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中識本然──評劉靜娟〈心底有根絃〉
前言、
<心底有根絃>選自《心底有根絃》,為此本書其中之一篇名,描寫對一年輕女尼的懷念,作者用以名書,藉以說明:她的作品,無一不是心絃振動的清樂之音。
賞析、
本文敘述作者在九年前的秋天,與未婚夫爬了一座有著很多寺庵的山。晚上投宿在某座庵裡,因緣際會,劉認識了一位十六歲的小姑娘。與她進入那六疊榻榻米的客房時,小姑娘紅著臉,緊張兮兮地對劉說:「我很喜歡妳的作品!」感於困惑,原來是在留宿客人的名冊上登記了姓名和身分證字號,「所以我才想到要陪妳」。讓初學寫作的劉靜娟驚喜原來寫作是那樣神奇的一件事。兩人展開文學間的交流,劉驚奇於小姑娘的智慧與判斷力。小姑娘住在山上是因為喜歡。讀書、敲鐘、替師父們寫信、在山野間亂跑、吹簫…好詩意的生活!緣分的交織,蔓延了真摯的情感。
劉第二次上山時,是在次年的七月底,只是為了看看慧光。那個去秋有著齊耳短髮,如今已削髮為尼並進入佛學院研究佛學的女孩。劉認為她尚十六歲,還沒體會到「人生」,實在不能把這樣一個明朗可愛的女孩和黑色袈裟聯想在一起。但慧光那靈智的眼眸,心裡有著果斷的意志。兩人並未因著紅塵之隔,仍有一份親切的姊妹式情感。
慧光說,她嚮往著佛學院院長著書立說辦學、設立孤兒養老院這樣的佛家子弟精神。這樣的想法讓劉慚愧了自己的無知,更佩服她。
後來兩位遇到了一位經常在山上寫作的作家。作家身處陋室,但言談間自得其樂。劉談及對於「人生」,似乎了悟了什麼。我想,是份平淡之中見其真意的生活。
全文平實地描述每一次劉與慧光相遇時的生活。而最後一次慧光與劉相遇,已從佛學院畢業,寫過書,編過刊物,即將要到東南亞傳揚佛學。從那次分別後,又匆匆四年,居然斷了音訊。雖然如此,劉相信著,她們沒有遺忘對方。
而心底,譜著一種深刻的思念的旋律。
佳句摘錄、
‧ 心底有根絃,即使只是微風輕輕拂過,也琤琮出一脈迴旋不止、餘音綿長的旋律。
‧ 像一張白紙一樣地來到佛陀的面前,比經過滄桑後再皈依佛要純潔的多。而且我既沒有經歷到浮華的世界,以後我的心中便沒有一個浮華的世界引誘我了。
‧ 浮生若夢,世事又何嘗不像西北雨?
‧ 在淡淡的秋的氛圍中,在星空下,在斷瓦殘壁的大雄寶殿的注視下,我披著慧光一件中學時代的外套,聽她談在佛學院裏的點點滴滴。我隱約感到一種時空的錯綜。我也感到一種哲學的況味。
‧ 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中有一半是專講「孝道」的。如果出家人自以為進了佛門,便可以六親不認,不管父母,那他不僅不了解佛經,甚至是佛的逆子。
結語、
緣,總是奇妙地勾勒出人與人之間的相遇。
一晚庵中寄宿,一場殊勝的相遇。劉從不捨小姑娘年紀輕輕入佛門的情感,因慧光的靈慧、堅定,轉化為佩服她的目標志向。
十六歲的小姑娘,未入紅塵,即入佛門。她努力研究佛典是為了要領悟更高的佛境,好為這「娑婆世界」做一些事。平淡的生活、純潔的身心,驚於她的年歲之淺。
偶爾在學校,總會與學佛營認識的師父們、基金會的師兄巧遇,總覺得跟他們相處如同家人般地自然、殷切。此篇文章讓我頗有靈犀之感。
此中有真意,淡中識本然。
中文五,郭卜嫺
雖然寫得很差,但想了好久
老師請原諒我的遲交ㄖ_ㄖ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