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獨史課綱和教育之內在是「去中國化之意識形態」:
1.「皇民化史觀和終戰史觀」—「去光復史觀」
2.《舊金山和約》—「去《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只是「放棄臺澎」而非「歸還中國」—「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託管論→臺灣獨立論」。
3.美帝反中冷戰第一島鏈之建立,臺灣不可與大陸重新統一,所以有反中大特務葛智超(柯喬治)的著作主張並宣傳「臺灣地位未定、臺灣託管、臺灣獨立」。
4.「皇民化臺灣人買辦階級」的臺獨史著作是臺獨運動的文化、教育之《聖經》- 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王育德的《臺灣:苦悶的臺灣》-四大主張:
一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臺灣有功論」、
二是「新興臺灣民族論」、
三是「文化、種族、血統多元臺灣論」、
四是「西方和日本文化帶來臺灣文化社會的現代化論」,
此四大主張,否定「中國主體性」,高揚「臺灣優越性」,中國與臺灣「二分對立」。
二、李登輝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是臺獨史課綱始作俑者:
1.李登輝杜正勝共同設計第一部臺獨史的課綱和教材:《認識臺灣—史、地、公民》,首開臺獨性質的臺灣國民教育。
2.「同心圓史觀」是以同心圓的內外圈空間結構區隔「臺灣主體」和「中國客體」的「二元對立史觀」,臺灣是「臺灣人史」之中心,這是主體性的「本國史」;中國史處於外圈,它是客體性的「外國史」。
3.在此之前,臺灣史是在中國史教材和教時之內,全稱「本國史」,另外則是世界史,再則是世界文化史。此之後,在陳水扁時代的課綱,就改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間架」的設計,臺灣史份量大增而與中國史、世界史鼎立。
4.「同心圓史觀」違反「歷史本體論」,歷史本體是長河,不可截斷。
5.同心圓是「地理空間本體」,日本軍國主義在戰前以同心圓規劃它向外擴張侵略的地緣性大戰略,一是「大東亞共榮圈」,中心在東京;一是「大日本南進擴張圈」,中心在臺北。李杜兩人為了開拓臺獨史教育,乃借用了日帝的侵略殖民擴張之大戰略空間結構規劃。其背後是典型的媚事日帝的「皇民化史觀」和「終戰史觀」。
6.在「同心圓史觀」之下的臺灣史,肯定、頌揚「日本殖民臺灣有功」,同時,貶抑且減少臺灣史中的「中國性」。
7.陳水扁時期的《九五課綱》、《九八課綱》,均以「同心圓史觀」的操作方式來達到「去中國化」以及肯定「終戰史觀」、「皇民化史觀」和「帝國殖民主義有功論史觀」的臺獨史教育,一方面否定臺灣光復,一方面否定大陸與臺灣的史之連結。
三、蔡英文「臺獨史的108課綱」:
1.蔡英文的「108臺獨史課綱」是臺獨史教育的深沈化和全面化。
2.它仍以「同心圓史觀」來處理課綱設計,中心是作為「國史的臺灣史」,但與以前的課綱不同的地方是第二圈已不是中國史,而是東亞史,最外圈是世界史,在結構上根本去除了中國史。中國在「臺灣國歷史教育」中,已完全不存在。而臺灣史直接與東亞史銜接,「臺灣國史」是與東亞而非與中國的關係,而其中,又是與「殖民母國日本」最具有密切深厚親屬性的關係,所以,在臺灣史中,極端肯定、著重於日據(它稱之為日治)時期的殖民者給予的「現代化」。
3.臺獨的臺灣史必須也要敘述明清臺灣和光復以後的臺灣,但它對於明清臺灣史只著重多元文化、種族史敘述,肯定荷西英等西方強國在清代臺灣的正面性,淡化清朝臺灣史內容,而於光復史則完全抹去內容,直接以扭曲偏悖的觀點敘述「二二八史、白色恐怖史」,而對於當代臺灣則以褒貶分明的史觀二分對立了「原中華民國治臺史」和「後蔣經國的臺灣史」;如「戒嚴專政」對「民主自由」。
4.此課綱是「皇民化史觀」、「終戰史觀」的加強版:肯定「日帝殖民臺灣有功論」、去中華民族而以「臺灣民族」取代、去中華民國而以臺灣為主體性名稱、強調多元文化的臺灣而沖淡了大陸播遷來的漢文化。(臺灣史的文化應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但臺獨史予以否定)。
5.東亞史以及在其範疇中的「中國史料」、世界史,用主題式的形式來編纂,將史之長河時間脈絡切斷而破碎,喪失了史學主體。
四、結果:
1.臺灣人三十年來已很快地、巨量地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2.臺灣人已經自以為自己的國家是臺灣國。
3.臺灣人在此臺獨史教育下,以大陸是對臺灣極不友善的敵對的中國。
4.臺灣人無知於真正的臺灣史,也完全陌生五、六千年以上的悠久豐厚、博大燦爛的中國文化和歷史,當然也不能體悟臺灣文化就是中國文化,離開中國文化就沒有臺灣文化。
5.臺灣人也無知於世界史和世界文明傳統。
6.如此下去,臺灣新的一代自然就是蒼白、虛無、乾枯的一群失落的人民。獨立的那個國度,當然必是空虛幽靈式的臺灣國。
孫塋寊文史星曆事務所-史跡導覽、測字占卜
預約諮詢電話:0925-905-937、0935-643-238
LINE:dansun571008
個人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ansun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