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旅遊達人
市長:愛玩的孩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旅遊達人】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人物傳奇逸事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古代中國的軍事實力是遠遠不如西方
 瀏覽2,174|回應0推薦0

愛玩的孩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打敗了匈奴,匈奴打敗了歐洲人,所以,中國比歐洲厲害”,這是近來在中國人中間很流行的一個可笑的意淫話題,不過可惜的是,這個推論中,兩個作為前提的證據都是虛假的,而且,推論的邏輯也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即使作為前提的證據真實,但推導邏輯錯誤,結論也是無法成立的。

首先,中國打敗了匈奴,是對歷史一知半解的認識,事實上,中國古代與匈奴的交戰都是敗多勝少,從來就沒能做到徹底消滅匈奴,最多只能做到將匈奴驅逐得遠一點,或者采取和親懷柔政策,或者修長城消極防禦,也就是衛青霍去病和漢代中期陳湯窦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勝利。

允許南匈奴大量內遷就是迫于其不斷在邊境侵擾的壓力,匈奴人還大量進入中原王朝充當雇傭軍,而這正是為後來兩晉南北朝時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這一點,恰恰跟羅馬帝國的崩潰很相似。

羅馬也是迫于日耳曼蠻族不斷寇邊的壓力,後來允許他們內遷,並大量使用日耳曼人雇傭軍充當帝國國防力量,最後導致羅馬帝國內部被掏空,公元476年西羅馬末帝被手下哥特人將領廢黜,西羅馬滅亡,而東羅馬還繼續生存了達一千年之久。

西羅馬不是亡于哪一次戰爭,更不是亡于什麽“匈奴的橫掃”,是個逐漸衰落的過程,實際上,出現在歐洲的“匈人”跟“匈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且匈人的勢力先于西羅馬滅亡之前二十多年就崩潰了,至此消聲匿迹。

“匈人”在歐洲只活動了幾十年的時間而已,也不是很多人吹噓的所謂“橫掃歐洲大陸”“摧枯拉朽”,而且匈人是在阿提拉領導時期才一度勢力壯大,也不過十幾年時間而已,但是很快就被羅馬與哥特人聯軍打敗。

其決定性的戰役:沙隆(在法國)戰役中,阿提拉還在戰鬥進行中,就在營帳中預備了自焚的柴堆,准備戰事一旦不利無法逃脫就自殺,最後戰敗逃亡,羅馬軍主將出于保留匈人勢力以便牽制日耳曼諸族的考慮,沒有追擊,所以阿提拉得以保存一點實力,後來又曾一度進軍意大利,但是不戰而返(這時西羅馬軍隊主力在高盧一帶對付日耳曼人),然後匈人帝國隨著阿提拉的死去馬上就崩潰了,自此銷聲匿迹。

阿提拉的幾個兒子也戰敗被東羅馬人殺死,其中一個的頭顱被東羅馬人砍下來在君士坦丁堡當球踢,這就是人們幻想中的給東方人揚眉吐氣的“匈奴英雄”。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曆史常識是,跟意淫中的幻想恰恰相反的是,不是匈奴滅亡了羅馬,反倒是匈奴滅亡了中原王朝西晉,而且時間上比西羅馬的滅亡還早了一百多年,這很具有諷刺性。“五胡亂華”時,五胡裏面就有匈奴,而滅亡西晉王朝的前趙政權,其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人。公元315和316年,劉淵兒子劉聰的前趙軍攻破洛陽和長安,西晉滅亡。

雖然劉淵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籠絡人心,出于政治需要,冒認是漢高祖劉邦之後,但是他的政權和他的軍隊卻都是由匈奴人組成的。

匈奴人從戰國時起,到漢初圍困平城險些俘虜漢高祖劉邦,其間不斷掠雲中,雁門,代郡,後又殲滅降服趙破奴,李陵,李廣利,再到五胡亂華,滅西晉,一直到南北朝,不斷侵入中原,近千年的時間裏面,中原王朝都沒能徹底解決匈奴的侵擾,總是敗多勝少,靠和親懷柔,修長城等手段消極防禦,也就是衛青霍去病和漢代中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勝利,比起匈人在歐洲不過區區十幾年的一逞,這並沒有什麽好吹噓的。

然後接著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那個邏輯問題,前面說了,在歐洲出現的“匈人”跟中國所謂的“匈奴”根本不是一回事,這只不過是整個古代曆史時期橫亘整個歐亞大草原上一個遊牧集團中各自不同來源不同種屬的不同部落。

而且可笑的是,匈人在歐洲出現時,距離匈奴西遷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退一萬步來說,我們假設匈人就是曾被中原王朝打敗的西匈奴和北匈奴,但是用這個虛假的前提所做推論的邏輯其實是非常愚蠢可笑的,打個比喻來說:我讀小學的時候,曾經打敗過比我小很多歲的霍利非爾德,霍利非爾德長大以後,打敗了泰森,難道我們能說我比泰森厲害嗎?

更不用說,中原王朝(西晉)自己遠在西羅馬滅亡之前一百多年就反倒被匈奴王朝先滅亡了,這簡直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西方人並不是不懂得騎兵戰術,亞曆山大很早就知道怎樣對付草原上的斯基泰人遊牧騎射手。只是到了中世紀,由于盔甲防護力的變態增強,才開始片面發展重騎兵。

而關于古代兵種的優劣問題,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萬能的兵種,戰爭勝敗的關鍵在于諸兵種協同作戰,這一點,亞曆山大是做得最好的,他的軍隊號稱“馬其頓方陣”,其實只是一種俗稱而已,單靠方陣是不可能取得他後來所取得的成就的,他的軍隊正確地說是一個四大兵種齊備,並能協同一致作戰的完整戰術體系,包括長矛重步兵方陣(作為中堅,壓制敵主力);長矛重騎兵(擔當側翼包抄任務,是曆史上無馬镫時代第一支真正的重騎兵,當然,還不能跟後來中世紀那種防護力超強的重裝騎兵相比);投射輕步兵(裝備投石器,希臘弩炮,弓箭,擔當側翼護衛和牽制敵軍任務);投射輕騎兵(裝備標槍,擔當側翼護衛和牽制敵軍任務);這四大兵種缺一不可,正是靠著四者協同作戰,才能夠發揮出馬其頓長矛方陣的真正威力。而亞曆山大大帝是曆史上第一個將四大兵種成功地構建為一個完整體系,並將其威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取得了全戰全勝功績的第一人。

所謂輕裝騎射手的神奇威力不過是對古代軍事史一知半解的幻想而已,在無馬镫時代,輕騎兵射手的威力很有限,因為其很難在馬上坐穩並同時騰出雙手來射箭,更不要說射得遠和射得准了。無馬镫的騎兵也很難做到長矛衝刺,刀劍拼殺,當時很多所謂的騎兵主要是擔當騷擾偵察任務,甚至下馬步戰,射箭則只能停下來射,所以亞曆山大大帝的重騎兵能夠在無馬镫時代就成功訓練出來並擔當主力,是很不簡單的,也花費了很大的成本。可以說是那時代的一只特種部隊。

馬镫時代的蒙古人征戰也不是象想象中的那樣,全靠輕騎兵遊射,實際上,蒙古軍在輕騎兵射手進行射擊壓制之後,也要出動重騎兵衝鋒。

歐洲中世紀軍隊跟蒙古人,突厥人(包括土耳其),阿拉伯人的戰鬥也不是很多人可笑地宣稱的那樣“老是吃敗仗”,實際上,在具體的戰鬥中,十字軍遠比阿拉伯軍勝利多,跟突厥軍隊也是各有勝負。阿拉伯人占領了西班牙,十字軍也幾次攻占阿拉伯人的中東老窩。

先前的羅馬軍也是一樣,除了早期卡萊那次失利,後來大部分時間,羅馬對帕提亞(波斯的繼承者)都是勝多敗少。羅馬占領中東長達數百年,甚至遠至兩河流域,這些不過是世界史常識。

至于另一種類似的說法“中國打敗了突厥,突厥打敗了歐洲人,所以,中國比歐洲厲害”,就更是牛頭不對馬嘴了,首先,突厥只是具有相同語系的衆多不同民族的一個遊牧集團的總稱,甚至種族都不同,在東亞的突厥人基本上還是蒙古種人,或者蒙古與高加索混和種人,但是西方的突厥人就已經完全是高加索人種的成分了,中國的所謂“突厥”跟西方的土耳其人,塞爾柱突厥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其次,中國古代與突厥的戰爭也是敗多勝少,基本上也沒占到什麽便宜,從隋朝時,突厥圍困雁門險些俘虜隋炀帝,並曾數次進逼長安,到唐高宗,武則天兩朝,東突厥一直在不斷侵入山西,河北一帶。只有唐太宗時破颉利可汗取得過對突厥的一些階段性勝利,以及在西域對西突厥的一些零星勝利。整個唐王朝時期,東突厥和西突厥一度都很強盛,並曾數度統一,其間的幾次衰敗基本上都是由于內亂,後來被同屬突厥族的回纥代替,而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已經不得不依賴突厥族回纥人的勢力來平叛和鞏固邊防。唐王朝滅亡後,屬于突厥族的沙陀人勢力(李克用,石敬塘)遂奪取了中原政權。

而且,西突厥汗國與西方如波斯甚至拜占庭之間的交戰甚至還早于與中原王朝。

而在西方的突厥人,最初是作為阿拉伯人的雇傭軍出現,參與了對拜占庭(東羅馬)的作戰,後來取代了阿拉伯人,建立蘇丹政權,其間塞爾柱突厥人一度勢力壯大,但是不久就在拜占庭和十字軍的打擊下衰落了,一直到蒙古的侵入和統治之後,奧斯曼土耳其人才又壯大,不久又被帖木爾打敗。最後十五世紀時奧斯曼土耳其才終于將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早已風燭殘年的拜占庭消滅。並曾一度稱霸巴爾幹。但是西歐各國從來就沒有把奧斯曼土耳其看成是什麽很大的威脅,所以對行將被土耳其人滅亡的拜占庭根本就沒有援助的興趣。

實際上,在古代史上,中原王朝也不是沒有跟西方(准確地說是中東)軍事力量較量過,唐朝時,安史之亂前,唐軍與阿拉伯軍曾在中亞的怛羅斯交戰,參戰的唐軍是鎮守西域的精銳部隊,主將高仙芝,是當時唐帝國數一數二的名將,副將李嗣業,段秀實,都是當時的名將。

而阿拉伯參戰部隊反倒只是一只地方雜牌軍,而且當時阿拉伯正處在內亂時期(黑衣大食取代白衣大食),根本沒有余力出動主力,阿拉伯的主力軍隊一直在西邊忙于對付拜占庭軍,而且最終都沒占到什麽便宜,阿拉伯最後還先于拜占庭滅亡,拜占庭(東羅馬)和查理曼一直都是阿拉伯人的主要對手。

雙方參戰兵力,據《阿拉伯全史》和唐《通典》記載,分別為,阿拉伯軍四萬,唐軍七萬(漢軍二萬,胡人雇傭軍五萬),唐軍兵力還占優勢。後來唐軍五萬人被殺,兩萬人被俘。

【注:有某些中國“民族主義者”在杜撰的意淫文章中捏造說阿拉伯軍兵力達到了“十幾萬”,但實際上這是個根本沒有任何可靠原始記載出處的猜測而已。事實上,很多阿拉伯古書和傳說中也同樣有“唐軍十幾萬”的說法,都不足為信。而上文中提到的雙方兵力的真實准確數字“阿拉伯軍四萬,唐軍七萬(漢軍二萬,胡人雇傭軍五萬)”都是出自權威的史書記載,即《阿拉伯全史》和唐《通典》的記載。

而“唐軍七萬”的准確數字更是親身經曆了怛羅斯之戰並被阿拉伯人俘虜的親曆者杜環(唐《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在其所著的《經行記》一書中親口記述的:“七萬人皆沒”(兩萬被俘,五萬戰死),這是不容質疑的最直接,最權威,最准確,最真實的原始數據。

杜環的族叔杜佑在其所著《通典》中曾經引述了《經行記》關于此事記載的部份內容。】

唐軍失利是因為,高仙芝在中亞濫殺的暴行激怒了當地突厥部落,突厥人與阿拉伯在河中地區的軍隊約好了夾擊唐軍,然後故意引誘唐軍來上鈎,結果前後夾擊大敗唐軍。

倒戈的突厥人本來不在唐軍的作戰序列中,他們是從另一個方向對唐軍(包括漢軍和各胡人雇傭軍)背後發起攻擊的,要不然也不叫“夾擊”了,而且也不能說他們是“反叛”,他們跟唐朝本來也不是什麽臣屬關系,只是名義上的藩國,他們本來就是設好圈套讓唐軍來鑽的。

唐史記載,高仙芝,李嗣業,段秀實,這些當時數一數二的名將倉皇逃竄,被自己潰軍阻塞(拔汗那的部衆),難以前進,竟然不得已驅殺潰衆,才得以逃脫。

自此之後,唐帝國就再也沒能越過西域進軍中亞,安史之亂後,就再也無力西顧。

另外,當時唐軍中大量成分都是胡人雇傭軍,如安祿山,史思明,阿史那社爾,契必何力,李思摩,黑齒常之,李多祚等人的軍隊。

就是所謂“漢軍”,其實很多也是漢化的胡人,如上文提到的高仙芝(高麗人),以及哥舒翰,李光弼,唐初的尉遲敬德等人,其實唐太宗李世民自己也是四分之三血統的鮮卑人。

唐朝大量使用胡人雇傭軍充實國防力量,是造成內亂和衰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中世紀歐洲跟中原王朝在蒙古軍隊面前誰更弱一些,很多人以蒙古滅亡南宋花了幾十年時間來說明南宋強于歐洲是很可笑的,要這樣吹噓的話,那歐洲自始至終也沒有被蒙古軍征服,可以說是無限強于南宋軍隊。再說蒙古軍也不過只是擦破了東歐的一點皮而已。

蒙古滅亡南宋花了幾十年時間根本不足為奇,根本原因在于長江以南的丘陵河湖環境和南宋固守的堅城不利于蒙古騎兵作戰,而歐洲的地勢要平曠得多。

蒙古在歐洲的分部:金帳汗國,其根據地,都城就設在伏爾加河下遊一帶,距離西歐,跟蒙古本土離南宋差不多,但是那以後數百年,金帳汗國再也難以深入歐洲。相比之下,恰恰是南宋弱得多。

要認清這一事實,再舉一個更明顯的例子,如果用蒙古滅亡南宋花了幾十年時間來說明南宋軍強,那麽,蒙古滅南宋之前,先滅金國,滅金國花的時間比滅南宋短得多,難道說南宋軍比金國軍還強嗎?

南宋軍在蒙古滅金的時候夥同蒙古夾擊過金國,結果卻在金軍面前大敗而還,不堪一擊。如果要用不同時不同地也沒有交過手的歐洲軍來跟南宋軍比,那金軍與南宋軍可是同時同地也同台較技過,誰強誰弱,不是一目了然嗎。難道還能說蒙古滅宋花的時間長就證明其軍事力量強?這是明擺著的事情,蒙古滅南宋花的時間長只是因為地形的限制而已,靠著地形優勢南宋才苟延殘喘了那麽久。

還有,日本,東南亞,也自始至終沒有被蒙古消滅,反而讓蒙古吃了敗仗,按照民族主義者的弱智邏輯,這些國家比蒙古還強。

實事求是地說,任何一個熟悉世界史和中國歷史的人都清楚:古代中國的軍事實力是遠遠不如西方的。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568&aid=23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