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我的書香園地
市長:沄玥★方晨☆  副市長: 路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文學賞析【我的書香園地】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雜記/小品文/散文/評論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吳哥行(作者張之傑,授權張貼,請勿轉載)
 瀏覽425|回應0推薦2

沄玥★方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路子
沄玥★方晨☆

吳哥行

──給周達觀先生的一封信

 張之傑

  達觀先生:

 我們素昧平生,生活時代又相差七百多年,但我忍不住要寫封信給您。我在學生時代就拜讀過大作《真臘風土記》。幾十年來,一直夢想有一天能帶著大作,前往您去過的地方,作一次知性旅遊。就在今年,距離您出使真臘七一○年,我實現了少時的夢想。

 正如您所說:「其國自稱曰甘孛智」,現音譯柬埔寨。至於真臘這個古稱,一說為「暹粒」的音轉,至今沒有定論。您造訪的真臘王城,現稱吳哥城(旅遊界稱大吳哥),屬暹粒省。王城及附近的遺跡,已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

 根據大作:元世祖至元年間,朝廷駐守占城的元帥,派遣一名萬戶和一名千戶前往真臘,「竟為拘執不返」,於是「聖天子遣使招諭」,您才有此次真臘之行。

 您於元成宗元貞二年二月二十日(西元一二九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從溫州開洋,三月十五日到達占城(越南歸仁),此後遇到逆風,稽延了行程。大約六月初吧,您搭的船溯湄公河而上,在查南(磅清揚)換乘小船,經淡洋(洞里薩湖),到達真臘王城,這時已是七月了。

 您到達真臘時,國王尸利因陀羅跋摩即位不久,他是舊王闍耶跋摩八世的女婿,就在您到達的前一年底,迫使年老的舊王禪位。這時暹羅國勢漸強,大作中說:「屢與暹人交兵,遂至(村落)皆成曠地。」所幸還沒攻到王城一帶。新王或許不願兩面作戰,在你們的曉諭下,「遂得臣服」。您在真臘勾留了一年,於大德元年(西元一二九七年)六月借助季風回航,八月十二日到達四明(寧波)。

 您回國後,由於暹羅入侵、瘟疫和王室鬩牆,真臘國勢一衰再衰。您回國後一三四年(西元一四三一年),暹羅攻陷吳哥城,大事劫掠而去。翌年真臘人自動放棄吳哥城,原因不明。吳哥文明從此淹沒在熱帶叢林中,直到西元一八六一年,才被法國博物學家穆奧於狩獵時無意中發現。

 您造訪時,真臘王國(以下稱吳哥王國)已經式微,但宮室、廟宇卻以那時最為輝煌。迫使岳父遜位的尸利因陀羅跋摩和他之後的幾位國王,都沒留下什麼建設,但闍耶跋摩八世和闍耶跋摩七世卻是許多著名建築的締造者、增修者,吳哥文明兩大勝景之一的巴戎寺,就出自闍耶跋摩七世之手。

 我是搭飛機(恕我使用您不明白的時代術語)去的,航程只有三個小時,逗留的時間也只有五天四夜。我只能跟著導遊走馬觀花,無緣像您一般,詳盡地觀察風土人情。然而,當年列為禁地的宮室、神殿、陵寢,現已成為任人憑弔的遺跡,所以我肯定到過一些您不能進入的地方。

 我這麼說,並非出於臆測。大作對吳哥城的城門、城牆、城壕、橋欄描述詳盡準確,對城內的大金塔(巴戎寺)、銅塔(巴本寺)、金塔(空中宮殿),及城南不遠處的石塔山(巴肯山)、魯班墓(吳哥寺),不是語焉不詳,就是寥寥數語。這些高聳的建築物,您可能只曾遠觀,不曾登堂入室。

 吳哥文明深受印度影響。大作從未提到過印度,我猜,您大概不知道吳哥文明和印度的關係吧?吳哥王國時期的廟宇都是印度式的,外觀高聳華美,內部卻狹隘窄小,這是神祇的居所,不是凡人膜拜之地,只有少數婆羅門在內供神。您無緣進入,可說理所當然。再說,這些建築都是國王起造的,王室的家廟、神殿、陵寢,外人哪能進入!

 您是上國的使臣,當然進過王宮,不過您只到過正廳,您說:「余每一入內,見番主必與正妻同出。乃坐正室金窗中,諸宮人皆次第列於兩廊窗下。」「其蒞事處有金窗,欞左右方柱,上有鏡,約有四五十面,列放於窗之傍。其下為象形。聞內多有奇處,防禁甚嚴,不可得而見也。」

 如今木造的王宮已蕩然無存,但吳哥遺跡仍有六十多處,絕大多數是十至十三世紀建造的。我造訪過十六處,其中記載在大作中的有七處:吳哥城中的城門、巴戎寺、巴本宮、空中宮殿,吳哥城附近的巴肯山、吳哥寺、涅槃宮(金方塔)。

 當年金壁輝煌的神殿、廟宇、陵寢,如今多已殘破,但輪廓尚在。吳哥建築和石雕,是印度文化在東南亞發揚光大的傑作,也是印度教藝術、佛教藝術和柬埔寨藝術融合的結晶,在藝術史上,尤其是建築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印度式廟宇作曼陀羅(壇城)狀,形制上基本一致,要不是我勤作筆記,所拍攝的照片將無法注記。然而,有兩處古跡,已印入腦海深處,當其他古蹟逐漸混淆、模糊、淡忘,這兩處卻愈來愈鮮明。是的,巴戎寺和吳哥寺是我見過最美的建築,今生今世再也忘不了。我就和您談談這兩處勝景吧!

 巴戎寺位於吳哥城正中。大作中說:「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旁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有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您說的金塔,就是巴戎寺的主塔,當時很可能貼著金箔。但從您的記述,我幾乎可以確定,您只到達山門而已。

 此行我造訪過兩次巴戎寺。第一次是下午去的,休旅車自北門進城,前行不遠,巴戎寺赫然出現眼前。這時日影已經偏西,高聳的主塔,被眾多高度不一的小塔拱圍著(從山門附近看,只能看到二十餘座),歷經風雨侵蝕,又著生地衣、蘚苔,逆著光遠看,不像是一座人為的建築,而像一座小山!

 印度式建築以東向為貴。經過一段兩旁設有石獅子和蛇(龍)形護欄的引道,登上台階,進入四面觀音山門(東塔門)。巴戎寺分為三層,底層外廊、內廊的浮雕,內容以印度教神話和吳哥王國的歷史掌故及風土、人物為主。導遊逕自帶領我們登上第二層的天井,那些圍繞主塔、雕成四面觀音的石塔,就座落在第二層的台基上,近得就在我們身邊!

 這些石塔用巨石疊成,原有五十一座,現存三十七座,每座都雕成四面觀音:豐鼻厚唇,雙目內視,據說取象闍耶跋摩七世。吳哥國王大多信奉印度教,闍耶跋摩七世是少數信奉佛教的國王。

 巴戎寺的四面觀音無不透露著迷人的笑意;其中一尊頭冠較高,臉部較長,笑容神祕得難以言喻,人稱「高棉的微笑」,是吳哥文明的象徵之一。

 第二次是清晨去的,偌大的寺院沒幾個遊客。巴戎寺山門朝東,最適合清晨拍照。我們登上台階,過道上供著一尊斜披黃紗的坐佛,香煙裊裊,一位小乘尼師守在塔門內勸人布施。我們登上第二層天井,繞著主塔取景。這時週遭沒有喧噪的人潮,只有參差錯落、寶相莊嚴的四面觀音,一霎間,我像是脫離了輪迴,感受到一種接近涅槃的寧靜。

 您所說的魯班墓,就是吳哥寺(旅遊界稱小吳哥),相傳由建築之神毘濕奴卡曼所造,您衍繹為魯班,貼切極了。這座美得無以名狀的神殿,由蘇利耶跋摩二世所建(十二世紀初),原供奉毘濕奴,後來成為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寢。您說成魯班墓,意思一定是「魯班造的墓」。就這一點來說,我是您少有的知音。

 您說:「魯班墓在南門外一里許,周圍可十里,石屋數百間。」從吳哥城南門的大道往南,前行約一公里,石砌的城壕就出現在路旁。吳哥建築一般朝東,吳哥寺位於路東,故其正門朝西。您說「周圍可十里」,實測五‧六公里(十一里),證明您曾經沿著城壕步測過。

 然而,吳哥寺是國王的享殿,您進去過的機率微乎其微。您可能多次站在正門外的大路上,目光越過城壕上的石橋,往裡面瞧過。以您的身份,不可能駐足窺伺,難怪會有「石屋數百間」的籠統說法。

 即使匆匆一瞥,相信您也會為之驚豔。是的,那真是一座美麗的建築!世間美麗的建築雖多,只有吳哥寺成為國旗上的徽飾。此行我造訪過兩次,就和您分享自己的收穫吧!

 古人說:大美無言。吳哥寺之美,只能用心靈感受,不易用言語、文字傳達,相信您一定同意我的看法。讓我越過一大堆不貼切的形容詞,直接說出遊賞吳哥寺的所見所聞。

 我第一次遊吳哥寺,是下午三時半。吳哥寺朝西,這時最適合攝影。橫跨城壕上的大橋,其實是一道石堤。過了河,進入塔門,吳哥寺秀美的造型立時湧入眼簾。再經過一段相當長的引道,才到達寺廟跟前。石堤和引道兩旁,都有蛇(龍)形護欄,這是吳哥建築常用的元素。吳哥寺之下,引道兩旁各有一鑑方塘,波光塔影,靈動自如。水池是吳哥建築的重要元素之一。

 吳哥寺呈長方形,分為三層,一層層往上收縮。底層高出地面三‧五公尺,四廊的浮雕大多取材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是美術愛好者的聖地。第二層又高出七公尺,兩翼各建一塔。第三層又高出十三公尺,兩翼與中央建有三塔,中央那一座最高,高出地面六五‧五公尺,和二一五公尺的底層,撐起秀美的等邊三角形。妙的是,主塔和底層角樓連線,剛好切中兩座側塔的塔尖!這麼完美的設計,莫非出於天工?

 來到吳哥寺,如不能登上第三層,豈不遺憾!從底層登上第二層沒什麼困難,登上第三層卻是一大挑戰:階梯的坡度約七十度,兩階間的間距較一般樓梯高出一倍,階梯的深度只有一般樓梯的三分之二,更要命的是,根本就沒有扶手。我們手腳並用,用「爬」的登上第三層,如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手腳發軟。

 第二次往遊尚未破曉,我們沒看到日出,卻拍攝到朦朧的晨景。那天清晨還乘坐氣球升空,鳥瞰吳哥城。遠處泛著藍光的長方形城壕,不就是吳哥寺嗎?宛如積木似的長方形建築,靜臥在一大片墨綠色叢林的中央。吳哥寺的佔地面積好大啊!這是最後一瞥,當我揮手作別,氣球已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

 達觀先生,這封信就算是大作《真臘風土記》的讀書心得吧。請指正。順請

 安好

後學張之傑敬上

 (原刊金門日報副刊,200737日)

 附註:本文為原創作者授權張貼,請勿任意轉載.


持續挖坑中,也持續補坑中^.^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53&aid=211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