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寫詩之前,先學會讀詩。這個讀,是了解詩,分析詩。
古人講求誦讀,大聲朗誦低聲吟誦,甚至是吟唱。在一讀再讀又讀之下,自然而然體會出聲律的美,韻律中的節奏。
詩的美不僅是一個一個字,不僅僅在字意上,聲律本身,就表達著種種情感:如婉約,如優美,如悠閒,如雄壯。
為什麼要讀詩呢?竊以為:讀前人詩,或看詩評,是要知他們的審美觀,了解他們何謂美,體會如何表達這份美,這份感情。
我最愛說,文字是有生命的。我們寫出的,不管是否表達出我們所要表達的,只要它是一句通順的話,都可以引起無數的感發。
甚麼叫好詩呢,基本上這是很主觀的。甚麼叫意境,那是文字給於我們引起的感發,是詩人刻意或無意中為我們描寫出,表達出。
呵,個人己見罷了,太激動了。回到原點。
今天的功課是:找一首五絕,分析它的平仄,再說說讀詩的心得,並彷寫一首與此有相關的五絕
煙先拋磚引玉,示範一下:
勞勞亭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讀詩心得
一:勞字雙聲 此處為平
勞軍時 為仄 慰問之意
勞勞者指悵惘若失的樣子。一說惆悵憂傷的樣子
二: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
三:一二句以亭為題,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四:三四句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於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五: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
第三句的妙想 靠第四句的接續補充
學寫一首:
江 柳 添 新 綠,
春 風 著 意 催。
去 年 攀 折 處,
好 繫 遠 帆 回。
自評:
去年折柳送君 今年春風催柳綠 只為新柳能繫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