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靈感觸發,主意隨之,作全盤佈局之時,首先要考慮的,也是形象關聯問題。他在遣用單字或詞組(舊稱此為“煉字”)的格物求同覓對過程中,會一再權衡取捨,務求使“形”與“意”脫鉤,故有方家稱此為“去意法”。例如:他取了下列單字或詞組入其詩:山翁(山中的醉翁),酒巵(酒杯),霜天(霜飄天時),白菊(白色的菊花),堦墀(臺階周遭),泉下(流泉之下),樽前(酒樽之前),漢臣(漢朝的臣子),苜蓿(餵馬草料之一種),楚客(楚國的人客),江蘺(香草之一種,也作“江離”),郎君(僕從對主公之子的敬稱),行馬(官署前所設,用交叉木條製成,攔阻人馬通行的木柵,類似今時交通警察所設置而稱為“鐵馬”的路障),東閣(東面的樓閣)。
所謂“去意”,是指去掉單字或詞組出現在辭典中第一或首要定義以外的含意,以便將所有取用的單字或詞組,通過格物求同覓對精巧工序,構成形象關聯純畫面,例如,上述名/實詞,帶著括弧中的含意(即辭典中出現的各自第一或首要定義),再與一定數量的動/虛詞以及其他有關單字或詞組相配合,終於作成了七言律詩一首如下:李商隱九日曾共山翁把酒巵(1) 霜天白菊繞堦墀(2)
十年泉下無消息(3) 九日樽前有所思(4)
不學漢臣栽苜蓿(5) 空教楚客詠江蘺(6)
郎君官貴施行馬(7) 東閣無因得再窺(8)
由以下注釋可見,此詩作者李商隱,形聯工夫極盡講究之外,意貫造詣也冠絕群倫。
李商隱九日,是一首唱絕千古的怨詩。他能把這首七律,寫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全憑其耍弄於掌股間的形聯,意貫,音諧,神肖四美融為一體之絕妙工夫。此等絕妙工夫,與其前輩賀知章的如出一轍。至於其他個別絕技,林林種種難以盡說。千方百計無一不由四美渾然一體之竅門衍生出來,包括李白,杜甫之作品都不例外。
今人舊體新題詩,也和古人舊體一樣,都要寫到能讓讀者一看便大為感動,此乃四美渾然一體之藝術功力所致;有了這一大前提,詩作即使在典故方面,有待注釋後方始一一理解透徹,也不影響它作為可讀,可吟,可傳的佳構,而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