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唐代 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文:
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萬里長征的將士,至今還未回還。如果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還在,就不會讓匈奴越過陰山前來侵犯。
賞析:
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爲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是樂府舊題。全詩以平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吟之莫不拍案叫絕。明朝的文人李攀龍,曾把這首詩譽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足見此詩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