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大中華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商業理財投資理財【大中華】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華人之光‧近代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航空之父——馮如
 瀏覽1,078|回應1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馮如2號機在準備飛行 圖為馮如(左1)與3名助手

    歷史的時針撥回到100年前的一個黃昏。

    1909年9月21日,美國奧克蘭市郊匹滿高地的伍·吉·典梓農場。一架升降舵裝設在飛機前部的鴨式布局輕型飛機在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著升上天空。地面上觀看的人群爆發出歡呼的吶喊:"飛起來了","成功了""上天了"……

    幾個簡單的中文詞匯惹得白人農場主和太太孩子們急急忙忙地跑出屋子,向飛機起飛的小土山方向眺望。他看到在一群衣衫簡樸的華人瘋了一般地蹦跳著朝天空揮動手臂,在他們的頭頂上方,一只奇怪的大鳥正在圍繞著小土山,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

    100年前的那個傍晚,幾萬萬中國人誰也沒有聽見遠隔太平洋的異國土地上這微弱、單薄的吶喊。今天,這呼喊卻穿過100年的電閃雷鳴,越來越響亮地震蕩著全體中國人的耳膜--

    那個駕駛著簡陋的飛機在10~15英尺之間的低空飛行了約半英裏航程的年輕、挺拔的身影,猶如一道永恒的閃電,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天空上--

    馮如。

    中國航空之父,首位駕駛自制飛機上天的中國人。

    幼年遭遇奠定"國家富強"的遠大志向

    馮如,被美國人譽為"天才的發明家",他走過了一條與那個時代大多數的中國人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萊特兄弟開創的動力飛行揭開了人類航空史的第一頁。馮如成長的年代,正值古中國千年變局之際,中國在西方帝國主義的槍炮脅迫下,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勞苦大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水深火熱中艱苦度日。

    恩平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美國舊金山出現淘金熱以後,就有不少恩平人漂洋過海去謀生。幼年的馮如時常從來往的華僑那裏聽到他們談論外國科學進步,實業發達的情況,由此萌生了出國增長見識的念頭。讀書時,馮如常常把《論語》中的"父母在,不遠遊" 按照粵語近音念成"父母在,得遠遊"。

    這一年,在美國舊金山作小本生意的舅父吳英蘭回鄉省親。輟學在家的馮如便纏著他要隨其前往舊金山謀生。在徵得父母同意後,年僅12歲的馮如踏上了背井離鄉之途。

    馮如到了美國以後,目睹了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城市,接觸了先進的機器和技術,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他在日記裏寫了這樣一段話:"嘗謂國家之富強,由于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于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

    馮如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發明家和航空事業的拓荒者,與他內心深處圖謀"國家富強"的情懷是分不開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所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精神傳統。

馮如和他的飛機

    馮如:世界制空權理論的樸素先聲

    舊金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美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貿易港口。這座城市人口眾多,工業發達,馮如終其一生的對于機器和工業的迷戀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他白天在工廠勞動,晚上回家學習,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經過十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制造各種機器。特別是他制造的小型發電機,不但運輸、移動方便,而且發電效率優良。他設計制造的抽水機、打椿機、發電機、無線電報機等輕便耐用,深得社會讚譽。

    1906年前後,有兩件事情給馮如內心帶來了強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自制載人動力飛機試飛成功,揭開了世界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馮如萌生了效倣萊特兄弟試制飛機的念頭。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1905年9月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和約竟規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這件事情更使他堅定了研制飛機的決心。馮如為祖國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機器夢"破滅了:"是(指制造機器) 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

    從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的思想,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

    1906年,馮如從紐約重返舊金山,經營機器制造、銷售業。青年華僑朱竹泉對馮如高超的機器制造學識和技術十分欽佩,遂拜馮如為師,學習機器。

    馮如對朱竹泉說:"日、俄戰事大不利于祖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以其制一戰艦,費數百萬之金錢,何不將此款以造數百只之飛機,價廉工省。倘得千只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

    馮如萌生這些思想是在人類的第一架動力載人飛機剛剛問世的第3年,飛機作為一種新式武器所具有的潛力尚未被人重視。馮如的思想可以說是15年之後意大利人朱裏奧·杜黑"制空權"思想的樸素先聲。

    馮如也是提出自力更生發展本國航空事業的第一人。 "壯國體,挽利權"是馮如的代表性思想。面對災難深重、倍受欺淩的祖國,他誓言"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他一開始就把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置于自制飛機、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他以自己的航空實踐和奮鬥歷史啟示人們:要發展祖國航空事業,"壯國體,挽利權",就必須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割據各地的軍閥為了打內戰,競相向外國購買飛機,不但利權外溢,而且無不被帝國主義操縱利用。歷史事實完全證明了馮如的航空救國思想和實踐的正確性,他為我們展示了航空救國應走的道路。

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的馮如2號

    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後面

    研制飛機,首先遇到的困難是缺乏資金。馮如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金銀玉器,仍不能解決問題。于是,他到當地華僑中去募集資金。華僑們聽說馮如要造飛機救國,都非常感動,但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光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制造出飛機的。他們生怕制造飛機失敗,投資受損,只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毅然伸出援助之手,出錢出力,予以支持。馮如一共籌得資金1000余美元,1908年5月租得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的一間面積僅80平方英尺的屋子作廠房,定名為"廣東制造機器廠"。 年僅25歲的馮如,懷著"固吾圉,懾強鄰。壯國體,挽利權"的雄心壯志,帶領他的3位志同道合的助手,以堅毅沉著的精神,在這裏開創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偉業--制造飛機。

    馮如勤奮學習、研究,先後從《美國科學》、《航空學》《航空器》和《昆蟲式飛機》等當時著名的航空科學書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飛機的技術資料。為了探索飛機的制造和駕駛技術,馮如通過觀察飛鳥的飛行情況,領會到要制造一架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飛機,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穩定的操縱係統,而且要達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滿結合。

    經過充分觀察研究之後,馮如選定以萊特式飛機為設計飛機的主要藍本,同時參考花曼、寇蒂斯、伯裏利奧等當時著名飛行家的飛機圖形繪制成飛機結構施工圖。在施工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無法購置足夠的生產工具,飛機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制成一個合規格的零部件。馮如的家人也屢屢催促他回國團聚,馮如復信婉言勸慰,並毅然宣布,"飛機不成,決不歸國。"

    經過3年的努力,馮如終于在1909年9月中旬,制成了一架可以載人飛行的動力飛機。1909年9月17日傍晚,馮如駕駛這架飛機,飛上了四分之三英裏的高空。在行將著陸時,飛機發動機的氣冷裝置由于過熱而停止工作,馮如來不及操縱飛機著陸,飛機即失控墜落地面,起落架的一個車輪與地面碰撞損毀。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駕駛著經過檢驗和更換了新車輪的飛機,冒著強風,在伍·吉·典梓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著一座小土山,飛機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間。在未經試飛證實確屬安全之前,馮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風險,進行更高的飛行。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裏。這表明這架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如意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考察家報》、《舊金山呼聲報》等英文日報,分別以《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後面》、《中國人駕駛自制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為題,報導了馮如制造飛機及試飛成功的經過,大大地鼓舞了旅美華僑投資支持馮如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信心和興趣。于是馮如聯合舊金山的華僑青年黃梓材、劉一枝、朱竹泉等,于1909年10月28日把"廣東制造機器廠"擴充為"廣東制造機器公司",由馮如擔任總機器師,負責領導制造飛機,並以"廣東制造機器公司試辦飛船招優先股"名義,公開招集優先股份,僅從1909年11月3日至1910年2月19日的3個月期間,即招得優先股東67人,籌得股金5875元。

    1911年1月,馮如終于制成一架"頓異前制"飛機。這架飛機是以花曼式飛機為參考藍本,並借鑒萊特、寇蒂斯等式樣飛機的制造方法,吸取第一至第六架飛機制造失敗的經驗教訓制成。1月18日,馮如駕駛這架飛機,在奧克蘭市的聖佛蘭西斯科海灣岸邊的艾勞赫斯特廣場公開試飛。

    飛機在地面滑行了約100英尺,便如飛鳥淩空一般,飛上40英尺的空中,環繞廣場飛行了約1英裏,再向海灣飛去,最後掉頭,成一弧形航線飛返廣場降落,飛行歷時4分鐘。如果說,馮如1909年9月21日的第一次正式試飛,由于飛機裝配上存在缺點,只能算是基本成功的話;那麼這次試飛,無可否認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飛行。這是中國人制造成功的第二架飛機。

馮如後人和相關單位的代表在恩平市牛江鎮為“馮如航園”奠基。

    為國捐軀,精神永存

    馮如制造飛機和試飛成功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中國。當時國內發生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想利用馮如為其建立航空部隊,電召馮如歸國,許以破格錄用。航空是當時最尖端的科學技術,馮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學技術知識,在美國經營航空事業,賺取大量金錢。但他一心想的是"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實現"壯國體,挽利權"的夙願。在徵得廣東制造機器公司股東同意後,馮如將公司易名為"廣東飛行器公司",招收一批普通股,增強公司經濟實力,並遷回祖國廣州,為發展祖國航空事業效力。

    1911年2月22日,馮如率領廣東飛行器公司的技術人員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帶著飛機兩架(其中一架在裝配中)及制造飛機的器材設備等,乘船離開舊金山回國。3月22日,船抵香港。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派當時兩廣地區噸位最大、設備最齊全的寶壁號軍艦前往迎接,以示榮寵。寶璧號軍艦抵達廣州後,張鳴岐又在廣州東郊燕塘,為馮如劃定飛機制造廠廠址和飛機場。但馮如只接受其軍艦接載及劃定廠址、場地,始終沒有擔任清政府的職務。

    由于馮如拒絕任職,加上1911年4月8日比利時飛行家雲甸邦在廣州燕塘表演飛行,清政府廣州將軍孚琦前往參觀,歸途被華僑革命黨人溫生才擊斃;繼之黃花崗起義爆發,清政府對馮如也是懷疑有加,嚴密監視其行動。

    馮如在清政府的監視下,不能公開表演飛行,廣東飛行器公司的業務也無法開展。1911年6月21日,馮如為檢驗放置在倉庫內數月的飛機是否仍然完好,在廣州燕塘大操場做非公開的檢驗飛行。結果飛機在船運途中受濕,機件銹蝕,機力受損,剛起飛即墜落,幸而飛機雖毀,馮如沒有受傷。

    正當馮如陷于極度苦悶之中時,辛亥革命爆發了。馮如率領他的3個助手一起參加革命,被任命為廣東革命軍飛機長。他的助手朱竹泉為飛機次長,司徒璧如、朱兆槐為飛機員。馮如接受任命後,立即在燕塘恢復了廣東飛行器公司制造、裝配飛機的業務,用從美國帶回來的自制飛機零部件和在廣州搜集到的竹木布匹等材料,在燕塘制造飛機。革命軍委任馮如組織飛行偵察隊,配合北伐軍對駐守北方的清王朝進行空襲。馮如用了約3個月的時間,制成飛機一架。飛機制成後還沒有來得及北上參加作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已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政府垮臺。馮如雖然沒有北上參戰,但他以中外聞名的飛行家身份擔任廣東革命軍飛機長一事,有力地增強了革命聲勢。

    為了普及群眾航空知識,喚起國人對祖國航空事業的認識與支持,經廣東軍政府核準,馮如于1912年4月,在廣東華僑最多的臺山縣城南門橋表演飛行,到場觀看表演的群眾達兩千多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駕駛自制的飛機在祖國領空上公開進行飛行表演。

    1912年8月5日,經民國臨時政府批準,馮如在廣州郊區做第二次飛行表演。這一天,天氣晴朗,聞訊前來參觀的人很多。起飛前,馮如先向觀眾講述飛機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駕駛等內容,聽者無不鼓掌稱善。隨後,馮如駕駛飛機淩空而上,飛行高度約120英尺,東南行約5英裏,觀眾鼓掌之聲不絕于耳。馮如意欲使飛機飛得更高,將兩手所持之機關一抽,不意用力過猛,該機直上,頭高尾低,馮如兩足浮松,全身下墜,飛機亦即墜落。馮如頭、胸、股各部均受重傷。當時雖有紅十字會醫生及軍醫急救,但藥料太少,難以支持,在場醫士隨即將他抬到北較場陸軍醫院。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長眠,時年29歲。

    彌留之際,馮如仍然心係祖國航空事業。他吃力地把失事原因告知助手,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之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又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與72烈士英靈長相做伴。

    馮如犧牲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于1912年11月16日下令褒揚馮如始創中國飛行的偉大貢獻,馮如後人及其飛機助手等遵照他的遺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墓上建一花崗石的方形碑塔,馮如事跡及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褒揚、撫恤鐫刻其上,以垂青史。1933年,馮如墓遷葬廣州雲鶴嶺空軍墳場。1966年"文革"期間,馮如墓被毀,遺骨被輾轉遷往廣州東郊三寶墟附近荒山。198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黃花崗重建馮如墓,將馮如遺骨遷回安葬,並將此地公布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如出生地杏圃村建有馮如紀念樓,杏圃村的馮如故居被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向恩平縣馮如紀念館、牛江鎮馮如紀念公園贈送退役戰鬥機各1架,永為紀念。

    今天我們緬懷中國航空之父馮如100年前的人生軌跡,不僅為了紀念馮如,更要將由馮如身上的忠誠、勇敢、探索、挑戰的精神意志溶入我們的血液,轉化為建設強大空中力量和民族航空工業的動力。

 來源:新華網    2009年06月12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97&aid=3481282
 回應文章
福建——中國早期航空的搖籃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劉佐成 光明日報發

    上世紀初,福建開風氣之先,一度成為我國開展航空研究最為活躍的地區。究其原因,主要與當時福建致力于航空研究的人才較多不無關係。

    1906年,福建永安人劉佐成與同鄉李寶焌在全閩師范學堂畢業後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就讀于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學。受美國萊特兄弟和旅美華僑馮如研制飛機並成功飛行的鼓舞,劉李二人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飛機的研制。在一些愛國華僑的資助下,劉李二人合作自制了“飛機一號”。因使用日本的飛機場不便,宣統二年八月,在清政府的電召下,由軍咨府撥款,在北京南苑廡甸毅軍操場內建築廠棚試造飛機。宣統三年三月,劉李二人在國內自造的“飛機二號”試飛成功,但飛行時因發動機曲拐軸損壞,墜落失敗。劉佐成身負重傷,從此不再駕機。

    1 91 0 年1 1 月1 9 日,李寶焌、劉佐成決定發起成立航空研究會,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提醒國民: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1910年12月,上海《東方》雜志發表了李寶焌的《研究飛行機報告》(我國最早的一篇航空論文)。李在1910年以前就對飛機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特別是對“向後焚燒而推前”(即噴氣推進)的提出,比噴氣飛機的出現還早了30多年。李寶焌于1 91 2 年8 月26 日病逝南京,年僅26歲,志未遂,誠為我國航空學術界先導。

    1909年8月,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薩鎮冰出洋考察時,選派學生隨往英國留學。1915年,這批學生又轉往美國留學,其中有內蒙古的巴玉藻、福建的曾詒經。他們先學造船,後學飛機制造,于1917年12月學成回國。

    北洋政府想創辦培養航海和航空制造專門人才的飛潛學校,從大沽、上海、福州等處選擇校址,結果選定福州馬尾——這大概與當時海軍中福建人多不無關係。1918年3、4月間,北洋政府海軍部在馬尾海軍學校附設飛潛學校,又在海軍船政局設立海軍飛機工程處,由巴玉藻、曾詒經等負責制造飛機。當時制造飛機用的鋼、鋁等金屬材料我國並不生產,只能採用外國貨,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福建生產的又多又好。海軍飛機工程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規的飛機制造工廠。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廣東發生省港大罷工和“沙基慘案”。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留學法國的飛行家陳國梁(福建莆田人)在菲律賓宣傳航空救國,並發起組織華僑飛行隊和福建民用航空學校籌備委員會,選定廈門禾山的五通地方為校址,于1928年10月10日成立廈門民用航空學校。後由于經費困難維持不下去,只得合並到廣東航空學校。1934年5月,陳國梁在柳州機械廠設計、制造了我國早期的滑翔機並試飛成功。

    畢業于德國漢堡飛行學校的福建人陳文麟曾購買一架英國愛弗羅公司的阿維安式飛機,于1929年3月13日從英國出發,經德國、希臘、印度等國,于5月12日飛到廈門,成為成功完成國際長途飛行的首位中國人。1933年7月19日,陳文麟和潘鼎新駕駛自造的“江鵲號”飛機,從廈門出發飛往上海,換發動機後途經多地,于10月22日回到廈門。1933年6月15日,曾詒經與外國駕駛員蒲裏駕駛自制“江鳳號”水上飛機,從上海出發,沿長江長途飛行。這些都是當時國產飛機較為成功的長途飛行。 (薛世平)

 來源:光明日報     2009年03月02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97&aid=351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