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花豹子游藝城
市長:花豹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花豹子游藝城】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認 識 吳 昌 碩
 瀏覽438|回應0推薦2

花豹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iling
mico芳

                   

 

 

 

  國父紀念館於九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二月十二日舉行吳昌碩書畫藝術回顧展,人潮不斷,佳評如潮,因此興起我撰寫這篇文字的緣起。

 

吳昌碩1844-1927)生活的時代,是我國處在一個大動亂、大變革的時代。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激起了廣大人民風起雲湧英勇的民族意識,展開頑強的反帝鬥爭。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經濟勢力的節節侵入,我國的社會經濟基礎起了嶄新的變化,從封建社會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吳昌碩七歲那年(1850年),因此爆發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平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革命的浪潮捲遍全國,也曾波及他的故鄉。後來,經過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政府一再遭到慘敗;緊接著到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中國此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的危險局勢。

 

  於是中國人民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自發性的反帝鬥爭。最後終於引發了辛亥革命,革命表面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革命勝利的果實不幸的;仍然落入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又形成了南北軍閥封建割據、長期混戰的局面,弄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在這時期中,正由於社會經濟基礎的急劇變革,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文化科學、文學藝術,也跟著起了重大的變化。其中如文字訓詁、金石考據等學術研究的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也曾產生不小的影響。  

 

  清乾(隆)嘉(慶)以後,由於古代重要文物的相繼出土和外來技術的日益影響,我國的文學藝術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在刻印方面,鄧頑伯從書法入手,精研篆刻,剛健婀娜,戛戛獨造,出入秦漢,自成一家。他的弟子吳讓之刻印本其師法而能稍出新意,所作印穩練自然,別張一幟。趙撝叔篆刻融會漢印,能以六朝碑誌之體化入,別開生面,與完伯、讓之鼎足而三。

 

  書法方面,由於包慎伯、康長素等人的竭力鼓吹,"碑學"大盛,幾乎取"帖學"原有地位而代之。書法家們眼界既廣,作品也就有了新的創造。例如,鄧頑伯以篆隸筆法寫真書,於姿媚之中別饒古厚之趣,伊墨卿以篆書筆法寫隸,頗有清剛之氣。 

 

  繪畫方面,著重神韻氣魄、強調"意到筆不到""寫意畫",幾乎壓倒了力求工細、纖毫畢肖的"工筆畫"。畫家們開始重視明清之交才氣橫溢異味軍突起的青籐(徐渭)、雪個(朱耷)。清湘(石濤)的傳統;特別是"揚州八怪",在學習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形成獨特的風格。

 

  至於詩文方面,在當時也出現了知名的詩人施愚山、鄭板橋、趙甌北等,都或多或少寫下了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詩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時,袁子才反對桐城派復古主義的傾向,提出直抒性靈、表現個性的主張,在當時也曾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 吳昌碩就是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一個受過濃重的封建思想熏染的知識分子,他對當時人民的革命鬥爭缺乏正確的見地,但同時卻不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於中間階層,目擊上層統治階級生活的窮奢極侈與他們對廣大人民的厭殊求,心中感到非常不滿,同時又由於個人找不到出路,更感到苦悶和彷徨,迫切要求發洩自己胸中積壓著的一股不平之氣。在懷才不遇的情況下,他便集中自己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於文學藝術活動,希望能在這一方面有所表現於當世。

 

  吳昌碩,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一日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
  鄣吳村是一個峰巒環抱、竹木蔥蘢的山村,風景十分清幽。在這樣的山村中度過他的童年時代。幼年時求知慾很旺盛,好學不輟。起初跟著他父親唸書,後來往鄰村的一個私塾中去就學。每天翻山越嶺,來往十多里路,雖遇風雨從不間斷。他十多風韻猶存時即嗜刻印,磨石湊刀,反覆不已;他父親見他喜好此道,遂加以指引,而得門徑,益樂此不疲。

 

  十七歲那年,太平軍從安徽直指浙西,清軍尾隨而來,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所不為,人民不堪清兵蹂躪,四處逃亡,流離顛沛,輾轉於荒山野谷之中,此時,吳昌碩的弟妹先後死於饑饉。後來他又與家人失散,獨自一人到處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雜差過日子,時常以野生植物和樹皮草根充飢。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達五年之久,歷盡千辛萬苦,到二十一歲那年才回到家鄉,與老父相依為命,躬耕度日。

 

  吳昌碩於耕作之餘酷愛讀書。但可惜家裡藏書不多,為了滿足日益增強的求知慾望,他常千方百計去找更多的書來讀。有時為了借一部書,往往來回行數十里路,也不以為苦。當他借到了書;他就廢寢忘食,讀了又讀並作筆記,有時甚至把整部整卷的書都抄錄下來,以便反覆研讀。遇到疑難,必請教師友,絕不含糊過去。

 

  正由於書籍這樣難得,他對之非常珍愛。直到晚年,他看到一些殘編斷簡,必設法加以收集和補訂,慎重地保存下來,這個習慣正是在早年的艱苦條件下養成的。他早年就極愛鑽研與篆刻、書法有關的文字訓詁之學,對於當時一般人視為做官"敲文磚"的八股文,卻不大感到興趣。二十二歲那年,在縣裡學官的迫促下,他勉強去應了一次考試,中了個秀才以後,就不再赴考,一直以游幕和鬻藝為生。到了五十三歲那年,他一度被舉為江蘇安東(今漣水縣)縣令,因不慣於逢迎長官、鞭撻百姓,到任只一個月,便毅然辭去。從此他就專心致志地從事文學藝術上的深造。

 

  二十九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到人文薈萃的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去尋師訪友,刻苦學藝。起初他從俞曲園學辭章和文字訓詁之學,為時約兩年,為他後來的深造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蘇州,他結識了當時知名的書法家楊藐翁,向他請教書法和辭章。藐翁工八分書,尤善寫擘窠大寫;於漢碑能遺貌取神,著筆欲飛,而古茂之氣溢於紙墨。博學多聞,對經學有精湛研究,所作詩文也簡練凝重,為人尤耿介耿直,不諧流俗。吳昌碩敬佩他的為人和治學,曾誠意備函要求列於門下。藐翁覆信婉謝,表示願以換帖弟兄相稱。書中有"師生尊而不親,弟兄則尤親矣。一言為定,自首如新"等語,措辭極為懇摯。儘管藐翁這樣堅決地謙辭,吳昌碩仍然以師尊之禮相待,在所作詩篇中有"藐翁吾先師"之名,並自稱"寓庸齋內老門生",足見其尊師重道的熱忱。

 

  正由於他待人以誠,求知若渴,各地藝術界知名人士都很樂意與他交往,其中尤以任伯年、張子祥、胡公壽、蒲作英、陸廉夫、施旭臣、諸貞壯、沈石友等人與他交誼尤篤,相互切磋。同時他又從知名收藏家鄭盦、吳平齋、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75&aid=231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