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3-中國時報-林上祚/台北報導
「主權基金」議題,劉內閣內部周三經過一整天的意見激盪,目前仍傾向推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主權基金工作小組」今年研究報告,全球「主權基金」規模2到3兆美元,只有2成來自外匯存底,以中國、韓國為主;至於將「主權基金」投入國內重大工程的,則以中東的「主權基金」為主。
IMF報告指出:
在90年代以前,「主權基金」規模大約只有5千億美元左右,但90年代後,各國紛紛成立「主權基金」,「主權基金」規模大幅擴張,一般推估,全球「主權基金」規模,應有2到3兆美元,如果亞洲與產油國持續將外匯資產提撥到「主權基金」,「主權基金」規模有機會上看10兆美元。
這個數字雖然驚人,但和美國國民生產毛額每年12兆美元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據估計,美國境內美元資產,總市值就超過50兆美元,全球證券市場交易額,更高達165兆美元。先前有人提出:「『主權基金』會把美國買下」的說法,顯然太過杞人憂天。
不過,全球「主權基金」規模,已經和非洲、中東與東歐股市合併市值相去不遠。
台灣外匯存底2千8百億美元,儘管數字傲人,但畢竟是台灣出口廠商多年來辛苦賺來的外匯。
現在,台灣政府要成立「主權基金」,運用這一筆錢,自然得取法鄰近的韓國、新加坡經驗。從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經驗可以看出,「主權基金」不一定非得動用到外匯存底。
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與「新加坡投資局」
「淡馬錫控股」成立於1974年,成立初期新加坡政府外匯存底還很少。
早年,新加坡政府持有境內眾多公司股份,這些官股股權,原本是由「新加坡財政部」管理,「新加坡財政部」1974年成立「淡馬錫控股」,統一掌管國有財產,30年後,「淡馬錫控股」基金規模已達1,340億元。
隨著這些公司陸續上市民營化,「淡馬錫控股」也開始將投資重心轉向鄰近國家。
「淡馬錫控股」的投資項目包羅萬象,包括:銀行、地產、交通運輸、物流、重大工程、電信傳播、媒體乃至於能源原物料,都在投資範圍。
新加坡另一個「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局」成立於1981年,基金規模3千3百億美元,係新加坡政府為消化超額儲蓄所成立的基金,該基金係委託GIC投資,新加坡政府並不操盤。
GIC在全球10個國家有專門投資經理人,投資30多國,逾2百件地產投資,投資範圍包括:
購物中心、飯店、學生宿舍、醫院等等,先前還投資了桃園台茂購物中心。
GIC重要轉投資包括:台灣國巨電子(持股7.99%)、中國睿富、中國商業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瑞士銀行(持股7.9%)。
中國大陸的「中國投資公司(「中投」)」
中國大陸去年成立的「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資本額當初是由外匯存底提撥2千億美元成立,成立後,馬上以670億美元價格,買下大陸國有銀行主要控股公司-「中央匯金公司」。
除了掌控國有財產外,最近陸股重挫,「中投」也主動進場買進三國國有銀行股票,「中投」目前持有摩根士丹利9.9%股權。
南韓的「韓國投資公司」
南韓的「主權基金」-「韓國投資公司」成立於2005年,基金規模3百億美元,主要從事海外投資。
韓國3年前除提撥270億美元外匯存底外,另外,還將財政部30億美元的「外匯穩定基金」轉到該基金。
「韓國投資公司」今年8月買下美林7.4%股權。
經建會官員表示:
台灣的「國發基金」目前規模2千億元,長期以來,性質與「主權基金」類似,再加上財政部管理的3千億元公股股權,合計5千億元的規模,已經有「主權基金」的架勢,現在,只要能達成朝野共識,台灣推動類似「淡馬錫控股」的「主權基金」,並不是不可能。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