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女士原本是學有專長的學者,應是個有是非、良知的人,然而當上黨主席之後,卻變成了凡事有雙重標準的人。高雄市本和里里長林紀美控告市長陳菊救災不力,黨內馬上要開除他的黨籍,立委余天對胡志強進行人身攻擊,卻說他是好人;同樣的,風災來襲,對於劉兆玄理髮和陳菊睡覺的反應,蔡英文也有雙重標準。
聯合報昨天的社論提到「民進黨不可理喻的兩面性」,的確,民眾會發覺,許多人到了民進黨之後性格就變了,如果還想要保留自己的性格,就只有選擇離開這個政黨。這就是個性與群性衝突的宿命。
由於民進黨起家於街頭運動,說是草根,其實就是不問是非、不講理性,任何個體進入這個群體之後,只能妥協或被同化,如果想要超越這個群性,只有離開一途。許信良、施明德等多少知名人物不都是這樣的下場嗎?
相對於民進黨的群性,郝龍斌、胡志強、周錫瑋等至少都還具有包容的雅量,郝龍斌看來憨憨的,不會為自己做太多辯解,花博就是例子。胡志強也不會抓著余天的辮子窮追猛打。周錫瑋政績雖然很好,但顧及群體的利益,說退選就退選了,這是國民黨的群性。
同樣的,新黨的群性是清廉、謙讓,是監督、是說真話,即使身為黨主席,需要有自知之明,個人也必須謹守這個群性,不爭任何的名位,爭的就是替小市民代言、監督政府的職務,只能時時警惕自己,要堅持原則、堅守本分,凡事不居首,以符合少數精英政黨的群性。
一個優秀的個人,一旦屬於一個不理性的團體之後,就無法扮演他原先的角色,甚至會完全扭曲個人的性格,因為群眾不容許他扮演自己,必須做一個兩面性的人物。蘇貞昌也好、蔡英文也好,為什麼對貪腐的陳水扁不敢大聲說一句公道話?道理甚明。
我們若想要在民進黨之中選一個有遠見、有定見的領袖,替我們爭是非、爭公義,無疑的,那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