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這首《清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並且成為中國詩歌史上被變體最多的一首古詩。有人通過對原詩文字的斷句、或者文字的省略、變化和標點符號的變化,將其改為短劇本、詞、散文小品、戲曲小品、三言詩、四言詩、五言絕句等。這些改動,雖然形式各異,但匠心獨具,變體后的內容大都不離原詩歌的意境,讓人深感《清明》一詩的魅力。
(一)變為短劇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變為詞三首:
其一(據說是蘇束皮所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四(南鄉子):
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
(三)變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變為戲曲小品:
時間:清明時節
布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幕啟)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五)三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六)四言詩:
清明時節,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七)五言詩: (據說是紀曉嵐所改)
清明時節雨,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刪改的理由是:清明時節下雨,自然是"紛紛","行人"當然是在"路上";"酒家何處有?"本屬問句,"借問"則多餘;"遙指杏花村"者,也可以讓讀者想象為"村姑"或其他,不必拘泥于"牧童"。
燭台花影弄~~舊酒與誰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