他在家裡快樂的玩個幾小時,不要鬧得我們無法安然做家事或辦公事,如果我們還要去留意孩子的娛樂,留意他們在這些娛樂裡心思的變化與反應,那確實太過繁瑣。但,那通常就是孩子在慢慢與我們「離心離德」的過程,意即他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娛樂型態,不再需要父母的參與(包括鼓勵或共享),當他有能耐自己出門的時候,他就跟著會發展出家門外的娛樂,逐漸不再需要回家了。李文醫師說:「父母得隨時留意孩子從事娛樂活動的時候,是否太偏好強調『快速動作』的那一類。從事具刺激性的強烈活動後,孩子的確能放鬆心情,然而太過度的話,孩子就會沈迷其中,因而妨礙了語言的發展。滑板或溜冰這些強調速度的運動,甚至電動玩具,都具有高度的誘惑,能滿足運動神經為主的快速活動,但大部分不會用到心智。」現在有很多孩子成天在家裡上網打電動玩具,或者偷偷看色情影片,溺在高度刺激性的畫面裡,完全不會跟人做正常溝通,釀就出極度封閉性的人格,正就是父母只願意忙著自己的事情的結果,這更是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病根。
基礎語言與高層語言
李文醫師表示:「基礎語言意指基礎教育範圍內使用的語言,大致來說屬於學術語言,但內容很具體,並直指重點。高層語言則比較抽象,象徵意味濃厚,同時比較專業,內容充滿著概念與訊息,推理性強,並沒有把暗示的事物說得明白,或許比較模擬兩可,旨在反應觀點而不是事實,譬如說,詩作常蘊含著象徵,社論常表達著觀點,而哲學或政治的論文裡,總是充滿讀者無法立刻完全體會的深意。」他還說:「當學童開始念國中後,他們就會逐漸來到屬於高層語言的領域,緩緩進展的階梯會逐漸引領他們體驗涵養深刻的思考、閱讀與寫作的環境。高層語言讓我們能思考與談論複雜的觀念,更讓我們比較容易學會外語。相關研究同時顯示,九歲至十三歲正是人類大腦語言區塊快速成長的階段。」
偏偏,正就是在這個時刻,我們的國中教育不但反對著深度的中國文學的探索與涵養,而且不在意孩子對中國文學的閱讀與書寫,更要命者,教育完全不討論任何的哲學,使得孩子的心靈世界呈現空白,或塞滿著大量只靠死背獲得的知識,不論這個知識的存在是否本來立意良善。而且,國家從來都把教育當作馴化人民的工具,不重視政治理念的養成(包括公民意識的自覺),只重視政治認同的灌輸,這使得我們生出孩子後,因為忙著工作,沒有時間養育孩子,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國家,而國家則負責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沒有血沒有肉,更沒有靈魂的讀書機器。孩子人文素養的低落,不只影響著有沒有氣質而已(或許有人會認為沒有氣質沒有關係,只要能賺錢就好),更影響他判斷事情的能耐,或使其欠缺善待自己生命的智慧。沒有高層語言的涵養,會使得孩子呈現人格分裂的狀態,他背誦著自己都不相信的內容,那些內容只是為考試,無關於自己身而為人該有的反思,打從心底認為學校教育充滿著假象,只是空口說白話,這其實更影響公民對其社會該有的基本信任。
我曾經認真瀏覽過英國各地的書店,最普遍的感覺莫過於英國是個很重視運動的國家,他們已經把運動這個領域發展出「運動科學」,對各種運動的操作都有相當精細的研究,讓人在做運動的同時,還能瞭解其背後操作的法則。那種層層解析的複雜理路讓我感覺很驚駭,更讓人感覺出運動對英國人來說不只是讓身體健康而已,他們視為一門學問在研究,用此刻的術語來說,這就是具象的運動經驗已經被給出抽象的語言,而且這個領域已經具有反思性的觀念來釐清自身。因此,當我看見李文醫師說:「最能強化孩子語言能力的方式不外乎閱讀、寫作與聆聽,讓孩子去描寫個人感興趣的事物。譬如熱愛運動的孩子應該鼓勵他大量閱讀運動雜誌,寫一些個人偏好運動的相關文章,或指導幼童如何吸收運動知識,並仔細推敲的完整句子來發表運動評論。」我完全能理解他說這段話背後的實質意思,我更知道台灣或整個華人社會如果真要把運動這個領域當作一門科學來看待,還有一大截的路要前行。回過來說,由基礎語言發展出高層語言,難道不重要嗎?當我們沒有語言去精細評論正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裡的事情,那絕對是一種心靈的重大殘缺哪!
因此,李文醫師說:「其實,越來越多的孩子的處境與阿諾如出一轍。他們由於無從發揮所長,因此索性關閉學習的管道,直至高中階段,這些學童在推論與思考,尤其在討論科學、歷史與文學領域的複雜觀念的時候,還是只能運用原來會的那些具象(語意模糊)的字眼。」阿諾的母親其實是一位事業相當傑出的律師,當阿諾念高一的時候,她對自己的孩子做出如此的評論:「阿諾的問題滿嚴重,他甚至沒有發現自己對所學的內容只是一知半解。尤其在閱讀的時候,問題特別明顯。他好像只能抓住字面的意思,而無法領會內涵。當我們強迫他溫習課業的時候,他只能背書而已;而大半時候,我認為他根本對自己在背些什麼都不明白。他願意面對考試的時候,就把背的東西一字不漏寫出來。」
在美國,這或許只是阿諾各種個案的問題,但,在全部的華人社會,這是我們的學習常態。記得童年的時候,長輩或老師告訴我要學習什麼東西,從來不會管理解,就只是「背」就好。背誦並不完全是壞事,譬如背誦經典,那能涵養精神與凝鑄人格,但,當前的教育已經完全不再背誦經典,卻很強調記憶訓練,即使是在學習自然課的時候,老師不會認真帶孩子去做自然實驗,卻只是要孩子背誦自然公式或元素表,大家演繹一番,好像就能領會宇宙的奧秘。更不要說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全面詆毀「含蓄不露」這種古典的美德,使得人與人的各種互動都往往流於直來直往,稍有不順就只能吵架,卻沒有較精細的語言來協調彼此的衝撞。如果有人曾經深度觀察過古時空的中國人待人接物的過程(不論是讀古書或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中國人的互動充滿著藝術性,常常三言兩語,就靠著多重性的語意解決掉彼此的紛爭,這就是「要言不繁」的表現,現在的人往往說一大堆話,卻解決不掉彼此的問題,更不能體會「言外之意」,總要等到事機完全敗露纔肯放手,卻攪得自己灰頭土臉,這應該是智慧低落的表徵了。
李文醫師說:「孩子自童年開始,就應該認真的學習讀與寫,不只是為應付學校作業,而是應該積極針對課程主題,經常變換各種字句的用法,去細細推敲不同的觀點,從中練習提綱挈領。孩子得隨時都在練習語言,不論是用餐、坐車或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機會讓他們談論知性議題。除了學校的課本外,他們應該經常閱讀與討論報紙或雜誌的知識性內容,這會幫忙他們順利將基礎語言轉化出高層語言,反過來說,對於妨礙語言發展的活動,譬如電動玩具或某些類型的電視節目,要儘可能縮減。」他還說:「做父親的人不妨跟兒子提議:『星期五晚上我可帶你去看曲棍球賽,條件是回家後你要把比賽過程講給大家聽。你可先用錄音機錄下來,自己多聽幾次,看看講的到底對不對。』這類口語挑戰可加強孩子提綱挈領的技巧,雖然這可能讓他無法專心看球賽。」
透過語言重溫曾經發生過的經驗,並不是在透過記憶,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進行「複製」,而是在讓人把基礎語言組織出高層語言,尤其是人的重溫往往還會加上自己的認知與評論,這使得其回溯的過程反而使得認知更加深刻,顯然加強孩子透過語言來回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這是提高孩子認知能耐,並培養高層語言的重要辦法。
接收語言與表達語言
李文醫師指出,接收語言是指孩子對於口語溝通(說或寫)的理解能耐,包括能聽懂幼稚園老師講的故事的道德含意,或瞭解同伴的雙關語。表達語言則是指語言展現出來的成果,意即將思想轉化出文句或訊息的管道。孩子在辯論的時候能將精彩或合理的觀念轉化出犀利語言的能耐,正屬於表達語言的範圍。如果說,接收語言是閱讀時使用的工具,那表達語言就是寫作時的密碼訊號。李文醫師有個具體案例,有個名為李諾兒的害羞女孩,她不太愛跟同學往來,在課堂上總是一言不發,拒老師於千里外,每回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她總是囁囁嚅嚅,答案雖然正確,卻過於簡化,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她好像不把這當一回事,但,她每回在各領域的考試都很不錯,尤其擅長於選擇題與填充題,由成績看起來,她遠比班上絕大多數的同學更能吸收課程的內容。這是怎麼回事呢?
她的老師湯普森提出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李諾兒有問題嗎?這位佼佼者難道沒有權利保持沈默?我們為什麼要認為全部的學生都得是文武雙全?誰規定要他們每個人都要很會說話呢?」李文醫師則指出:「長久而降,我們始終相信,如果某人的接收語言出類拔萃,他的表達語言同樣會超邁群倫。然而,如今各項證據告訴我們,語言的接收與表達其實是兩回事。語言的表達能耐遠勝過於接收能耐的孩子,就應該多增強聆聽,並從事於閱讀這類吸收語言的活動,這類孩子在幼年時期就應該多聽錄音帶的故事,長大後則應該儘量不要看電視。大量看電視的孩子,常會過度仰賴視覺暗示來獲取資訊,這會使得他們的接收語言障礙更加的惡化。」
我認為李文醫師點出目前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那就是看電視,或者統稱各種劇烈刺激孩子感官的事情,都是李文醫師很謹慎在提醒人要避開的面向。《老子》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記得哲學大儒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當日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曾經特別派人去請教他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他回答中華文化絕對無法復興,除非政府能關閉電視,不再讓國人透過看電視節目來自我娛樂(其實是麻痺),或者吸收國外各種不正經的訊息,改變社會的善良風俗。想來,方東美先生已經不幸言中了。我的家裡有電視機卻沒有電視台,不只沒有衛星電視台,連無線電視台都沒有,我希望提供晉晉清靜的生活環境,我們全家只會偶爾看大陸拍的歷史劇,那是用買的光碟來看,我們可自主選擇要看的時間。
但,看見現在的年輕人自童年開始就已經習慣電視節目的餵養,每天像個白癡般就只是張著嘴巴盯著電視瞧(我真的見過這種人),我感受著國民素質的低落實在是積重難返,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會有有表達語言的困難,因為他們習慣吸收電視的內容,電視節目主持人纔是他們的老師。如果現在還有父母認為培養優質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大事,那,由自己開始,率先不再看電視,就是改變孩子命運的起點了。
如果我們要孩子「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就應該讓孩子多與具有真實生命感的東西接觸,而不是讓他透過看電視來吸收訊息。人的視野的擴大,絕不是透過看電視來成長,而是遊歷與閱歷醞釀出的體驗。我每天在車上,都會想儘可能利用新竹這個城市的資源,凡事在車內看見什麼東西,就說給晉晉聽,因此她現在已經能辨識「貨車」與「房車」,還有「垃圾車」與「救護車」的細節差異。當然,這一年來,我們已經去過台灣各地很多的古蹟,除了我想拍些照片做教學或出書使用外,同時還能讓晉晉有「實地見證」的機會,我的計畫就是要讓晉晉不再有古今的巨大落差,而是古裡就有今,今裡就有古,如此纔能讓生活裡有文化,文化裡有生活。這應該能刺激晉晉的語言與記憶區塊做豐富的活動,記得過年的時候我們去台南好多古蹟,由於都是廟,諸如孔廟、五妃廟、赤崁樓、延平郡王祠與大天后宮,晉晉看見裡面主奉的神像或神位,就會雙手合掌,說:「要禮敬!」在天后宮的時候,媽祖像前有個蒲團,她看見就跪下去叩頭,讓我與雲兒先是面面相覷,繼而相視一笑!深層的辨識這些不同宗派的神對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是我往後會教晉晉的課題,但,如此童稚的她,先能學會對各種神都抱持著敬意,這種宗教包容的態度,正是我平日在說的心學的態度。
陽明子降生五百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