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三說的猶太人說我覺得不合理,不過這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孫華教授"的說法更爆笑,擺明了在騙對考古學外行無知的--
------------------------------------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專程採訪了對三星堆有深入研究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孫華教授。
爭論一:三星堆屬於外來文明還是本土文明
關於三星堆遺址,歷來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三星堆文明決非內生,它屬於外來文明。蘇三所持的也正是這樣一個思路。她認為,三星堆文明來源是“西方”,具體而言,這個文明的創造者主體為紅海沿岸古閃族人,以及沿途的伊朗人和印度人。他們來華的路線不是北方的絲綢之路,最有可能選取的是南絲綢海路。
三星堆閃族人的遷徙有可能是一次性完成,也可能是數次積累。遷徙的時間大約發生在4千年之前為多,最遲不會超過西元前5世紀。這個外來文明的獨立特徵逐漸衰亡恰好在中國文字出現前後,所以在中國現有的史料中看不到對於他們根源的準確記載也是合理的。
那麼三星堆是否屬於外來文明呢?孫華教授認為,三星堆文明有它自己本身的傳承,在三星堆以前,四川成都平原有像三星堆一樣的文化遺址九座,三星堆只不過是其中之一。三星堆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確實加入了一些和以前文化不一樣的新的東西。但從目前的情況來說,還看不出外來的痕跡。
從大型的青銅器和祭祀器皿來看,主要還是來自中原的夏商。用玉和用金是中西文化之間的最大差異。三星堆出土的玉器遠遠比西方發現的要好。黃金器只是發現了極少的一部分,比如說,貼在臉上的金箔,另外一個是金杖,都是比較小的器物。像西方發現的比較發達的黃金器皿都沒有發現。三星堆發現的文物主要仍偏重於玉石系統,是東方傳統,不是西方傳統,它仍然屬於中國的玉石文化圈。
從三星堆的建築來說,不管從建築的形狀,還是建築的材料來說,都沒有西方的傳統。這些建築的遺跡是當地的傳統加上長江中游這一帶的傳統構成,比如說它的夯土技術、土木結構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還有,從它日常使用的器物,比如像陶器系統看,一部分是從當地史前文化蛻變過來的;另外一部分是從它的東面,即從夏人那裏傳入的,像一些銅盒和銅盃。
再則,從發掘的器皿的裝飾紋樣來看,雖然它們的紋樣很有特點(比如說獸面紋),但這些紋飾在中原文化圈裏都能找到它的聯繫。
所以,孫教授認為,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聯繫,遠遠大於其他任何文化的聯繫。它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本土文化,即本地就有源緣(土著文化過渡而來的);另一個是中原文化傳入的,即長江流域,也包括東亞,它們之間的聯繫是始終的。
那麼,三星堆有沒有其他文化的東西呢?不能說一點也沒有。比如說海貝,海貝來源於沿海,但它們到底是從西南直接傳入,還是通過其他地區轉送了一下(比如從長江中下游地區,就像中原的海貝一樣)再傳入,現在還不好說。
爭論二:懸棺葬俗、石頭崇拜和出土文物能否作為證據
蘇三認為三星堆主要屬於猶太文明,其中的幾個重要證據是:在三星堆幾個大型祭祀場所,都有擺放石子的習慣,並且這些石子相當於祖先牌位;另外,懸棺同樣多出現在四川以及其他長江流域這一現象。世界上只有猶太民族既有懸棺葬俗同時又有石頭崇拜的傳統。而且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和黃金權杖推斷,都是和西方人有關。
孫華教授認為,三星堆文化存在的時間應當在夏代後期至商代後期,大概在西元前1800年至前1200年之間,但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懸棺不是在四川,而是在武夷山,這些懸棺被擺放在懸崖上的山洞裏,也叫崖棺。從年代上判斷是商代的。
四川發現的懸棺年代最早的是戰國時期的,其次是漢代的。主要分佈在三峽地區,四川西南的懸棺是元明時期的。從地理位置來看,越往西年代越晚。
在整個成都平原,除了三峽之外,還沒有發現懸棺。在成都平原西北部,岷江流域發現的是石棺杖,而石棺杖在西藏高原東麓,沿著這個大的傳播帶一直向東部,到中國的東北地區。三星堆還沒有發現有懸棺的葬俗。
關於擺放石子的習慣和石頭崇拜,孫華認為,羌族就有這一傳統,而在三星堆卻看不出擺放石子的習慣。石頭崇拜在四川是比三星堆更晚的蜀人,文獻記載,戰國時代的蜀人有石子崇拜。整個三星堆遺址根本就看不出石頭崇拜的痕跡,而且連一個石頭建築都沒有看到,有的只是玉石崇拜,而玉石崇拜則明顯來源於長江流域東邊的三個玉石文化圈。
至於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有人認為不像蒙古人種,但孫華說,他也不像歐羅巴人種。這些面具鼻子那麼寬,眼睛那麼大,脖子那麼長,他們不像現在所屬的任何人種。他們本身就不是一種寫實的手法表述的,可能只是一種藝術的誇張而已。
關於那支讓許多人浮想聯翩金質王杖,孫華認為它是不是杖,現在也不能肯定。這個器物出土的時候不是直的,而是一個圈。那麼它是一條帶子還是一個杖,現在還不能肯定。而且就中國自身的傳統來說,當時有權力的人也會拿著杖。所以根據這個去和西亞進行聯繫,是比較牽強的。
爭論三:東周之前中西是否已經開始聯繫
蘇三認為來到中國的以色列人主要構成了中國的夏、商、周,這些朝代很可能與中東母國曾經保持著神秘的聯繫。這種關係的動搖出現在東周,中國人徹底擺脫中東的控制是在戰國時期。其主要研究結論為:亞伯拉罕的妻子“夏甲”帶領子孫建立了中國的“夏后朝”;以掃的妻子Judith很可能就是中國商朝之母“簡狄”,並且他們最終到達了美洲;以色列之子“但”的子孫建立了中國“周朝”。
孫華認為,以上的這些說法是一種“完全不尊重史學傳統的瞎猜”,這種只根據一個名稱的相似就推斷二者之間一定存在聯繫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他指出,夏商週三個朝代的來源都不相同。說中西文化在東周之前就存在聯繫,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猜想而已。
孫華說,夏起源於我國東部的本土地區,夏文化崛起明顯是吸收了周圍龍山時代好幾個文化的成就。商起源於東方,而周則起源於西部陜西甘肅一帶。現在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個文化根本不是同一支人。
在東周之前,從現在的考古發掘來看,中西文化是隔絕的。中亞和西亞文化深深影響中原地區恰恰是在東周時期。東周時期,由於北方草原民族的形成,由於北方民族的大遷徙,通過這些北方遊牧民族作為仲介,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一些技術和文化,技術方面像制蠟、冶鐵術都是從東周時傳入的。另外,文化方面,比如北方草原民族的一些裝飾品、一些野獸紋的圖案都在那時才開始出現。
三星堆文明來自國外的證據一大堆,但是這個李學勤怎麼都看不到
就是戴了個中國民族主義大眼鏡的關係
---------------------------------------------------------------------------
"李學勤:不管怎麼說,現在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三星堆文明來自國外。"
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6-07-17 08:59:15)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消息 訪談嘉賓李學勤(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
時間本月12日
記者:李老師,您曾經闡述過古文明的三條標準,城市、文字和複雜的禮儀建築。按您這個標準衡量,三星堆合乎文明條件嗎?
李學勤:這不是我的標準,這是國際上通用的標準,還有一條金屬器的使用,一共是四條。有兩個條件符合就稱得上文明。按國際通用標準,三星堆應該是相當發達的文明。三星堆有城址,祭祀坑和禮器,規模非常宏大。
記者: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發現20年,該怎樣認識它們在中國歷史和考古史中的價值和意義?
李學勤: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追溯很遠。1929年,三星堆遺址就出土了很多玉器,天下震驚。可是有很多人不相信,認為巴蜀沒有遠古的歷史,這些玉石器可能是漢代的,最多也只能推到周初。抗戰時期,成都白馬寺又出土了青銅器,還是有人不相信。後來考古工作逐漸展開,到1986年,兩個祭祀坑相繼發現,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相信在成都平原上,在相當於中原殷墟的年代,有那麼輝煌的青銅文明。
三星堆文化從第二期進入青銅時代,文明形成。這個文明持續2000多年的發展,對於探索政治組織及社會形態演化,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我常想,像三星堆以及巴蜀文化這樣的發現,應該和國外的特洛伊、尼尼微一樣,列入世界考古學的史冊。
我認為,如果沒有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構成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完整圖景。考慮到巴蜀文化本身的特色,以及其與中原、西部、南方各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中國文明研究中不少問題恐怕必須由巴蜀文化求得解決。這段話我以前說過,今天再強調,是希望大家對巴蜀文化、三星堆文明的價值和意義有足夠的認識。事實上,巴蜀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考古學、歷史學最熱門的話題。
記者:由於三星堆青銅文明的高度發達以及造型的奇特,有人猜測,三星堆文明是外來文明,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李學勤:不管怎麼說,現在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三星堆文明來自國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文明的特點,同時又緊密聯繫。三星堆文明是本地生長的文明,同時又深受中原文明影響,反過來影響中原文明。譬如,三星堆出土了一種玉短劍,是禮器,在十二橋也有銅的短劍出土,但是這種柳葉形劍在中原一直到周初才有,從時間看,應該是這裡傳過去的。而三星堆青銅器,包括大立人身上的花紋,多與中原出土的青銅器花紋相似。在廣漢,還有一件銅尊上刻有漢字。中華文明正是在這樣的浸漬、滲透中源遠流長的。
記者:三星堆、金沙遺址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為何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文字記載?古蜀人有無文字?
李學勤:三星堆、金沙遺址應該同屬於古蜀。過去說巴蜀人沒有文字,恐怕說的是漢字。大家知道特殊的巴蜀文字或巴蜀符號,陸續發現的非常多,主要是在璽印上,再有是在兵器上等。2002年成都市商業街出土的船棺葬中就發現了大量的巴蜀符號。這個墓葬規模相當大,在主要的船棺船頭上便刻有巴蜀符號,可能是蜀王或貴族的名號。這些符號一定都是文字,是世界上很少的還沒有被解讀的文字之一。
現在我們知道,巴蜀文明的發展程度是很高的,一旦解讀了巴蜀文字,就可以得到許多在任何古書上都沒有的資訊。解讀不是不可能的,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發現一件像羅塞塔石那樣有文字對照的材料,也許沒有,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解讀。瑪雅文字就曾利用電腦分析破解,當然不能說全部準確,但至少部分是對的。巴蜀文字的量相當大,我們也可以試一試。我們希望就在這個世紀初,解讀或者適當解讀巴蜀文字,這可能是對學術界起到震驚作用的重大貢獻。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