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流觴亭
市長:  副市長: 逍遙人觴-酒寒‧新月‧李小花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流觴亭】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七絕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2(七絕)
 瀏覽2,048|回應12推薦14

鳳彩翎:阿9公然侮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4)

就是瑜(小魚)
水漾妮蘭
辛夷
喵永
小蘋
深河
love_with_ghosts
Rosy
極墨
小鯊

more...

                

2012

(七言絕句)

窮途一物萬家無

十億歐元買命符

此去黃泉難盡淚

魂邀公子醉山湖

   
(找了1小時 覺得這首好聽 蘇珊大嬸唱得也很好聽ㄛ)
   
   
修正原因:把不盡淚改為難盡淚
  

修正原因:剛剛認真查了一下請看看不盡也有這種說法ㄛ

 

入聲字引起的困擾與平仄問題

 

高亦涵

  

    最近網路上常見一些討論平仄問題的文章﹐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真理愈辯愈明﹐為了發揚中國的詩歌文化﹐我們需要找出一條方便易行的道路﹐適合現代人抒寫有韻味的詩歌。其實﹐這個平仄問題早就應該深入討論了﹐可惜一直沒有得到大眾的注意。幸喜現在有幾位熱心又有思想見地的年輕朋友 (如明月﹐璐西﹐襲人﹐幽齋小客﹐老驥﹐不合時宜﹐愛徒﹐酣鼾等幾位﹐還有其他作家﹐人數很多恕不一一列舉) 不斷提出值得大家思考討論的問題﹐我深切希望大家由此形成一股研討的風氣﹐集思廣益﹐逐漸找出中國詩歌將來應走的正確方向。在此略抒管見﹐旨在拋磚引玉﹐若蒙惠賜高見評語﹐則不勝感激。

 

    明月發問﹕平仄對古詩詞創作真的很重要嗎?平仄聲可以說是韻律感的靈魂嗎?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內涵的份量很重。我的答案是﹕平仄對詩詞創作的確很重要﹐並且不只限於古典詩詞﹐對新詩也一樣重要。但是﹐調配平仄﹐可以幫助表現詩歌的韻味與節奏﹐卻沒有必要死守古人定下的格律規範﹐食古不化以致把詩歌變成格律的奴隸。誠然﹐平仄不對﹐會讓人唸起來覺得不順﹐或是缺少美感。但是此事不可一概而論﹐前人留下的許多千古絕唱﹐不能符合韻律規範的比比皆是。有人認為三連平的句子唸起來怪怪的﹐可是從詩經開始﹐甚至四連平 ( 如關關睢鳩 ) 四連仄 (如窈窕淑女 ) 的句子都經常出現﹐而且傳誦至今。名詩如崔顥的黃鶴樓﹐前四句完全不合律﹐但不失為好詩。杜甫作詩運用高度技巧,遵循格律,有「七言律聖」之稱。杜詩的影響,直貫宋元,至今他的許多千古絕唱仍為千萬人所喜愛。但是,杜甫絕不是一位墨守成規的呆板人物。他在暮年,寫了一些拗體不合平仄格律的詩句,也替後世開了一個新的門徑,韓愈、孟郊、黃庭堅都曾追隨學過他的這種寫法。

 

    六朝時期發現四聲,是中國語音學上的重要里程碑。後來四聲“二元化”,分為平聲(陰平和陽平)及仄聲(上去入)兩個聲類,使得中國的韻文和詩詞達到聲調鏗鏘的效果,這本身是很科學的辦法。平仄之所以成為“問題”﹐主要是由於現代人吟讀詩詞用字發音時沒有找到一定標準。第一因為有些地方習慣上根據上下文的用法不同﹐形成少數特例﹐這些特例不易統一(例如“不”字多半及單用時讀去聲﹐連用在去聲字前則應讀陽平聲﹐如不對﹐不是﹐不盡)﹐好在這種情形只屬少數﹐對一般寫作與吟讀詩詞﹐沒有太大影響。第二﹐也是造成困擾的最大原因﹐就是入聲字的讀法不能統一。舊時的詩韻沒有注意到南北方言與唐代四聲不合的問題,緊抱著許多莫衷一是的入聲字不放。古人不懂語言科學﹐還有可言﹐但是生活在現代的讀書人﹐早已有了完整的語音學﹐可以應用拼音的科學原理來統一發音﹐而我們卻不知尋找解決之道﹐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早在八十多年前﹐1918 (民國7)﹐當時的國民政府公佈注音符號,第一次統一了中國文字的發音。那時集合許多國內語言學家﹐根據拼音原理,以北京口語為標準,制定了24個基本聲母,16個基本韻母,和22個結合韻母,依此拼音法則﹐將所有的漢字統一發音﹐統稱“國音(或國語)。後來把注音符號應用到詩詞音韻上,那還是1941年的事,足足捱過了二十三個年頭。當時的教育部召集國語推行委員會,推定黎錦熙,盧前,魏建功三位學者編訂「中華新韻」,才奠定了漢語拼音系統在詩詞用韻上的基礎。改革詩韻,進步如此緩慢,可能的原因是大部份做傳統詩詞的老一輩人士,不懂拼音原理又不肯去學;而做新詩的一些新潮人士又不願去整理舊有詩韻轉用到新詩上面去,甚至棄押韻於不顧。這固然是教育的問題,卻連帶著也顯示國人“學習惰性”的心理問題。大陸上漢語拼音系統建立以後,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初版的「詩韻新編」,以及1978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的新版,基本上仍然依照「中華新韻」的編法,只不過把注音符號改為現行的漢語拼音另外加註字義而已。 

 

    既然有了科學的發音原則﹐為何至今大家仍舊無法擺脫入聲字的糾纏呢﹖我想主要的原因與方言問題有關。很多地方﹐尤其年紀比較大一些的朋友﹐他們長久以來﹐只習慣用方言吟誦和寫作詩詞﹐捨不得放棄那些發音上各地莫衷一是的入聲字。針對此點﹐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入聲字究竟有什麼特點與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充份了解入聲字的作用與源頭﹐也許會有助於討論其取舍的問題。對於平仄聲的辨別方法,從前常用的口訣是: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或者是:

 

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可見大家公認入聲字的特點是“短促的仄聲字”。至於﹐即使你充份掌握了入聲字的辨別方法和發聲﹐有無“必要性”把這個短促的入聲字用到你寫的詩詞裡面去﹐還是有待深思的一個問題。

 

    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辨別“四聲”通指的是陰()﹐陽()﹐上﹐去﹐(簡稱陰陽上去) 有別於早期所謂的平﹐上﹐去﹐入四聲。這裡陰()﹐陽()自然是平聲﹐非平即仄﹐其他的都是仄聲。簡單地說﹐陰陽上去中的一二兩聲是平﹐三四兩聲是仄。現在的讀書人﹐尤其還不到60歲的朋友們﹐在學期間大概都受過“陰陽上去”的四聲訓練。加上如今漢語拼音逐漸普遍﹐懂得應用漢語拼音輸入電腦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沒有入聲字的困擾﹐人們只要會說普通話 (台灣稱為“國語”)﹐辨別平仄﹐應該都不成問題。目前最多中國人使用的新華字典和台灣到處都可找到的國語(國音)字典﹐都只標陰陽上去四聲﹐不列入聲字﹐必要時翻查字典﹐平仄讀音﹐立刻一目瞭然。

 

    入聲字為何會造成許多人的困擾呢﹖主要因為入聲字的發音無法統一。很多入聲字的讀法﹐是根據古音﹐而且與各地的方言有關。比方“滴”字﹐舊讀為入聲﹐現在漢語今韻應讀陰平聲。我以前有位國文老師四川人﹐形容冬天讀書為“凍讀”﹐依他的唸法凍是去聲﹐讀是入聲﹐而且堅持這二字是同韻。但是照我們現代漢語的唸法﹐讀應屬陽平﹐與凍字不同韻。這毛病就出在四川人短促式的入聲唸法﹐他這一短促﹐不打緊﹐竟然把東字韻裡好好的一個韻母給“讀”得不見了。 他老先生的詩詞寫得好﹐幸虧我的四川話也很夠格﹐所以有幸從他那裡還學到一點詩詞基礎。其他不懂四川話的同學﹐可就只好傻眼看著老夫子搖頭晃腦在那裡凍讀了。一般說來﹐使用兩湖四川閩粵一帶的方言﹐辨別入聲字﹐比較容易。我有位湖南朋友說他的長沙話有六音﹐福建朋友說他的福建方言有八個音﹐言下似頗得意。可是北方的朋友﹐他們的口音裡面沒有入聲。如果讓這些地域觀念方言為主的說法來主導詩詞用韻﹐不同地方的人各執一詞﹐就難怪我們的詩詞韻律沒法統一了。

 

    還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的一些年輕朋友﹐他們所受的語音教育只有陰陽上去﹐這裡面根本沒有入聲字。如果今天出個題目﹐硬叫他們去找入聲字來填詞﹐恐怕他們就只好去翻古老的韻書詞譜才能找到答案。這樣去找字寫詩詞﹐是極不自然也不科學的的做法。雖然最近有人歸納出一些從現代口語中轉變成入聲字的“條例”﹐但是這種走回頭路尋找古音的作法﹐缺乏完整性。難怪有的年輕朋友要問﹕入聲字是不合語音科學時代的產物﹐是否值得我們生吞活剝地去死記嗎﹖為什麼明擺著手邊一部合乎科學的現代漢語拼音不知好好利用﹐反而要去學習那些莫衷一是的古音入聲字呢﹖我覺得對待入聲字的處理問題﹐可以有下列幾條途徑﹕

 

    1.  為了欣賞前人的詩詞作品﹐我們需要對入聲字有基本認識﹐但是並無必要去學著使用入聲字。其發音既不統一﹐出處又隨地而異﹐這是不合科學原則的。其實﹐古典詩詞裡面許多要用入聲字的地方﹐只是需要一個仄聲的字﹐並無必要一定要用“短促的仄聲字”。很多現代詩詞作者不知就裡﹐似乎覺得只有入聲字才能適合仄韻﹐這是錯誤的。老早以前﹐古人就已經提倡“入變三聲”的辦法﹐把入聲字分別歸併到平﹐上﹐去三聲之中。其歸入上聲和去聲的字﹐仍是仄聲﹐並無損失字數﹐無非讀時不必那麼短促而已。試問現在有多少人寫古典詩詞﹐尤其用現代漢語來朗誦﹐還能夠那麼注重短促不短促的差別﹖我們聽電視和電臺廣播﹐都是用的普通話 (國語)﹐沒有入聲字夾纏其中﹐照樣的有抑揚頓挫字正腔圓的動人效果。

 

    2.  如果你覺得入聲字有文化意義﹐不可捨棄﹐我們也不反對。但那應讓對此有偏愛的少數專家學者去研究使用﹐不宜讓入聲字變成年輕人寫作的絆腳石﹐妨害詩詞意境的發揮。我知道現在仍有許多詩社及詩詞網站﹐堅持使用平水韻(或清代編的佩文詩韻)來決定稿件的取舍。原因是一部分的主持人﹐多半年紀較大﹐又是電腦盲﹐不願 (或者不能) 接受合乎科學的漢語拼音用韻辦法。這種食古不化的觀念﹐需要考慮改進﹐才能希望能夠順利推廣有傳統韻味的詩詞。

 

    3.  我們無法改變古人寫下的詩詞﹐但是真正能夠分辨仄聲字中短促 (入聲字) 與不短促 (上聲與去聲字) 作用的現代人﹐恐怕為數不多。我為此事﹐曾經請教過不少兩岸三地和海外的詩詞朋友﹐其中能夠舉例給我滿意答覆的沒有幾個。而且﹐這種答覆﹐都是因為他們的普通話發音不準﹐又不肯(無法)放棄方言的緣故。其實﹐如果真要講究每個字的音韻效果﹐以及對詩詞韻味的影響作用﹐我也不反對把詩句中的抑揚頓挫當作一門學問來細細研究。譬如“東”與“冬”韻的分別﹐平上去入每音都有陰陽的講究﹐例如﹕“街”屬陰平﹔“結”屬陽平﹔“統”屬陰上;“動”屬陽上;“痛”為陰去;“洞”為陽去;“禿”屬陰入;“毒”為陽入;除了平聲容易辨別陰陽之外﹐只怕現代普通人沒幾個搞得清楚其中微妙的差別。這些問題﹐為了保留文化遺產﹐自然需要有人去鑽研﹐不過那是少數學者的專門學問﹐不可跟普通人作詩用韻一概而論。

 

    4.  對現代的一般詩歌作者而言,只需根據“陰陽上去”這個原則﹐能夠辨別平仄,就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合乎語音科學的要求。什麼是科學原則﹖科學講求邏輯與一致性。舉個簡單的例子﹐各位在初中自然科學課上﹐應該都學過牛頓的力學三定律。這些力學原則﹐無論北方人﹐南方人﹐老中老外﹐即使你跑到阿比西尼亞﹐也都能一致解釋得通。可不比入聲字﹐今古讀法不一樣﹐方言發音又不一致﹐唯一可以根據的只有前人那些武斷定下的韻書。試想你若在寫作詩詞文思泉湧的當兒﹐為了被迫要用入聲字卻必須去翻閱陳舊的韻書﹐那是多麼違背自然而痛苦的事。 

 

            綜合以上所述﹐入聲字只是仄聲字中短促發聲的特類 (仄聲中尚有上聲及去聲)﹐它是沒有語音科學時代的產物﹐由於今音古音的不同﹐方言發聲的影響﹐形成不可避免的困擾。雖然站在文化傳承的立場上﹐它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但它也是統一詩詞韻律的“麻煩製造者”。我們既然不能改變古人的詩詞﹐對古代詩詞的讀音﹐大可不必深究。我們要學習古人的筆法和風格﹐欣賞他們的意境和韻味﹐但是沒有必要照著他們用入聲字的方法﹐繼續在不統一的音韻圈子裡打轉。稍微有點現代化思想和科學觀念的人﹐都應該知道﹐我們可以尊重傳統﹐但是不必要因循傳統。我深切希望中國的詩詞音韻﹐可以儘快走上簡化統一的道路﹐促成古今接軌。我們提倡簡體詩詞的作法﹐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朝這個方向來共同努力。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3759654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2種聲音
推薦6


鳳彩翎:阿9公然侮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Rosy
極墨
小鯊
花箋
深河
鳳彩翎:阿9公然侮辱

引用文章流觴亭最新市規修訂版 

2:市民要一稿多貼本市無權干涉。只是覺得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有不同的特色

   重復一樣的內容對作品本身並無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報告市長只有這條我比較無法認同的

小鳳很相信專業 所以特別崇敬詩人

一樣的泱泱大城 貼一樣文章2種聲音

像做人體實驗般 出現2種不同反應

一是親切的不吝指教所PO的詩詞...   

一是悄悄話嗆說:你自己去開城...

小鳳就是不怕丟臉 才有今天的成就

謹記嗆者的羞辱 努力以赴更上層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3760604
報告大師們
推薦7


鳳彩翎:阿9公然侮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極墨
深河
Rosy
小鯊

花箋
鳳彩翎:阿9公然侮辱

    

敬請不吝指教

詩中不盡淚不=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3760124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