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流觴亭
市長:  副市長: 逍遙人觴-酒寒‧新月‧李小花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流觴亭】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我有話要說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征途 ~王者哀歌
 瀏覽15,022|回應39推薦12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2)

雲明
鴻魚
楊風
最天才的白痴
‧新月‧
筱楓
紫筠

曳白
素樸

more...

征途路上 是豪氣干雲 壯志凌蒼穹

萬軍集結 旌旗蔽天  

結義兄弟 歃血為盟

征途路上 是雄心萬丈 戰雲驚雷風

急月趕星 肅殺擂動 

夜穿征衣 銀戟上鋒  

征途路上 是回首不堪 淚血抹殷紅

戰蹄翻飛 踏屍踐骨 

百丈衣塚 血染紅楓

征途路上 是戰士枯塚 遍野現哀鴻

親骨分離 所愛無蹤 

兄弟殞落 志士逝空 


《破雲擂峰》

擂鼓動 吹號衝鋒

風寒透 刀飲胡血槍劍落紅

征塵衣 血染旌旗

月星稀 怎生只換一夜靜寂


唐·曹松《己亥歲二首》其一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影音連結來自於Youtube網站~霹靂皇龍紀預告曲-霹靂皇龍)

欲觀賞影音,請按此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VR2VLPqog


一將功成萬骨枯,歷代王者也莫不如是。但我們看到的是功成名就的將軍,最終統領天下的王者帝皇。又有誰知道或在乎欲將之將,欲皇之皇,在功敗垂成後的心境?

岳飛飲恨,終不能收拾舊河山。項羽徒呼負負,眼看著虞姬倒入懷裡。勝者王,敗者寇的慘酷事實,一再凌遲,一再斫戮王者之心。又項羽為何放棄重返江東,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


風起緣起~ 風捲起我們的緣,吹拂落葉的眼眉

本文於 修改第 9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10313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黑白講
推薦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最天才的白痴
黃平
楊風
逍遙人
素樸


我沒有求證李清照是在何年何月何日寫這一首詩,只是從她大致生平來推斷關於清照寫這詩的心情。

竊以為,清照的詩是在肯定項羽,是在讚嘆項羽。

從歷史背景來說,歷經靖康之亂的李清照在史上一大無恥高宗皇帝的南渡臨安苟居一隅對照下,應該是欣賞和敬重項羽的行為。子弟兵全軍覆沒,愛人自刎訣別,在這種狀況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英雄的行為,是孔子所說知恥近勇的行為。高宗的南渡,項羽不肯過江東,孰是孰非?

從詩詞的章法而言,這首詩可以說是類似倒裝手法。一般人寫史詩,通常是先敘事,再抒情。所以,正常上來說,這首詩情感上的脈絡應是: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這不合體不合律,這不是近體詩喔)


清照一反正常表達方式,先來抒情,以感嘆,議論為開頭,這樣的寫法好像驟響的爆竹,一下子引人注目,帶動全篇,緊緊扣住讀者心弦

這樣的手法在古詩中並不罕見


不論項羽的是是非非,不問歷史的真真假假,因為清照這一首詩,我信奉了項羽是英雄。呵,僅此


(今天不該又喝茶!夜深還在胡話中。如版主言。各抒己見,無關對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2957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回應給: 最天才的白痴(aaronftt) 推薦4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最天才的白痴
黃平
素樸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詩簡易明瞭,頭兩句是讚嘆、肯定項羽當無疑問,但後兩句呢?

以賞詩或讀詩的角度來看,後兩句是否可解讀為:

到今天思及此,總是在想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

這可以是嘆惋項羽如能回江東重整旗鼓,也許還有可為,白白失去一次機會。

也可單純解釋為,遙想當時項羽在烏江邊的情景與心境,這江東是過還是不過?想起項羽在江邊時的掙扎,英雄末路,令人不勝唏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2953
補一個:豎子不足與謀
    回應給: 最天才的白痴(aaronftt) 推薦5


黃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最天才的白痴

Rondo
楊風
素樸

范增則拔劍撞破了玉斗,並斷言劉邦將會奪取項羽的天下: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2057
蛇足
推薦7


最天才的白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逍遙人
曳白
李小花
黃平

楊風
素樸

項羽非是在烏江自刎,而是於東城戰敗被殺不是我說的,文章下連結有出處,維基百科項羽歷史爭議也有記此事。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為史學家,可是現代人每個都看電視、看電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大部份都是由電視電影那一分史實九分杜撰中得來,像從後宮甄嬛傳去認識雍正,鹿鼎記中去認識康熙,不同年代還有不同版本的主角情節,想起來就有點頭痛。
不要以為古代人沒有這種毛病,宋人以降的讀書筆記,元明清的戲曲小說,就是古代的電視電影,胡撰的很多,中國文化幾千年文化就像滾雪球,一句話一首詩一件史事就像一粒石子滾了二千年變成雪球,蕪雜很多,再瀟些雪花下去實無傷大雅。很難去解釋如何研讀中國文化的正確方法,畢竟這些學問都很大,自己連略知皮毛也談不上。
說幾件我覺得讀中國文化有趣的事,中國歷代傳頌的愛情故事,幾乎都是虛構的。像西施範蠡、曹植甄宓、蘇小妹秦少游、孟姜女萬杞良都是鬼扯,都是當事人死了一千幾百年後改朝換代才開始流傳,又流傳了一千幾百年於是變得很真實,可以考據的資料古蹟很多。甚至文人筆下的美人大都不是美人,通常是自己。又一般人看作家看作品是平行的,哪個好哪句愛,心裡自有高低判定。實際上作家們是年齡有先後、有輩分、有互相影響、有上承下效。像李白和杜甫這二個互相認識的大詩人,李白大杜甫11歲算同輩又有點落差,杜甫對李白每事恭恭敬敬,李白對杜甫這位年青人就常拿來開玩笑罷了。像北宋文壇孰先孰後,誰的官大,誰提攜誰、世交朋黨、誰跟誰一掛,要弄清楚可不容易。又一般人看文體看作品是平行的,詩詞曲賦,各憑自己性向各有喜愛。但實際上在中國文化裡文體是有差別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歷代文人都嘔心瀝血花功夫在政論策論身上,只不過現代人除了學校裡那幾篇教材,鮮有拿古文出讀一讀。其次,「詩言志。」唐代以詩取試猶甚,歷代文人都以嚴肅的態度寫詩,各種詩體有不同的內容,各有不同的藝術呈現,歷代文人不管詩寫得好不好都會寫詩。詞就不一樣了,詞在古代人心目中是不入流的,是風花雪月的餘興節目,偶爾玩玩可以,沈迷則會喪志。即使後期有些專業的詞人,畢竟是小數,而且那小數十之八九都是落魄失意的文人。這當然無損詞的藝術價值,不過假如用詞去了解一個詞人,誤差會很大。曲就更是不入流中的不入流。還有就是中國的神祠廟宇也很有趣,拜孔子、拜關公、拜媽祖我都能理解,中國文化中不在敬天而在敬德,一個人人生在世如能立德,死後受人供奉祭拜,是為天人合德。但仔細看時發現是連小說人物也能受人供奉,不得不佩服明清小說家筆下的魅力。當中最有名的莫如封神榜西遊記中的三太子,若留心一下身邊的廟宇,會發現當中有多少供奉的神來自民間傳說。細想佛教傳從印度傳到中國近二千年,如上述滾雪球道理二千年早已中國化滾得面目全北非。宗教事情最不好說,中國思想的三大主流儒道釋,現代三教合流,實際上是高僧在說儒家做人道理行道教風俗儀式,而大眾覺得這樣信的就是佛。
最初在這主題留言,是因為有關項羽的詩詞我最愛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原以為簡簡單單的二十字,每個字都易懂、詩意也明顯不過,慢慢才發現,原來這詩也不是這麼好解,讀後每個人的理解,未必一樣。
我們看李清照的頭二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提出一個人:生要做人傑,死亦要做鬼中英雄。表面意思易明。好了,隱藏的意思呢?項羽能做到生作人杰,死為鬼雄的標凖嗎?我的理解是:詩中所言的是能夠。
李清照的後二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直至今日依然思念項羽,不肯渡江回江東,讚項羽生時豪杰,死得轟烈,死亦為鬼雄。詩中該是肯定項羽不過江東是好的。全詩一氣呵成,豪邁有力。
假如把詩中最後二句看成否定意,直至今日依然惋惜項羽,為何不肯渡江回江東。那詩意就很扭擰,若惋惜項羽不肯回江東,那項羽還能算鬼雄嗎?如項羽是人杰鬼雄,但下文卻去惋惜,詩氣就弱了,更之如項羽不是人杰不是鬼雄,加惋惜,詩意衰蔽。
延伸詩意,當讀者讀這首詩的時候,你有沒有想要當人杰、為鬼雄?想的話你有不肯過江東的氣魄氣蓋嗎?悲劇英雄不易為,所以我愛說項羽死得其時死得其所,這種死法死得英雄死得傳奇,項羽烏江一刎的英雄氣蓋把生平的缺失全都掩蓋了!我寫的第二篇留言其實只是想把項羽之死介紹得仔細一點。不敗戰神戰敗了能夠不死嗎?我無法想像。
「包羞忍恥是男兒」這些詩句我是無法共鳴的,包羞忍恥的男兒最終就是羞恥中終老,東山再起絕無僅有,即使再起,是人傑也不是鬼雄。翻開歷史有誰可比擬?我想起拿破崙。拿破崙叱吒風雲縱橫歐洲戰無不勝,如果他六十多萬大軍入侵莫斯科最終戰敗時戰死也就算成就了英雄的一生,人民、歷史會對他懷念惋惜,歷史對他的評、也會不一樣。但是他就是不死,剩二萬人狼狽回國,最後議和、放遂、不甘心、再起、滑鐵盧、再流放孤島至病死,死前幾年人都快瘋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1263
項羽的成語很多、補一些
推薦6


最天才的白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李小花
黃平
曳白
素樸

楊風

衣繡夜行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典故:  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夜裡穿著錦繡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顯示榮華富貴。亦作「衣錦夜遊」、「衣錦夜行」。

沐猴而冠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典故: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

四面楚歌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典故: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一決雌雄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典故:  雌雄:比喻勝負、高下。決一勝負,比個高下。

取而代之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典故:  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羽)少,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典故:  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江東父老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和何面目見之?』」 
典故:  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故:  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勞苦功高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 
典故: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霸王別姬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典故: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

作壁上觀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典故: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說明。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典故: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先發制人
 出處: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典故:  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

 付之一炬 
 出處:   唐·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典故:  付:給;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給燒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0749
有關項羽的成語
推薦7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李小花
曳白
素樸

最天才的白痴
龍女CHANG, HSIU-FEN
黃平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成語: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又項羽兵敗垓下時,自己吟唱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破釜沈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後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幹到底。

【杯羹之讓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後因以「杯羹之讓」謂受人挾持,惹人譏诮。

其中破釜沈舟的成語廣為後世流傳,千古至今。


註:成語引用"王朝網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0742
說得好
    回應給: 最天才的白痴(aaronftt) 推薦6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逍遙人
曳白
素樸

最天才的白痴
黃平

天才兄連兩篇回文,論理清晰,鏗鏘有聲。原本我在前一篇"先說好"的回文中就想聲明,大家盡可論述己見,就算語氣批評犀利也無所謂。最好是還有人能有李敖風,無論是褒是貶,都好,就是希望能聽到不同,有特色的觀點,彼此分享。

目前看來,煙與天才兄看法類似。煙認為霸王不肯面對失敗,引杜牧的評,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天才兄說法更是鮮明,以為項羽只有會打仗一項優點,缺點卻是一籮筐,直言項羽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

而黃平兄卻有個羅曼蒂克的說法,也許虞姬的垓下一刎真是讓項羽萬念俱灰,所以在烏江自刎,追隨美人去了

只是天才兄又提了個驚人說法,項羽非是在烏江自刎,而是於東城戰敗被殺。其實這可能性是有的,有鑑於此,我建議往後的貼文,流觴諸君盡可以挑自己想要的假設,一是烏江拔劍自刎二是戰敗被殺身亡。二擇一,皆可

事實上,歷史記載本就未必可靠,包括自古以來讀書人所看中得史記,資治通鑑等。那如何以史為鑑呢?我覺得不妨礙,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為史學家,就算是史學家也多有爭議的論點,也未必都清楚歷史真相。我認為人們仍可根據歷史的某個記載,闡述自己想法,只要把根據(quote)點明、說明了就可。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0739
還有一種說法
推薦7


最天才的白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逍遙人
曳白

素樸
楊風
龍女CHANG, HSIU-FEN
黃平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

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他還通過《括地志》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敍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http://news.sina.com.tw/books/history/barticle/11712-2.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0493
死得其所
    回應給: 楊風(meicom) 推薦7


最天才的白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逍遙人
曳白

素樸
楊風
龍女CHANG, HSIU-FEN
黃平

楚霸王因何不肯過江東,大概只有楚霸王才知道,甚致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不過我相信,項羽能迷倒後人津津樂道之處,不是在他怎樣生的部份,而是他怎樣死。項籍本就是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的人;概括項羽一生勇則勇矣,但有勇無謀、生性殘忍,優柔寡斷,不得民心,眾將離叛,唯一擅長的就是打仗,你不服我我就打、打你我一定贏你,優點只此一個,缺點卻一籮筐,這樣的人物真是值得一千多年歷代文人思念至今嗎?
(不想引証項羽缺點,像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到處搶掠殺烹,鴻門宴偏偏又不忍心殺劉邦,說要烹煮劉父被劉邦說二句又放了,明明有機會統領天下卻要學古代分封諸侯,自己封自己到無險可守的故鄉澎城,漢略施小計便疑范增與漢有私奪之權...閱讀項羽本紀,你會覺得項羽笨事數之不盡。)
歷史上比項羽優秀的人實在很多,但項羽的死卻是迷人的、獨一無二的、無與倫比的悲劇英雄故事。看史記這一段: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垓下之圍,項羽敗仗已露,如果史實是: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乃自刎而死。假如項羽那時自刎,你還會覺得項羽英雄蓋世嗎?,我只會覺得窩囊透了。漢軍唱幾句楚歌就騙得項王大驚,項羽也真好騙。虞姬沒什麼印象有其它記載,說項羽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也牽強。
項羽垓下突圍也很精彩: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數千騎追殺二十八騎,本來是獵豹撲兔之勢,但項羽果真潰圍,斬將,刈旗,那是項羽唯一的優點,他戰無不勝的英雄特質,再一次表露無遺。又假如潰圍,斬將,刈旗後......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乃自刎而死。項羽勇則勇矣,依然是一個匹夫。
項羽來到烏江可不一樣,史記如此寫著: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來到烏江真的可以心頭一寬,不是因為可以逃命,不是因為可以捲土重來,而是他終於可以証明了,漢軍想要殺我、劉邦說想要殺我,門都沒有;千軍萬馬中我項羽一人來去如風,說潰圍、潰圍,說斬將、斬將,說刈旗、刈旗,萬夫莫敵,英雄蓋世,那裡像一個戰敗者?在項王心中全然他自己沒有任何錯處,也不覺得是被漢軍打敗,他深信是天要亡他而不是有人把他擊倒。「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天亡我也!這是項羽敗後常說的一句。於是烏江亭長載著他的馬兒離開,見証了他寧願不要戰敗而生,而選擇了英雄而死。死得很有氣魄、很迷人,是歷史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死法。
有人說項羽烏江自刎是為了止息戰爭,《史記》又有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斗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這幾句我也不信,這幾句的意思就像世界拳王說要和我單挑,贏者統領天下,誰那麼笨會肯和他打!且細看項羽也不是送走烏睢後便自刎:...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原來送走烏睢後項羽還徒步殺死漢軍數百人。他那有慈悲之心。最後項羽還不是:項王身亦被十餘創,乃自刎而死;不是受傷力歇然後自刎,而是見到舊部下老朋友,說了一句:我聽說我的頭很值錢、送給你!說完了才乃自刎而死。多豪邁不羈。
我眼中項王自刎的原因就是輸不起、嚥不下失敗,是天亡我非漢亡我,是我不走不是逃不了,是我殺我非漢殺我。這是項王性格其中一項失敗之處,但在歷史悲劇英雄故事中,這卻是不可缺少,甚致是最主要的要素。
我常在想:好了,假如項羽沒有自刎在烏江,項羽會怎樣?我不是問歷史會怎樣發展,我是問項羽會變成怎樣?結果將會是項羽的英雄故事將變得蕩然無存。他接下來怎去收拾殘局、面對挫敗、面對問題...那些才是項羽真正的問題。別忘了項羽優點只此一個,缺點卻一籮筐,項羽處理這些問題都很糟糕。最終他只會把僅有的一點英雄氣概全吞噬殆盡,會變成王莽之流的那種歷史人物級數。像烏江亭長真的把項羽送回江東好了,項羽就在江東父老面前自刎,責任盡了,只是承認了失敗,算不上什麼英雄。縱使江東父兄憐而王、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漢不像秦,不是那麼容易每勝一城便能收得眾多兵馬納入麾下,最終項羽不過不知死在那一場戰役,那一場戰敗自刎罷了。這種結局不見得有多英雄好漢。即使項羽化腐朽為神奇,真的斬白蛇滅漢,項羽的治理能力如同白痴,不單是中國歷史災難,也是項羽人生故事災難的開始,那時莫要說項羽是個英雄,連昏庸也沾不上,該是暴君。
我覺得:一個美女在最美的時候死是淒美的,因為我們無法見到她褪色的樣貌,永遠留給後世她最美的一面。當然她不能自殺,那會損毀她的形象,她不能病死,那會侵蝕她的容顏,她不能死於意外,那會破壞了她的完整性,總而言之,她要有一個很美的死法。若給我選擇,我寧可在高峰處死去,也不願在挫敗中屈辱、茫然,然後挫敗中老死病死。司馬遷寫項羽本紀寫得特別精彩,原因是因為他們同樣是悲劇英雄,只是一個選擇轟轟烈烈的離開、一個選擇羞辱中存活。我有這個念頭,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項羽,幸福的人通常不愛項羽,悲觀的、悲劇性格的人才愛項羽,愈悲愈愛。
零零碎碎、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0480
英雄難過美人關
推薦6


黃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最天才的白痴
曳白

素樸
楊風
龍女CHANG, HSIU-FEN


陳文華   項羽

癡情何物可相酬? 垓下烏江一刎別, 神力雖能扛九鼎, 情思難斬恨千秋.

它讓你想到元好問(1190-1257)的這闕詞.

元好問  摸魚兒

序: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
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我想,你看了元好問的這闕詞,應該知道,他別有所寄,只是,我不是研究學者,所以,也許那天,經過老師的講授,才能知道答案;讓人看到情侶之間的生死相許.也許,虞姬的垓下一刎,讓項羽萬念俱灰.所以,最後,烏江自刎,到極樂世界追隨美人去了.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320175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