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花豹子游藝城
市長:花豹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花豹子游藝城】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漫談中國書法
 瀏覽607|回應0推薦1

花豹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iling

一、前言 

1921年在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之仰韶村,發現古物,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紹文化。一般認為:此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距今約五、六千年左右,所以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是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

   概括世界各民族的文字,約分三大類,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及表音文字。漢字,是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典型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此圖,僅突出實物特點,成為一種簡單化、抽象化之符號,不過它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我們的漢字,就是如此,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此種兼具實用與藝術雙重價值的文字,在世界上是相當獨特的,因為中國文字的點劃、結構和形體與其他國家不同。每個字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書寫時,通過點、畫、線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變化,配合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而使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佈發生變化,構成整幅字優美的章法佈局,有的似玉龍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

放,使書寫文字富有喜、怒、哀、樂 具有強烈的藝術感 。

  書寫所用的筆、墨、紙、硯,除了是工具,也可把玩,代表著人類高尚的品貨。如代表著時代精神的特種藝術。除此之外,書法不僅有其獨特性,更是束方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它已歷經了數千年的嬗

變,在歷史的衝擊下,由於文人的努力,使得中國書法藝術,從稚嫩

走向成熟,從成熟又走向輝煌 。

  然而,由於科技的蓬勃發展,書寫工具已有嶄新的變革,無可否認的,書法的實用價值,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中,當然已深受挑戰。挑戰的結果。淡化了人們對書法學習的熱情與動機。在這個氛圍下,又影響學校教學理念趨向偏執。語文領域教學課之節數,因此而縮減,相對地,又排擠、壓縮到書法教學在語文領域申所占的比重,甚至遭到犧牲的命運。

事實上,我們身處物質文明極度發展的現代社會,生活緊張,心靈空

虛,寫書法也是調劑生活與滋潤心靈不錯的一種方法。書法藝術美學及怡情悅性的特質與功能,亦將涵養我們的審美情操,美化我們的人生。

二、我國文字的書體

 根據各國文字及考古學家的研究和發現,世界各民族早期的文字,

大部分要經過圖畫時期,例如早期的埃及文字,就有很多是圖畫的符

號。但是後來多數的民族,都逐漸走向拼音文字,唯獨中國在符號文字的基礎上,繼續演進改良,而完成了「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造字和用字的六種法則,也因此使得中國文字達

到形、音、義兼備的境界。

象形在說文敘:「象形者。畫成其物,日月是也。」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

畫出來。例如「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

由於象形字,還沒有脫離圖畫的形態,在可考的歷史中,尚無有意義的記述,所以,我們在論及我國文字的書體時,只好將之省略,通說僅以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作論述。

(一 )、篆書

1、大篆

中國在先秦伏義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

骨上刻劃的甲骨文。因為它是用來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

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用筆、結構、章法等基本要素。

「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劃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鑄在鐘、

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

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雅又峻奇。

2、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文字,一律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也稱官書。由於是官書,小篆往往出現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

標準篆書的體式,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其章法、布局,縱橫成行成列。

(二)、隸書

1、初期的隸書:

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劃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相傳秦末,程邈應繁忙政務之需,集胥吏簡寫小篆之成例,重新整理文字,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使更便於書寫。因為最早,都是一些從事文書的小官吏,在使用此種文體,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初創的秦隸, 尚留有許多篆意,經不斷演進,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隸書的基礎。同時,又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

2、隸書的波、磔之美:

  漢隸在筆劃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謂「波」,指筆劃運行如曲波。所謂「磔」,指右行筆劃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改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由於毛筆的柔軟性,而使漢字筆劃產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運用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倍顯精美絕倫,在碑刻中,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所散發出來的藝術氣息,更讓人著迷。

(三)、楷書

1、書法的模範: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劃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歷久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隨漢隸的規矩法度,是追求形體美進一步發展的書體。漢末、三國時期,漢文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鉤)等筆劃,結構上更趨嚴整。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2、無法超越的書法規矩:

楷書盛行於六朝,兩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北朝書法的興盛,是楷書興旺的標誌。其質樸雄壯的藝術風格。與南方的秀麗典雅氣質,形成強烈對比。唐朝經濟繁榮,文風遠播,盛唐承隋楷風格,各書家各顯其個性體貌。中唐以顏真卿雄偉的風格,最能代表唐朝的氣勢。晚唐柳公權則以「柳骨」,相媲美於「顏筋」,凡此三變,為書法立下了規矩,也足一說明唐楷之大貌。

五 代、宋、元、明、清是楷書式微期。書家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不能突破晉、唐楷書已有的格局。楷書的審美表現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書。

(四)、行書

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但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是一種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它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楷的最大區別。行書雖然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換言之,就是楷書的變體,因寫起來像人行路,故稱行書。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且具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進入到唐代,顏真卿的行書算是開創了新的格局。像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

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頫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因襲晉、唐書風。明代晚期至清朝,更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其原因有二:一是,出現了一群,具有個性化的行草書法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風格的書法家。前者是,「尚勢」書風,後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不須遵守草書的法則,書寫時,揮灑的空間很大。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

(五)、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所謂「草書」,即意味著在急促之場合所書寫的一種字體。在後漢名為章草,即臣子上朝奏稟皇帝時,以最短時間,將章奏用毛筆,書寫於奏板之書體而得名。後來又發展為數個字連寫之草書,即連綿草,又稱今草。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

草書的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嚴謹的規矩,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萌芽在漢魏之際,是早期草書和漢隸相融的草體,波挑鮮明,筆劃線條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至元朝時逐漸風行,到明朝時發生嶄新的蛻變。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劃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去盡章草波挑演變而成,稱為「今草」。自魏晉起,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的書寫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運筆放縱、點劃狼藉,稱為「狂草」,亦名大草。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三、如何欣賞書法之美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以藝術的角度來觀賞書法,書法作品是否有神韻?是否能帶給人美的感受?是欣賞書法最應注意的。如何感受書法是否美呢?可從作品所表現的形式精神兩方面來欣賞。

 (一)、從「形式」方面: 就是可見的外在形態。主要從線條與間架結構上去鑒賞,它包括結構、章法、筆法、墨法、落款等內容。用筆有緩急、起伏、曲折之分,筆鋒有正側、藏露之別,筆劃形態有方有圓、筆力與筆勢,結構有奇正、疏密、違和等法理,章法有賓主、虛實、避就、氣脈連貫和行列形式等表現方法。三者之間,既有別,又相輔相成。

以下我試著從一幅書法的外在,以美的角度,逐項講述該注意的地方,以就教於各位:

 1、從結構欣賞書法

結構又稱「結體」、「結字」、「間架」、「字法」,是指點劃與點劃之間,按照一定規律的組合,搭配的方法。它處理的是單字的個別形態,屬於小章法的範圍。在書法藝術中,一個字的好壞是由筆劃擺放疏密、顧盼、粗細、斜正、穿插等,與字的布白有關。個別的點劃寫得再好,如果離開了整體結構,也無法成就字體之美。明代趙宦光在《寒山帚談》一文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也就說,結構是形成書法造型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歷來書家,無不重視這個問題,是以古來論述很多,為方便於說明,茲歸納了三個原則,必須認知的是:筆者並無法以這三個原則,含概所有書法結構的問題。

1)、隨體取勢

所謂勢,就是點劃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關係。筆勢的運行和組合恰到好處,筆力乃現,否則,就會鬆散無力。每一種書體,都有各自的體勢,所以無論篆、隸、楷、行、草,哪種書體,都應該遵循各自的結字法則,依各書體的特性取勢。一般而言,篆書以方、長為主,取縱勢,隸書以方、扁為主,取橫勢,楷書大體正方,行、草書則長扁方圓斜各種都有。同樣的,每一個字,也有每一個字的字勢,就一字的姿態而言,為方,為圓,為長,為扁,某處該伸,某筆該縮,某處宜留空,某處突出,全看一字的筆劃、結體而定。大抵筆劃多,要寫細,筆劃少的,要寫疏,掌握好開合伸縮,結體就會疏密得宜,長短合度。書體雖殊,字形雖異,總是需要不離法度,合乎自然,因勢而成姿,因姿而造勢,以成其美。

 

2)、正奇安穩

正與奇,是經營書體結構的兩個重要概念。所謂的正,就是結構平正,即體勢端莊平直,疏密勻稱,相互照應,其點劃的長短、疏密,都受到既定成法的制約。所謂的奇,也就是險絕,即是體勢攲側,跌宕起伏,縱橫參差,富有意趣,給人以一種奇肆豪放之感。唐,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就清楚點出書體的結構,有平正與險絕兩大分別。但不管是正也好,奇也罷,總離不開重心安穩這條最根本的規律。
 
當然,書體結構,並沒有純粹的平正或險絕,絕對的平正流於呆板,絕對的險絕則重心不穩。結字常是寓平正於險絕,或險絕中見平正。如正體書為靜態結構,最容易表現平正的風貌,如果強以上下平齊,狀如算子的點劃排列,必然不成優美的書作,但是假使能善加利用點劃自然走勢,則效果將會相反。如在楷書中,橫畫大都呈左高右低,略為上斜的傾向,直畫在末端,也往往有微向左斜的趨勢,看似平正的結體,常會因為這些細微的變化,而產生奇異的效果。在隸書中,橫、平、豎、直,為書寫的根本原則,也會因為蠶頭燕尾的波勢,點劃的變形,而一掃呆板無趣的情形。又如行、草書,常見以欹側取勢,這在相對的運動狀態中,重心不容易保持平穩,如果適當的挪動、改變、轉換點劃和偏旁部首的位置與角度,不僅會產生一種險絕的姿態,也會險絕中見平正。

3)、呼應得宜

書體要生動有味,不能成為死字。造成個人風格的字,還需要有呼應的功夫。呼應是由筆劃的向背俯仰,牽連映帶的關係所造成的。
 
所謂的向背,是平行的兩筆做不同的取勢,左邊向右,右邊向左,叫相向,左邊向左,右邊向右,叫做相背、歐陽詢。一字之兩筆劃相對,向即俱向,背則俱背,互相呼應,不得一向一背。而所謂的俯仰,其實是一種上下的向背關係,結構上的俯仰,往往是一俯一平,或一仰一平,不要寫成互相缺乏聯繫的兩個部分。至於書法中的牽連有兩種意涵。一是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的筆劃牽連,有可視的形象,在行草中多用。二是筆斷意連,即是下筆承上筆而來,雖顯而易見,但卻無形,而是其意相連,如楷書最為明顯。映帶與牽連是同一件事,指筆劃的位置,彼此聯絡有情致。
總之,結構如能遵循向背俯仰,牽連映帶的原則,一個毫不相干的點劃,才能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獨立的字。

 

 

2、從章法欣賞書法

書法章法一般分為大章法及小章法。小章法指書體的結構,前面已經說過。現在要講的是大章法,指字形與字形之間的再組合,構成的篇章,它是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對文字書寫排列的疏密、借讓、參插、輕重、緩急等分行布白,及全局的布置。包括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有字處與無字處之間的關係,行與行之間的關係,都要顧盼照應,務使協調作到通篇血脈暢順,氣韻生動。否則即使單一字體的體勢再優美,倘若互相不關聯,終成敗筆。所以沒有恰當的章法布局,就無法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書法章法可分豎式與橫式兩種。

1)、橫式章法

橫式排列主要指匾額的章法,偶而也用於橫幅或扇面。傳統的寫法是由右向左,目前亦有採用由左向右的方式。此種方式,一般字數較少,要求字跡穩定、渾厚、字大醒目,易於辨認。

2)、直式章法

直式章法是書法創作運用最廣,同時是最主要的章法。自漢字形成以來,長期在書寫過程中,已形成各自的章法規律。多樣化的書體,也使書法的布局現出了多彩多姿的局面。一般來說,直式章法通常是字由上而下直行,行序由右而左,直至通篇。章法布局有三種形式,即有行有列、有行無列、無行無列等幾種方法。

甲、有行有列
即縱有行,橫有列的佈局方式。這種方式常與畫有格線的章法布局相隨,它使用的歷史長而且較普遍,常用在書寫篆書、隸書、楷書時。而且適用於內容較為莊重和字數較多的作品。其優點是齊整平穩,為人們所接受。缺點是種布局方法缺少變化、易致呆板。特別是明、清時期,館閣體的出現,則將這種布局方式強調到了極點,字要大小絕對一律,橫豎排列要絕對整齊、布陣均勻、上下方正。以致因布局刻板,而盡失靈氣。

乙、有行無列
即縱成行,而橫無列的佈局方式,偶而在縱行,加上界欄線作為豎格,起點綴裝飾作用。這種方式的特點是瀟灑流暢,便於掌握,最常用於行書與草書,有利於發揮放縱馳騁的特點。

丙、無行無列
即縱不成行,橫不成列的佈局方式。打破了縱橫界格的束縛,與繪畫的佈局觀念契合,具有較大的伸縮性。這種章法布局比較難掌握,傳統書法使用不多,現代書法常使用,是最自由能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

3、從筆法欣賞書法

  使用毛筆,寫成各種形態的點劃、書體的方法,即是筆法。它是構成書法的審美情趣,表現書家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書法創作,可根據字體的不同和審美要求的不同,選擇使用各種不同的筆法,寫出筆法多變,風格協調,氣韻生動的書法作品來。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見古人十分重視用筆的方法,甚至強調為書家必須遵守的原則。用筆的方法繁複,重要的有下列幾種:

1)、方圓

方圓即是方筆與圓筆。起筆、收筆處呈現棱角的為方筆。它的運筆通常是逆鋒入筆,直切而下,行筆之後,折鋒頓筆,作三角形運動,使鋒側作出直線的稜角,最後回鋒收筆。方筆的特點是狀如刀砍、斧劈,峻勁挺直,筆意外露,能呈現出雄強的氣勢。魏碑《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額》都是用方筆的代表。起筆、收筆處呈現圓潤的弧形為圓筆。圓筆與方筆是相對的概念,它的運筆通常是逆鋒起筆,不露筋骨,行筆之後,轉中帶頓,作環形運動,使鋒側呈現圓形,最後回鋒收筆。圓筆的特點是狀如曲鐵盤絲,含蓄渾融,筆意內斂,能呈現出妍秀的風姿。隸書《曹全碑》、北碑《鄭文公碑》、顏真卿的字,都是用圓筆的代表。

 (2)、藏露

藏露即是藏鋒與露鋒。藏鋒是指起筆、收筆不露鋒芒,又稱隱鋒。它的運筆是逆鋒起筆,回鋒收筆。藏鋒的特點是藏頭護尾,含蓄蘊藉,給人沉靜持重的感覺。多用於篆、隸、楷等正體書。露鋒是指起筆、收筆鋒芒外露,又稱出鋒。露鋒與藏鋒是相對概念。它的運筆不逆鋒回鋒,而是順鋒直入直出。露鋒的特點是圭角外露,飛動多姿,給人自由馳騁的感覺。多用於行、草書體,可起到字裏行間承上啟下,左呼右應的作用。

 (3)、中側

中側即是中鋒與側鋒。中鋒用筆指書寫時筆鋒保持在點劃的中間運行,又稱正鋒。蔡邕在《九勢》中說:「令筆心常在點劃中行。」由於中鋒行筆,毫鋪紙面,墨汁流注均勻通暢,因此寫出的點劃,骨勁肉豐,圓潤立體。中鋒筆法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用筆準則。側鋒用筆,指書寫時,筆鋒不在筆劃中間,而是在筆劃的一邊運行,又稱為「邊鋒」。側鋒是與中鋒相對而言。這種筆法,如果使用得當,寫出的筆劃妍媚秀逸,靈動活潑,是筆法裏的重要筆法和常用筆法之一。

 (4)、提按

提按即是提筆與按筆。提筆,是指行筆時把筆稍微上提而不離開紙面的運筆方法,是筆鋒在紙面由多到少的運筆過程,目的是使筆劃變細。按筆,則是在行筆過程中,將筆毫下按,是筆鋒在紙面由少到多的運筆過程,目的是使筆劃變粗。提按是書法中的基本筆法,通常需要二者交互運用,提中有按,按中有提,點劃才不至於僵滯。用得純熟,能使點劃的變化富有節奏感,從而產生美的效果。

 (5)、轉折

轉折即轉鋒和折鋒,是筆鋒在改變運行方向時的用筆方法。轉鋒是用筆寫出圓轉回旋、沒有方折稜角筆劃的過程。轉鋒寫出的點劃,圓勁清秀,無方折棱角。折鋒則與此相反,用折筆寫出的筆劃顯得方稜峻拔,骨力外拓。轉鋒與折鋒所得的點劃結果一圓一方。

4墨法欣賞書法

墨是中國特有的產品,它的顏色可以千年不變,乾後見水不散,是構成書法非常重要的一環。向來書法藝術,素重用墨技巧,用墨的優劣關係到作品的神采。有經驗的書家均認為,用筆難,用墨濃淡潤燥的技巧,深淺層次的變化更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都是說書之妙者,不光在於筆法,墨法的發揮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可不用心體會墨的表現效果。

1)、濃淡

濃淡,屬書法用墨的一種表現手法。濃,指濃墨,即墨水中墨的濃度大,墨色黑亮。淡指淡墨,即墨水含量水多於墨,墨色淺淡。使用濃墨,厚重光潔,豐腴而有力度為其長處,可表現作品中的渾雄氣勢。使用淡墨,潤妍溫雅為其長處,可表現作品中的幽雅意境。
 
傳統書法以使用濃墨為主流,尤其在純白的宣紙上,效果特別強烈。歷來的佳作大都墨色烏黑光亮,墨采逼人。如宋蘇東坡用墨如糊,其黑如漆,墨彩鮮豔,數百年不變。清劉墉,喜用濃墨,獲得濃墨宰相的稱號。當然也有喜用淡墨的例子,明董其昌將繪畫調墨的手法使用於書法,墨色深淺層次分明,但主要以淡墨為主。清王文治為擅用淡墨的高手,有淡墨探花之譽。
 
古人有「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的說法,過淡或過濃都會產生問題。如果墨太濃,筆鋒拖不動,節奏就無法順暢;墨太淡,水分太多,必然會產生暈漲,使書面模糊。因此用墨的原則,應該是濃不癡鈍,淡不浮薄。至於實際操作的方法,每位書家都有各自獨特的一套,實在難以確切說明,端看欣賞者字細去觀察了。

2)、潤燥

潤燥,同樣與濃淡是書法用墨的一種表現手法。「潤」即墨色濕潤,「燥」即墨色乾枯。墨色濕潤常近於漲墨,墨色乾枯常顯現飛白。前人用墨有「以潤取妍,以燥取險」的說法,即潤燥所顯現的藝術效果,一為秀麗,一為險勁。
 
一般來說,表現潤燥取決於筆中的含墨量與運筆速度。含墨量少則燥,多則潤;運筆快則燥,慢則潤。至於說到底何謂多、少、快、慢,這是相對來說,很難說得準,而且不易把握。具體一點的,如寫楷書、隸書和篆書,墨宜乾,但不宜太燥,太燥則容易乾枯失神,運筆速度相對較慢;寫行、草書,墨須燥潤相雜,筆才能運轉流暢,氣易貫注,運筆速度相對較快。而最高的境界應是潤而不濕,燥而不枯。

5、從落款欣賞書法

落款,又稱題款或款文。落有落成之意,作品完成之後,在適當位置書寫姓名、時間、場所、出處、用意等等,稱之為落款。落款是章法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正文同等重視。
 
落款之難,在於格式並無一定,根據前人的經驗,可分單款、雙款、上款、下款、長款、短款(又稱窮款)數種。通常單款只有下款,也稱下款,雙款包括上、下款。長款與短款字數並無一定,有像寫一篇文章的落款,也有只題名號,甚至鈐印代替。實際上這些格式,只有上款與下款的分別而已。另外,款文中應該還包括用印部分,因此,在正文之外,上款、下款、用印三者,構成落款的整體性,同時與正文一樣,也是衡量作品高下的重要條件。

1)、上款

上款的內容主要書寫對作品贈與或書寫對象的稱謂與提稱語謙辭兩方面。應該注意的有:

甲、上款題寫在正文前較高的位置,但不可高於正文,以表示對受書人的尊敬。

乙、為人作書上款應該書寫他的字或號,如無字號,可稱名,而不應直書姓名,但如果是一字名的,在姓下加先生或職銜,以免連名帶姓。
丙、上款的稱謂必須恰如其份。寫給長輩的作品,以某某世伯、世叔、仁丈、世丈、先生、女士、方家、老師等雅命、雅屬、屬書、屬正、教正、賜正、指正、達正、斧正、正字等為宜。年歲較長者,亦可稱某某公、某某老、某某伯、某某叔或某某翁。寫給平輩的作品,稱某某先生、仁兄、尊兄、大兄、道兄、方家、法家、學長、書友、同窗、同硯、同席、賢弟、賢妹、學友等存念、惠存、惠正、留念、留存、清賞、雅屬等等。寫給晚輩的作品,可題某某賢弟、賢妹、賢契、賢侄、仁棣、學生、女弟等留念、存念、銘記等。

2)、下款

下款一般書寫內容出處、書者的名號、年齡、書寫的時間及地點等等。在不少情況下,是將上款和下款的內容一併融在下款裏,即無上款,這樣在題下款時,亦應包括上款的內容。應該注意的有:

甲、為長輩作書,或為廟宇、祠堂、紀念館等書匾額、楹聯等下款應書姓名,不宜僅書名或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75&aid=369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