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謂明星高中,應正名為「有明星學生的高中」。明星高中之所以明星,不是師資、經費、設備、教育理念而成為明星,而是學生是經千挑百選而來的明星,有了這些明星學生才有明星般的升學率。
真正的明星高中應是收進來的學生非明星,卻能改造這些學生考上理想學府的優質學校,教育本質不就在提升學生的能力嗎?現在所謂明星高中怕失去了明星學生後升學率下降而呼天搶地,不就是證明這些學校充其量只是學生明星而已,甚而沒被教育部點到就如喪考妣般。
現在所謂的基測也應正名為「超精細的大聯考」,當初宣佈實施基測時政府官員信誓旦旦說補習班會關門,結果卻是補習班更多,升學壓力更大。真正的基本學力測驗,應是測驗學生有無升高中職的基本能力,並非成為仔細分餾學生的依據。所以真正的基本學力測驗應只有通過、不通過,沒有詳細的分數才對。
十二年國教的起步,不該是廢基測,而是還基測本意,只是升學最低門檻而非精細分數的篩選依據。免試入學會造成某些學生不適合讀高中而硬是送進高中就讀,最終還是浪費教育資源。正確的作法應是以當年高中生容納的總人數為準,基測的結果應只告訴學生有無入高中的資格,取得資格後,得任選一個學校登記就學,所有高中均採公平公開公正抽籤來錄取學生,讓每一高中有平等競爭、發展特色的機會,這套制度如實施了幾年後,家長不會再迷信現在所謂的明星高中而會就近入學,自然而然高中職就社區化了。
此外,如果基測結果是在公布學生是否通過門檻,則各國中不敢再拚上建中、北一女或一中、女中有多少人,而在讓大多數的學生通過升高中的門檻,不也是真正帶好更多的學生?國中的教學不再是培養少數菁英,而是讓大多數同學通過門檻,升學壓力減輕,國中教育才會回歸正常。因此現在政府最該正名的應是「明星高中」及「基測」。
陳啟濃/國中輔導主任(投縣水里)
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不少人憂心升學壓力無法減緩,升高中職仍得依成績選學校。問題核心,還是在於明星高中粥少僧多,失望的學生還是多數。筆者反而認為這是倒因為果。
筆者畢業於中部某所明星高中,入學新生訓練,記得教務主任鼓勵的一段話:「你們是中部第一流的國中畢業生,三年後應該都能考上國立的一流大學。可惜每年學校還是有同學上私立,甚至落榜。」主任的這一席話,在三年裡一一應驗,最後在大學聯考驗收。那些夜夜呼朋引伴,嬉戲玩樂的同學,紛紛上私立或是落榜。
高中職能培育國中學測一百多分的學生,進入國立大學,才是真正用心辦學,名副其實的明星高中。入學兩百多分近三百,高中三年畢業後,還有人國立大學上不了,怎可算明星高中?我們豈能天真數那些學校高中學測幾個滿分、幾個上台大醫科,來論斷是明星高中。
況且教育部原規劃的廿四所精英高中多集中在都會區,違背城鄉均衡發展政策。那些非都會區辛苦辦學的高中,如果入學生成績都是一流的,升學表現一定會更亮眼。直言之,要看入學時的起點行為,推估畢業後的學測表現,才是名實相符的明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