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起承轉合”的故事二:
據說宋代有一位自命為“才子”的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對人們稱讚歐陽修的詩文寫得好,很不服氣。一次,他決心去找到歐陽修,同他當面較量一番。
在途中,他見到一株大楊樹,不由得詩興大發,隨口念道:
門前一棵樹,
兩朵大丫杈。
雖無多少詩味,但他還自覺很不錯,想接著再吟下去,但卻拼命搜索枯腸也難以續上。這時忽聽背後有人續道:
未接黃金果,
先開白玉花。
他轉身一看,原是一個穿粗布衣服的陌生人。 “才子”覺得此二句還真不錯,於是邀請陌生人一塊同行。陌生人欣然答應。二人來到江邊,見一群白鴨正撲入河中,嘎嘎歡叫。該“才子”又禁不住高聲吟道:
一群好鴨婆,
一同跳下河。
當他還未想好如何接續下去時,陌生人又接口吟道:
白毛浮綠水,
紅掌盪清波。 (注意這是駱賓王的七歲詩,可見這有可能是民間傳說)
這兩句對仗工整,詩意濃郁。 “才子”才開始感到有些佩服。後來,二人齊乘渡船過江,江面上清風徐來,碧波蕩漾。 “才子”不由得又在船頭放聲高吟:
兩人同乘舟,
去訪歐陽修。
陌生人聽後,微微一笑,接吟道:
修已知道你,
你還不知修。 (修又是“羞”的諧音,一語雙關啊)
“才子”想了一下,才悟到陌生人就是歐陽修。於是,羞愧得滿臉通紅。為什麼呢?原來陌生人這續吟的最後兩句,不僅直接說明他就是歐陽修(兩句的“修“ ,按當時語境,不難推出指的正是歐陽修。因為,一路上經歷表明,歐陽修已知道了這個”才子“的自負和”詩才“ ,只是這個”才子“還不知道陌生人歐陽修罷了) ,而且,最後一句的“你還不知修” ,利用了“修”同“羞”的同音條件而使這一詩句具有雙重意義:表面上指“你還不知道歐陽修“ ,實際上指的是”你還不知羞。 “這種利用語詞的多義和同音條件而有意識地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現象,就是修辭學中所說的雙關。
=================
煙煙後記:
只是笑笑吧
不要說合不合律之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