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教學補遺篇---創作有聲有色,既香又味美的詩妙手拈來悟在先,詩詞創作有機玄;描聲繪色成佳句,調味添香出妙篇。
頓挫抑揚情切切,起承轉合意綿綿;尋常一樣窗前月,賦得詩心自滿圓。
壹.頓挫抑揚情切切,起承轉合意綿綿
音樂創作,講究「抑、揚、頓、挫」,具有抑揚頓挫的旋律,始能奏出感人肺腑的歌曲,展現令人聞之如「繞樑三日,久久不絕」之迴響。
詩詞之創作亦然,文中之「起、承、轉、合」正如同音律中之「抑、揚、頓、挫」,一篇好的詩文,從開始、中間的段落到結尾,都必須針對文章的主題做有效率的敘述,如此,才能前後呼應,展現文章主題鮮明的整體性。
「起」就是文章的開頭;「承」是承接開頭的章節。
「轉」是轉折,目的在俾能收到「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妙效,為結尾的伏筆鋪路。「合」是結尾,也是詩文最重要的部份,好的結尾,通常可以貫通全文,達到「畫龍點睛」之妙,也就是俗稱的「詩眼」。
舉例子來說明,比較容易搞清楚。
以 柳宗元 江雪 為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起」 ---千山鳥飛絕,描述寒冬積雪覆蓋天地,鳥獸絕跡之造境。
「承」 ---萬徑人踪滅,延續開頭並強化冬景。
「轉」 ---孤舟蓑笠翁,很高明的轉折,從萬徑渺無人踪的孤寂,到廣闊寒江泊住唯一孤舟,舟上一位戴蓑笠的老翁,這句轉折,讓孤寂的「境」有了「人氣」(生氣)。
「合」 ---獨釣寒江雪,「雪」,就是「詩眼」,此字妙不可言。
試問若不問平仄,如果最後這一句改成獨釣寒江「魚」,整首詩是不是變得索然無味呢?
新詩的創作也是如此,明明是釣魚,詩人偏偏說不是釣魚,是釣「一溪的水色」。明明是一個老人,推著一車餛飩,沿街叫賣,詩人偏偏可以說成是一個老人,推著一車「辛酸」,沿街叫賣。
所以,當詩人在街頭看到一個男人牽著一條狗溜搭時,他可以透過想像的心眼告訴我們說:他剛剛看到一個男人,牽著一條「出軌的,影子」,徘徊在午夜的十字路頭,痛飲愧疚。......
文章冗長,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連結至部落格查閱
http://blog.udn.com/news2004/479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