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9-中國時報-謝錦芳、林上祚/專題報導
編按:
馬政府上台後宣布一連串經貿鬆綁措施,包括:
放寬赴大陸投資上限至60%,
9九月將取消產業別禁令。
然而此時,碰上大陸實施《勞動合同法》等措施,台商逃命都來不及,還有人要加碼嗎?
響應政府號召台商返台上市,米果大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預定今天舉行法說會,說明返台掛牌計畫,但是,業界就怕期望高,失望也高。
針對鬆綁後引發的效應,本報調查採訪室與經濟組合作深入探討。
1990年,對岸在北京首都機場鋪紅地毯歡迎你來。
1995年,對岸不再那麼熱情。
2000年,對岸放眼世界5百大企業,你們不必來了。
2008年9月,馬政府大幅鬆綁各產業赴大陸投資。
但以石化業為例:
2004年間,全球5大石化集團,紛紛到大陸設廠。
美國艾克森美孚、沙國阿美和中國石化集團合資36億美元,在福建興建煉油一體化石化廠。
其次,荷蘭殼牌與中海油合資43億美元,在廣東興建化工廠。
此外,英國石油、中石化與上海石化合資27億美元,生產乙烯。
德國巴斯夫與中國石化27億美元合資案,早在2005年第一季,已開始生產。
工業總會理事長、和桐集團董事長陳武雄感慨地說:
政府過去限制石化業到大陸投資,已讓業者白白錯失許多商機。
「坦白說,現在開放石化業赴大陸投資,已經太慢了。」
陳武雄認為:
「台灣的腳步雖然慢了,但鬆綁與開放絕對是要做的。」
臨變局成本增 台商掀關門潮
今年6月25日,電腦機殼製造廠仕欽驚傳跳票,大陸昆山廠停工,7月15日起,上櫃股票停止交易。
金融界分析:
仕欽爆發財務危機,主要受到大陸今年以來實施《勞動合同法》,加上原物料大漲,成本大幅增加,最後無力支撐。事實上,東莞地區已有數千家台商關門。
國內企業界引頸期盼了8年,新政府終於啟動新一波大鬆綁與開放政策,不過,大陸的投資環境,今年正面臨改革開放30年來最大的變局。
由於《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出口退稅優惠」取消,使得投資成本大幅提高,沿海地區台商早己叫苦連天,在這樣的變局下,還會有新一波大陸投資熱?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主任杜紫宸指出:
「其實,除了金融業之外,國內大企業該去的都去了。」
未來還要加碼大陸的台商,應該仔細想想自己贏的策略。
出口時代結束 內需商機無限
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預估:
「中國出口製造業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未來3年內,將有3分之1的出口業者倒閉。中國沿海因為勞工成本上揚,開始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問題。
展望未來10年,想在大陸投資賺錢,必須以提供13億人口的服務為主。
明基電通策略規畫中心總經理曾文祺認為:
大陸發展外銷產業30年後,「內需」是另一個亟待開發的市場,商機無窮。
曾文祺說:
「在大陸,生病很痛苦!」
明基集團有5萬多名員工在大陸,醫療的需求很大,南京明基醫院今年5月開幕,另外,蘇州明基醫院預定2年後完工。屆時,這2家醫院可以提供5千床服務。
結合國際大廠 搶進「新世界市場 」
寶來集團大中華區資本市場總經理黃齊元指出:
「大陸逐漸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
這次「大鬆綁」,可能對少數產業有幫助,對大多數台商而言,實在太晚了,不過,這並不表示:台商完全沒有機會了。
未來,台商要瞄準的,是大陸的「內需市場」。
黃齊元指出:
全世界的大品牌,都搶著進入中國市場,跨國公司若與陸資合作,問題很多,若選擇與台商合作,成功的機會較大。
因此,在「大鬆綁」之後,台商在策略上,應以「結合國際大廠,一起開發大陸市場」,才能具有相當的優勢。
陳武雄說:
「兩岸合作的終極目標,是建立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區』,讓資金、貨物與人才均能自由流通。」
兩岸要達到這個理想必須循序漸進,第一步就是建立「兩岸產業合作平台」,工總可以扮演搭橋的角色。
零關稅自貿區 兩岸終極目標
依經濟部規畫,初步選定幾項兩岸有互補的產業如:中草藥、太陽光電、汽車電子、紡織與纖維、通訊、自行車等。
儘管「大鬆綁」之後,短期內看不到什麼效果,台股依然跌跌不休,景氣甚至由黃燈轉向衰退的藍燈。
不過,陳武雄還是抱著樂觀的態度,他以一首台語歌「家後」的歌詞:「幸福是吵吵鬧鬧」,來表達他對兩岸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