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佐成 光明日報發
上世紀初,福建開風氣之先,一度成為我國開展航空研究最為活躍的地區。究其原因,主要與當時福建致力于航空研究的人才較多不無關係。
1906年,福建永安人劉佐成與同鄉李寶焌在全閩師范學堂畢業後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就讀于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學。受美國萊特兄弟和旅美華僑馮如研制飛機並成功飛行的鼓舞,劉李二人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飛機的研制。在一些愛國華僑的資助下,劉李二人合作自制了“飛機一號”。因使用日本的飛機場不便,宣統二年八月,在清政府的電召下,由軍咨府撥款,在北京南苑廡甸毅軍操場內建築廠棚試造飛機。宣統三年三月,劉李二人在國內自造的“飛機二號”試飛成功,但飛行時因發動機曲拐軸損壞,墜落失敗。劉佐成身負重傷,從此不再駕機。
1 91 0 年1 1 月1 9 日,李寶焌、劉佐成決定發起成立航空研究會,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提醒國民: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1910年12月,上海《東方》雜志發表了李寶焌的《研究飛行機報告》(我國最早的一篇航空論文)。李在1910年以前就對飛機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特別是對“向後焚燒而推前”(即噴氣推進)的提出,比噴氣飛機的出現還早了30多年。李寶焌于1 91 2 年8 月26 日病逝南京,年僅26歲,志未遂,誠為我國航空學術界先導。
1909年8月,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薩鎮冰出洋考察時,選派學生隨往英國留學。1915年,這批學生又轉往美國留學,其中有內蒙古的巴玉藻、福建的曾詒經。他們先學造船,後學飛機制造,于1917年12月學成回國。
北洋政府想創辦培養航海和航空制造專門人才的飛潛學校,從大沽、上海、福州等處選擇校址,結果選定福州馬尾——這大概與當時海軍中福建人多不無關係。1918年3、4月間,北洋政府海軍部在馬尾海軍學校附設飛潛學校,又在海軍船政局設立海軍飛機工程處,由巴玉藻、曾詒經等負責制造飛機。當時制造飛機用的鋼、鋁等金屬材料我國並不生產,只能採用外國貨,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福建生產的又多又好。海軍飛機工程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規的飛機制造工廠。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廣東發生省港大罷工和“沙基慘案”。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留學法國的飛行家陳國梁(福建莆田人)在菲律賓宣傳航空救國,並發起組織華僑飛行隊和福建民用航空學校籌備委員會,選定廈門禾山的五通地方為校址,于1928年10月10日成立廈門民用航空學校。後由于經費困難維持不下去,只得合並到廣東航空學校。1934年5月,陳國梁在柳州機械廠設計、制造了我國早期的滑翔機並試飛成功。
畢業于德國漢堡飛行學校的福建人陳文麟曾購買一架英國愛弗羅公司的阿維安式飛機,于1929年3月13日從英國出發,經德國、希臘、印度等國,于5月12日飛到廈門,成為成功完成國際長途飛行的首位中國人。1933年7月19日,陳文麟和潘鼎新駕駛自造的“江鵲號”飛機,從廈門出發飛往上海,換發動機後途經多地,于10月22日回到廈門。1933年6月15日,曾詒經與外國駕駛員蒲裏駕駛自制“江鳳號”水上飛機,從上海出發,沿長江長途飛行。這些都是當時國產飛機較為成功的長途飛行。 (薛世平)
來源:光明日報 2009年0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