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聯的關係,除了正對、反對、串對外,從邏輯關係來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並列關係
上聯與下聯在意義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並列,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同一事物,這種結構關係,就叫做並列關係。例如: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蘇州拙政園聯)
並列關係的對聯,結構簡單,立意集中,遣詞造句也比較容易、順當,在對聯作品中較爲多見。這種邏輯關係的作用在於,使上下聯語氣一致,並行不悖,能詳盡、完整地論述一件事物或一種主題;不足的是稍顯平淡、單調和古板,缺乏靈活變化的生氣。
2、轉折關係
下聯所列舉的事體或者所包含的意義,朝著與上聯的事體、意義相對或者相反的方向發展,從語言邏輯上講,叫轉折關係;在對聯的對偶術語中,叫做“反對”。例如下面這一副借“詠煤”擬制的格言聯:
一味黑時猶有骨,
十分紅處便成灰。
從字面上看“黑時”與“紅處”,“猶有”與“便成”,“骨”與“灰”,都是相對或相反的;從所含的意義上看,上下聯的意思是轉折的,相對的、相反的。依據轉折關係結構而成的對聯,對比鮮明,波瀾起伏較大,比起正對的並列關係的對聯,無論從內容的表達上,還是從藝術效果上看,都相對地要好一些。
3、連貫關係
連貫關係也叫“順承關係”。上下聯依據時間的先後順序或者意義的承接關係結構。例如蘭州“河神廟”的一副對聯:
曾經滄海千重浪,
又上黃河一道橋。
連貫關係構成的對聯,特徵是上聯所述之事在先,下聯所述之事在後;上聯是起始,下聯是繼續;上聯是已經過去,下聯是正在進行。連貫關係構成的對聯,常給人以行雲流水、酣暢淋漓、文韻舒展、一氣呵成的感覺,可以增加對聯的語勢和節奏。所以,這種邏輯關係在對聯創造中應用較多。
4、遞進關係
遞進關係的表現是,下聯是上聯在範圍上或程度上更進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裏,或由裏而表,逐層敍述,層層深入,淋漓盡致地敍述某一事物,或者闡發某一思想。例如,章乃器挽魯迅先生的對聯:
一生不曾屈服,
臨死還要鬥爭。
5、因果關係
上聯與下聯的關係,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或者理由和結論的關係。依據因果關係來創作的對聯,可以是上聯講原因或理由,下聯講結果和結論;也可以採取“倒裝”方式,上聯說結果或結論,下聯說原因和理由。例如: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這是雁門關的一副集句對聯。上聯說的是結論,下聯說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裝,這副對聯的意思應該是,因爲西出陽關之後還有許多故交舊友,所以,不必憂慮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據因果關係創作的對聯,一般來說,層次分明,說理性強,在對聯作品中也很多見。
6、選擇關係
選擇關係,其句法構成形式是“要麽這樣,要麽那樣”,“或者是這,或者是那”,“寧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經過比較,決定取捨。例如:
寧以義死,
不笱幸生。
但願人皆健,
何妨我獨貧。
依據選擇的邏輯關係結構的對聯,一般來說,筆調清朗,語氣肯定,傾向鮮明,主題清楚。這種結構形式,多見於一些抒懷言志、寄託抱負的堂聯或者格言聯。
7、假設關係
上聯提出一種假定的設想,下聯肯定推論的結果,形成“假若怎麽樣,那就怎麽樣”,“如果怎麽樣,便會怎麽樣”這樣一種結構形式。例如,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的一副對聯: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假設關係聯,一般含意深長,耐人尋味。但是,如果不細心推敲,常常不易對得工整、妥帖。因此,此類對聯較少。
8、目的關係
上下聯分別表示目的與行動的關係,或者是上聯說目的,下聯說行動;或反之。例如杭州蘇公祠的一副對聯:
欲共水仙薦秋菊,
長留學士住西湖。
=======================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