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進入最後審批程式,不日將出臺。新規劃對長三角的產業佈局進行了梳理,界定仍是16個城市,上海定位為中心城市。同時,專家指出長三角是否擴容應是一種由市場主導的自發行為,目前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封閉性。
長三角雖然被寫進了國家“十一五”規劃,但是,關乎區域發展大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卻遲遲沒有出臺。日前,這個備受矚目的規劃終於正式進入最後審批程式,經過國務院審批後,不日將出臺。
“一核六帶”上海是核心
上海未來扮演的角色將是國內外交通樞紐、資源配置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創新源頭
上海是長三角的中心城市,早已達成共識。長三角各個省市的領導在不同場合最經常發表的言論就是“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
然而,隨著周邊城市的快速發展,上海的龍頭地位開始遭受發展的壓力。
分析上海中心地位受到壓力的原因,專家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上海自身。過去幾年,上海雖然明確了發展方向,但是,由於受到既得利益影響,始終不能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更進一步。在這種情況下,主動接軌周邊城市的動力不足,為其他城市接軌上海提供的條件不夠。於是,眼看著其他城市紛紛在製造業上取得發展和突破,似乎形成了其他周邊城市與上海角力的局面。
那麼,上海的中心地位是否就要讓出了?專家的意見是一致否定。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學青指出,無論是從經濟規模還是功能職能來看,上海是其他長三角城市無法取代的。這樣的觀點在新的規劃綱要出臺後將進一步得到強化。
根據專家的解釋,新的規劃在佈局上強調“一核六帶”,一核就是強化上海這個核心的地位。綱要的內容包含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國內外交通樞紐、長三角地區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創新源頭的作用,整合利用周邊地區的資源優勢,增強上海集聚和組織引導能力,以促進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和競爭力提升。
這些內容明確了上海的中心地位,同時也為上海繼續鞏固中心地位指明瞭方向。上海未來扮演的角色將是國內外交通樞紐、資源配置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創新源頭。也就是說,上海是在周邊城市發展的上游和下游下功夫謀發展,以提供配套服務的方式鞏固中心地位。這就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更高的速度和品質要求。
合理佈局緩同構矛盾
長三角政府間目前的協商機制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東西,怎樣把相互之間的協議轉變成具體可以操作的制度性的東西,需要做很多工作。新的規劃並沒有為長三角提供更新更權威的協調機制
產業同構是長三角一直都走不出的誤區。無論是過去的16城市中12個城市上電信、11個城市造汽車、8個城市搞石化,還是現在各個城市都在上馬的高新技術園區、創意產業園、物流園區、中央商務區,似乎都透露出一個信號。
必須承認,同構不可一概而論。靖學青副主任表示,市場本身存在一定的同構是合理的。新的規劃出臺,要解決的是政府主導的重復建設和產業同構問題。
根據專家透露的資訊,新規劃對長三角的產業佈局進行了梳理。未來長三角地區將重點發展三類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規劃將石化、鋼鐵等重化工業和電子資訊等高技術產業確定為長三角重點發展的戰略產業,將促進其在重點地區的集聚。對於裝備製造、紡織輕工、旅遊業等長三角傳統優勢支柱產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鞏固、提升。以金融保險、交通運輸、現代物流、資訊諮詢、教育培訓、仲介服務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具有先導作用的新興產業,則是長三角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最重要的是,為了避免產業低水準重復建設,確保產業分佈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新規劃還進一步明確了三類產業空間佈局的引導方向。引導各地政府避免政府主導的同構問題。然而,靖學青強調,這種引導對產業同構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究竟能不能真正解決政府的問題,還要看規劃的約束性有多強,這要等規劃真正實施後才能看出來。
行政壁壘仍是攔路虎
新規劃對長三角的界定仍然是16個城市,也就是說,“十一五”期間,至少在形式上,長三角很難再接納新成員,但不代表放棄實質上長三角對週邊地區的影響力
實際上,圍繞新規劃最大的懸念並不是新規劃究竟什麼時候出臺,而是規劃出臺後能不能解決問題。不少專家表達了對這方面的擔心。上海市委宣傳部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副主任榮越明提出,長三角政府間目前的協商機制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東西,怎樣把相互之間的協議轉變成具體可以操作的制度性的東西,需要做很多工作。另外,新規劃未來的實施,也需要一個權威的機制來保證。然而,根據相關專家透露的資訊,新的規劃並沒有為長三角提供更新更權威的協調機制。
目前,長三角區域合作不同層次的協調機制大概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蘇浙滬兩省一市主要領導的不定期會晤,目前已確定能源、環保、大交通、科技等合作專題。第二個層次是每年一次的蘇浙滬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這個常務副省長級別的座談會以“項目推進”的形式,下設一系列專題組推進具體工作。第三個層次是16個會員城市的市長聯席會議制度。
然而,就目前這三個層次的協調機制運作的情況看,仍然呈現“協商探討容易,計劃立項容易,推進實施困難”的局面。專家分析認為,這三個層面的協商機制本身就是以行政區劃為標準的,很難對行政壁壘有所突破。一旦問題涉及到行政地區的利益,很多工作就無法深入下去。
新規劃出臺,長三角的問題上升到了國家層面,這可以說是為規劃穿上了權威的外衣。然而,新規劃本身沒有提供推進和實施的有效保障機制,這就為新規劃未來的推進和實施蒙上了一層陰影。規劃的權威性為它的推進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國家很難就長三角所有的問題進行上層的協調,也就是說,長三角仍然需要內部進行協調。更進一步來說,長三角仍然要謀求打破目前存在的行政壁壘。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昆就強調,目前,轉化政府職能仍然是最根本的問題。以目前的情況看,談長三角全方位合作仍然不現實。當新規劃遭遇行政壁壘,勝算幾何,實難估計。
長三角擴容不求名分
新規劃對長三角的產業佈局進行了梳理。未來長三角地區將重點發展三類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早在新規劃制定之初,地理上對長三角究竟怎麼界定就成為了探討的熱點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主要因為新規劃對長三角的地理界定將決定長三角未來幾年是否有擴容可能。
新規劃基本上給出了答案。新規劃對長三角的界定仍然是16個城市,也就是說,“十一五”期間,至少在形式上,長三角很難再接納新成員。
然而,新規劃明確提出長三角地區將逐步在壯大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推動長江流域快速崛起,帶動中西部加快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引領我國全面參加全球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規劃對上海乃至長三角輻射和帶動作用的要求,似乎都在透露出一個信號,形式上不接納新成員不代表放棄實質上長三角對週邊地區的影響力。也就是說,長三角未來將不再追求形式上的擴容,而更注重對周邊地區的實質影響。
實際上,新規劃的這個指向得到了專家的普遍認可。不少專家認為,擴容應該是一種由市場主導的自發行為。由政府在名分上指定是不合理的,而且也很難找到真正公平的接收新成員的標準。
同時,專家們指出,長三角目前存在內在的封閉性,對外開放的姿態不夠。參與新規劃編制的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就強調,長三角目前的格局是不完備的,現在經濟增長最快的蘇中、蘇北地區恰恰沒有囊入長三角的範圍。長三角內在封閉性特徵仍然比較強。這種封閉性不僅存在於經濟領域,同時也存在於文化領域。
隨著交通設施建設和產業調整深化,周邊城市與長三角的關係將越發密切,一旦市場條件成熟,長三角應該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說,儘管名分上指定新成員不合理,實質上長三角存在著擴容的需求。而新規劃正好同時滿足了這兩點。至於長三角是否發展為“泛長三角”或者“大長三角”,應該交給未來評判。(人民網-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