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暮鼔晨鐘集
市長:
時季常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其他
/
【暮鼔晨鐘集】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社會文化
字體:
小
中
大
眷村和眷村文化
瀏覽
387
|回應
0
|
推薦
0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眷村和眷村文化
【聯合報╱王鼎鈞】 2008.01.26 04:40 am
當年在中國大陸,我不記得有什麼眷村。軍人的眷屬住在民家的空屋裡,甚或要求房主「擠一擠」,騰出地方來。部隊調動的時候,先頭部隊提前一步到達,村長陪著他挨家挨戶看房子,誰家的房子適合誰來住,他用粉筆寫在大門上,稱為「號房子」,在這裡「號」是動詞,意思接近「預定,登記」。
那時軍眷多半很窮,房租「當然」免談,軍民兩家合用一個廚房,難免「偶然」燒人家的柴煮飯,用人家油鹽炒菜。孩子不懂事,有時候跟房主的孩子打起來,軍眷難免「護犢子」。有時候軍官打太太,或者太太罵丈夫,「貧賤夫妻」的無奈,老百姓一一看在眼裡。那時軍民關係很壞,混合居住是一大原因。
了解這些歷史背景之後,就理解台灣為什麼會有眷村,國民政府大敗之後,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作出許多「嚴以律己」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軍人的眷屬儘量集中居住,要和民家保持距離,這時軍眷更窮,必須防杜擾民的行為,也必須維護軍人的形象。如果我是台灣本省人,我會欣賞這個措施。
眷村初創,十分簡陋。破竹編牆,兩面塗上泥巴,號稱「竹骨水泥」,上面可能只有一層石棉瓦。空間狹小,最小的眷舍只有六坪,難以計數的「媳婦」們,「國破家亡」之後,一家一家「圈」在圍牆裡面,茹苦含辛,相夫教子。
現在是個反思的時代,仔細一想,以前的事情好像什麼都不對了。據說眷村形成封閉的小部落,妨礙眷屬們融入台灣的本土社會。這話未免太「理想」了吧?「融合」照例伴著痛苦,當年無論本土外來,都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承受這種痛苦。現在有個名詞叫「磨合」,回想當年人心敏感脆弱,怎麼經得起「磨」,磨而後合,緩不濟急,磨而不合,後患無窮。今天歷述「前朝」的罪愆,被告的名單中沒有軍眷,這就是眷村的正面意義。
我得再說一次,當年中國大陸天翻地覆,她們家破人亡,千里奔波,她們是受了傷的野生動物。她們並未受過戰鬥訓練,只是一般女子,卻要和她們千錘百鍊的丈夫一同擔當「共業」。受傷的獸要找一個山洞舐傷,眷村是她們的洞。大劫大難之後,重新尋找人生的目標,身入眷村猶如閉關修行,她們不修今生修來世,孩子的成長就是她的重生。她們奮不顧身顧孩子,砸鍋賣鐵繳學費,眷村出來多少教授、將軍、醫生、律師、作家、良吏,甚至「名臣」,都是第一流人才。凡事總有意外,眷村也出流氓太保,連流氓太保也是第一流。
這是中國文化,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正統文化。這是文化裡面「君子固窮」、「窮則獨善其身」、「困則聚而為淵」的那一部分。她們不能「融入」,她們的子女融入了,而且是社會的菁英,這個「剝極必復」的定理,靠她們的「固執」而顯現,從長遠看,她們的「封閉」是對家庭的犧牲,也是對社會的奉獻。在眷村之外,在農村裡,在本土家庭裡面,也有「放牛的孩子」做了特任官,在漁村裡,也有老漁夫把六個孩子都培養成博士,他們的父母又何嘗「融入」?那些太太們也都在「封閉」中作出奉獻,這裡那裡,她們和中國歷代賢母一脈相承,一念相通,她們都有共同的精神面貌,我看不出在文化上有多大區隔。
【2008/01/26 聯合報】@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6051&aid=269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