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實施以來,中等學校教授歷史、國文的老師,普遍覺得較以往吃力甚多,課堂雙雙減少是原因之一,課程越來越無法銜接才是最大主因。
國一上學期的歷史課本,先教台灣史,下學期才開始接觸中國史,到了二年級上學期結束,已教完明清史,也就是說: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到兩個學期,已通通帶過!筆者是國文教師,教學上最困難的,是國文與歷史無法整合。
舉例來說,國三課文選了「六朝志怪」小說。漢魏六朝,因戰爭頻傳,人民多偏重休養生息,煉丹求仙風氣盛行,適逢佛教傳入中國,結合當時社會風氣,志怪小說因此產生。志怪小說的盛行,影響了唐代傳奇小說及古文運動的勃興…。但是學生對魏晉及隋唐歷史,只停留在斷簡殘編的概念裡,如何能有一完整認知?
現在,上國文課,若沒有花大量的時間,講述一段作者與當時的歷史脈絡,學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國文程度為何無法提振,就是因為學生只知片段而非全盤。
教育部修訂高中歷史教材,採取略古詳今的偏寫原則,從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濃縮在一堂課結束。沒錯,學生要多學習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老師多教些近代歷史本也無可厚非,但是歷史的源流卻無法「斷代」學習。學校老師見教育部如此,大多是紛紛增加補充教材應對,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每周只有一至兩堂的歷史課,看樣子是不敷補充完整教材,國文老師要自求多福。
現在坊間補習國文的補習班已如雨後春筍,趁機兼辦個歷史補習班,家長及學生們一定會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