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籍猶太人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07.15.-1940.9.26)
※前言:
班雅明一生相較於眾多社會文人學家是短暫的;眾多學者評論,他的人生如同一個交織著悲劇、短暫與豐富的音符所譜成四十八個章節的詩篇。
他經歷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面對眾多衝突矛盾的時下文化狀態、無限擴散的資本主義社會、急速的現代化機械過程、逐漸消失中的傳統光輝、反猶太主義、法西斯主義與猶太復國主義等等;這些時代的衝擊並沒有讓他轉而選擇任何輕易的解決方案或是政治立場。
在班雅明短短的人生中,班雅明徹底地活出了所謂文人精神的價值,具體呈現出完整的時代與體驗內在的真實圖景,為後世留下豐富的美學遺產。
※班雅明一生之簡介:
1982年7月15日,班雅明誕生於德國柏林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家庭,早年在弗賴堡、慕尼黑等地攻讀哲學博士;學成之後,並非如同一般學者進入學院擔任教職,而是作為一名自由的評論文人進行研究寫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馬克思主義等左派學者的影響而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公開表示贊成馬克思主義,成為一位自覺的馬克思左翼學者(王才勇,2002)。相對於當時集權政營(義大利、德國)而言,班雅明的兩個身分:猶太人、馬克思左派學者促使他成為當時集權主義政權(法西斯黨、納粹黨)極力要迫害的對象。
1927年,班雅明訪問了蘇聯,回國之後就加入由霍克海默、阿多諾等學者所組成的法蘭克福社會學研究所,致力於馬克思理論與美學的發展,並發表了多篇研究。受到當時希特勒納粹的威脅,身為猶太人後裔的班雅明逃亡至巴黎,進而繼續在巴黎的法蘭克福學派進行研究,不料納粹黨隨後又佔據了巴黎。
在1940年9月27日,班雅明因躲避著蓋世太保的追捕與迫害,逃亡於西班牙靠近法國邊境的帕保,被迫服毒自殺。
※班雅明之作品簡說:
儘管班雅明生前研究甚多,其影響主要是其著作與論點引起後世廣泛的討論。
他的研究涉略包含了哲學、美學、電影與文學評論,也談論音樂、收音機、兒童文學、玩具、米老鼠、出版工業、色情刊物等大眾文化。
班雅明採取馬克思左派的觀點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所引發的現代病症,卻對當時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實驗電影有濃厚的興趣,對於波特萊爾、卡夫卡、普魯斯特、布萊希特、紀德等個人癖性極強的頹廢藝術家更有本質上的親和。(張旭東,2002)他認為新時代的科技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現代震驚經驗的感知模式,同時也顯示出對於說故事的人、煉金術士、巫師以及歷史時空交織的「氣息」(aura)的眷戀。這些複雜揉合矛盾的性格,實在令拜讀班雅明讀者深感喜愛。其好友阿多諾在1955年編輯班雅明的多篇文章合輯為《班雅明文集》,並且在之後又推出了《班雅明書信集》,促使班雅明的名聲與日俱增。他的著作重新被社會大眾熱烈的閱讀與討論,進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西方美學界與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著作較著名的有:1920年撰寫的《德國浪漫派中的藝術批評概念》、1924年的《歌德的親和力》、1928年的《單行道》與《德意志悲劇的誕生》、1934年的《作為生產者的作家》、1936年的《一個說故事者》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9年的《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與1940的《論哲學史綱》等等(王才勇,2002)。
※班雅明寫作之特色:
班雅明在開始寫作之初,遂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自覺的左派學者,他的作品中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與原則;他對美學的追求,基本上就是符應於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進而從現代資本社會藝術中的新現象進行分析與總結,從而推出一些美學與文藝學方面的新觀點(王才勇,2002)。
在班雅明的一生的角色扮演,不僅是個馬克思左派學者,更是個極富史詩敘事的現代詩人,而這樣不協調的二元性構成其作品的雙重特徵。一方面,它帶有一個注重普遍性與歷史規律的哲學家思辯力量、分析技巧與嚴厲批判;另一方面卻帶著一個注重個體的內在經驗、限於存在困擾的現代詩人的敏銳直覺式的感受、透悟與想像的熱情。(唐諾,2002)。
他的作品超越了普遍理論家常侷限的論述分析,其鮮明的論點卻又豐富的蘊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儼然獨特的超出了同時代學者所能負載的論述理解。
(OS.補交感覺好差‧‧‧現在才知道要交‧‧‧對不起老師呀‧‧‧對不起N次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