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鷹農的城市
市長:鹰農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小說【鷹農的城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珍惜歷史,避免憾事重演。《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瀏覽1,246|回應15推薦0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 

 

197268,越南戰爭已接近尾聲。

 

久戰不勝的美國軍隊已經變得歇斯底里,對著平民村莊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轟濫炸。

 


照片拍攝的是

 

一群孩子被從天而降的燃燒彈嚇壞了,而四處奔跑的情景,
特別是中間那個小女孩,
因為身上的衣服被燒著,不得不赤身露體地在路上奔跑。

 

 

 

這個景象十分鮮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極度恐懼,

 

它撕扯著每一個富有正義感、同情心的讀者的心。  

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國《紐約時報》的頭版上,一下子成了轟動一時的話題。

 

它逼真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性,顯示了戰爭對人類靈與肉的深重傷害。

 

 

 

美國人早已被這場遠離美國而無休止的戰爭弄得漠然麻木了,

 

但這幅照片重新又喚醒了他們的良知,於是一場反戰的浪潮再度興起。  

不久,越戰宣告結束,人們說,是這幅照片促使越戰提前半年結束。
1973
年,這幅照片榮獲美國普利茲獎,

 

同年,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又被評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女孩名叫潘金淑,當年9歲。照片成名之後,她成了新聞攝影跟蹤的人物。

 

成年後,她移居美國,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經歷講述和平的意義。

 

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還留有當年燒傷的疤痕。  

作者黃功吾是一名戰地攝影記者,當年只有22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51&aid=228059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美國)派翠克‧德馬克林 1976年
推薦0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派翠克‧德馬克林 1976

 

明亮的陽光,燦爛的陽光,是生命之源。

 

有陽光,才有萬物的生長,才有茁壯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間,萬物之靈的人,萬美之薈萃的人,聳立其間,

 

這是多麼壯美與豪邁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於這樣的構思,塑造了一個現代的、浪漫的經典形象。

 

 

 

背靠大自然,令我們想起了不朽的《蒙娜麗莎》,

 

作為人文主義覺醒的象徵,她把自信的微笑灑滿全世界。

 

 

 

今天的新女性,卻以更加理性與冷峻的目光投向遠方,

 

千年人類衣著文明隨風飄灑,與濃雲似的黑髮形成對應,

 

而打破傳統,敞胸露懷地迎接陽光,溢發出現代人情懷的浪漫。

 

 

 

時代前進了,

 

我們不妨把這個形象與維納斯、蒙娜麗莎一脈相承地貫穿起來欣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51&aid=2280621
◆美國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推薦0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 洛高‧莫洛比托 1967 

 

事情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

 

717早晨,電線工人蘭度‧贊比安到傑克遜維爾市進行例行檢查時,

 

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壓線,立刻被電擊得不省人事。

 

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馬上跑過來搶救。  

畫面上是

 

最先跑過來爬上電線杆的工人湯普遜。

 

他發現贊比安已經窒息,馬上用口對口的方法進行人工呼吸搶救。

 

隨後的工人上來一起把贊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醫院,終於從死神手裏奪回了贊比安的生命。  

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這是偉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經驗的記者,

 

當他走在路上時,聽到人們驚慌的叫喊,便馬上跟著跑了過去,觀察事態的發展,

 

最終拍攝到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讓世界充滿愛,這個鏡頭讓人們看到人間深深的愛。 
第二年,這幅作品獲得了美國普利茲大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51&aid=2280617
◆作者是《波士頓先驅美國人報》記者
推薦0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是《波士頓先驅美國人報》記者

 

聽到火警後,他連忙開車趕到現場。

一邊朝火場跑,一邊把攜帶的兩台相機調好光圈和快門,同時觀察著著火房屋的情況。  

緊張中,一名消防隊員正跨到太平梯上,

 

想幫助已經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兩個女孩~19歲的戴安娜和3歲的蒂亞娜。  

作者用鏡頭密切地注意每一個落下的東西,沒想到卻拍攝到了這樁慘劇的全部過程。  

第二天,這組照片見報後,波士頓居民大為震驚。

 

人們被激怒了,強烈要求當局採取措施,檢修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

 

波士頓政府在24小時之內對全城的樓房進行了檢修,以使人們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這幅觸目驚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慘劇的過程,顯示了攝影紀實警示社會的強大力量。  

這組照片榮獲了美國普利茲新聞照片獎。

 

其中這一張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年度賽中被評為最佳新聞照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51&aid=2280614
◆薩姆‧希爾 1937年
推薦0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薩姆‧希爾 1937

 

 

 

 

19375月,德國“興登堡”號飛艇順利飛躍大西洋,

 

正要在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基地著陸時,因撞擊建築物而爆炸起火。

這一災難是人類的悲劇,更使德國國家尊嚴嚴重受損。

 

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飛艇曾經是一種力量的象徵。

 

它意味著將來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駕馭天空。

 

 

 

30年代,由於飛艇的成功,德國人曾經認為未來的天空將是他們的舞臺,

 

就像英國人從前稱霸海洋那樣。

 

“興登堡”號是飛艇中最好的一隻,然而卻如此慘敗。

 

當時,這一事件被22架電影攝影機和許多攝影師拍攝下來。

 

因為大家早就架好設備,對準天空,要拍攝它成功著陸的鏡頭,

 

卻未曾料到拍下這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人們頭腦中仍牢記著這個畫面,這驚心動魄的瞬間。

 

由此,也可以看到攝影化瞬間為永恆的獨特魅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51&aid=2280610
◆非洲大陸,充滿了天災與人禍
推薦0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洲大陸,充滿了天災與人禍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非洲少雨,連年乾旱,

 

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饑餓中、在瘟疫中備受折磨而走向死亡。

 

 

 

許多記者在那裏拍攝的鏡頭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慄。

 

 

 

這幅作品很具代表性

 

記者前去採訪旱情十分嚴重的烏干達,深深地為那裏經受的苦難而感動。

 

他沒有一般化地去拍攝面黃肌瘦的災民,也沒有去拍攝寸草不生的乾裂土地,

 

而是拍攝了一個對比強烈的鏡頭~豐潤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

 

從而表達出自己對於乾旱惡果的強烈感受和向社會呼籲的熱望。

 

 

 

作者大膽的畫面剪裁,捨棄了對比以外的一切東西,

 

而使人們的視覺感覺強烈而集中,強化了照片的視覺衝擊力,

 

使乾旱帶來的深重苦難在無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聞報導攝影以瞬間紀實的使命為優勢,

 

然而,在拍攝的一瞬間,又能以恰當的構圖、生動的形象衝擊人們的視覺,

 

震撼人們的心靈,則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451&aid=2280607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