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c ✽ 貓 ✽ 葉莎 二媳婦 Julia小喵
元宵上的燈,柔美典雅中帶著點神秘!
客家語中,「燈」與「丁」同音。在客家社群中,有所謂的「燈會」存在,燈會乃是各家各戶每年付一點錢,記得約是幾塊錢,大約相當於十斤米左右,由村中有名望的人管理。每年元宵節,會舉行「燈會」,在某戶大宅請人造飯燴菜,延開十數甚至數十桌(視乎燈會的大小),我們稱為飲「燈會」,在飲宴過程中,鑼鼓喧天,醒獅狂舞。
在飲完燈會之後,酒足飯飽的眾人隨著獅隊出發,為去年出生男丁的家裡送上一盞花燈,送花橙的儀式很隆重,敲鑼打鼓,大隊人馬舞著獅子,老老少少浩浩蕩蕩的把花燈送去。
生男丁的家裡,會將生菜與紅包縛在一起掛在門楣上,給獅子「採青」。獅隊來到門口,展開採青的表演,通常是舞弄一會後,來個三進三退的叩拜禮,然後以踩高蹺或疊羅漢的方式將「青」採下,然後再來個三進三退的叩拜禮,帶隊的人將花燈掛上,主人家奉上湯圓茶點,寒暄一會後,又轉到另一戶人家,就這樣在村子裡一家一家的送花燈,好不熱鬧。
花燈非常精美,是以手工製成的走馬燈,骨架為削得細細的竹子,以綿紙紮好,外覆以白色絹布,中間為彩繪人物或花鳥的透明圓筒,圓筒上方開了一些葉片,當點上蠟燭之後,熱氣流上升,帶動圓筒旋轉,彩繪便投影在花燈外覆的白色絹布上,非常雅致,我小時候常看得著迷。
花燈要掛在廳堂中一整年,直到次年的燈節方可取下。燈上很多飾物,有時候會有小玉鐲子或其它飾品,小玉鐲子通常會給那嬰兒戴上。
記得小時候二弟出生不久,那年元宵節獅隊送來花燈的情境,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經驗到獅隊到家裡來的熱鬧,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走馬燈。但因那時候家中經濟拮据,那盞走馬燈只在那天晚上點過一次!
那個年代電燈仍不普及,家裡也沒有電燈,為了迎接獅隊,那晚老爸向人借了一盞大光燈,是以煤油打氣,經過加熱氣化噴在一個紗罩上,產生強光的燈。大光燈把四周照得有如白晝,這也是我第一次經驗到這麼亮的燈,這之後不久,老爸便想盡辦法,東挪西湊的賣了一盞大光燈,從此這盞大光燈便陪伴了我們十餘年,雖然後來家裡接了電,有了電燈,但每日清晨三、四點起床往田間收割青菜趕市集,都是由老爸提著這盞大光燈。
回顧童年,雖燈火已遠,但溫馨的記憶彷彿歷歷在目!
yaduo
西風的話 / 黃自
《圖片選輯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