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是感覺的扭曲,上面的例子,就是視覺導致大腦的錯誤分析,在心理學研究中,這是一種學理上所稱的假性幻覺。
錯覺所呈現的狀態,就是將感覺投射在觀察的經驗上,因為想像、虛構或錯誤的聯想,使得同樣的圖片會產生反差的感覺,也就是產生假性幻覺。
視覺上的錯覺,是大腦對刺激的分析錯誤,感受到不同的刺激。
這樣的錯覺,並非真正的圖像,科學上研究,這樣的虚幻印象,一般會利用於心理學,譬如運用到建築或廣告上,塑造一種潛意識,使人覺得在不同的距離上產生劇烈的情境反差或群體意識,進而影響個人的潛意識。
舉例(一)
一間辦公室裡,如果中午休息時間開始,你坐在座位上,看到人人都還在打電腦,沒有人站起來,即便他們都在玩MSN、打瞌睡、純摸魚,你也不敢搶在別人之前出去吃飯。
舉例(二)
路邊有個人躺在地上,假如沒有人停車或圍過去看,人們往往會有些卻步,懷疑如果自己走過去,會被懷疑成撞人的肇事者。
舉例(三)
在上海世博會的台灣館,入內的人看見有服務人員端茶過來,他們說起話來就會自動輕聲細語一些;接著隱隱約約聞到一股花香的味道,就會下意識地顯露出不自覺的笑容,而且完全不會意識到,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影響了參觀者的感覺。
關於錯覺,除了視覺之外,人類的五感都影響了自己的行為以及感動。
雖說人是一種理性的獨立個體,行為由自己的意識所決定,然而從一些心理學的觀察發現,每個行為和決定,都被無意識的想法深深影響,而這些想法又很容易被眼前的感知所動搖,於是許多人就利用這樣的感知進行置入性行銷,來博得更多的印象植入潛意識。
譬如上面兩個圖,就造成我對於這方面的聯想,說來很有趣,這或許也反映了心理學的範疇,已經擴及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能妥善運用,就是非常有利的工具。
人類的潛意識有著非常強大的力量,除了規範自己,也能影響他人,塑造群體觀感。
就像這兩個圖片,只要見過的人,都會先入為主,認為左圖代表憤怒,右圖僅僅是個張大雙眼的男人,卻不會特別去分析兩圖對照,以及描述中特別強調的反差。
接著,看過圖片的人,心底就會留存既定的印象,並且會實際進行隔一段距離來觀察圖片的行為,而這樣在電腦前的試驗,通常就是為了實現自己所期待的結果。
因此,我敢肯定: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是在自己都不知道想幹什麼的情況下,興致勃勃跟著既定的心理準備來做出行動。
這些無法察覺的外在刺激,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舉動,同樣還影響著我們的視覺,在下意識去分辨的時候,這些圖片就會和先前的記憶聯繫在一起,做出被期待的同樣回應。
換句話說,我們常常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麼要做某些事,或到底需要的是什麼,無意識的影響,往往通過有意識的感知來進行。
就像到了世博會的台灣館,即便LED燈已經看過許多,也不算太新奇了,在這樣的試驗中,入內的遊客本來不會有太多期待,而當人們手捧一杯熱茶的時候,他們會比去KFC拿著冰可樂時,更傾向於認為台灣館的服務很好,人們也相對慷慨友善許多。
就像許多人看了我的文章,見到這麼多字數,主觀上就會覺得我比只寫三句小詩的部落客更認真。
簡而言之,這些都是人們活生生感知到的東西,像是(三)的高山茶,我寫這篇感言的字數,甚至是(一)和(二)這樣淺顯的範例。
許多暗示性的手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是非常有效的利器;潛意識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絕對是玩弄五感的工具,甚至比知覺的正面意識更重要。
或許,這樣的解說還是太淺顯了些,只能說:潛意識影響人們的想法,在寫作上設定情景,或許對讀者的說服力,似乎還是能起到非常神奇的效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