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印刷術
同樣的,印刷術,實際上西方發明的印刷術跟我們中國所謂的“印刷術”也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國際上也是公認古登堡才是印刷術的真正發明者。
當我們說到印刷術的時候,不管說的是活字印刷術。還是雕版印刷術,實際上其基本原理跟另外一種東西--印章,是一樣的,其技術概念都是先制造一個模板,然後再用這個模板重複複制內容到其他載體上去,不管印刷所用的材料,載體,操作方法怎樣,其原理都是一樣的,沒什麽特別的,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而印章這種東西在各個國家民族都是有的,出現年代比中國早的也多的是。
而中國古代,近代,長期使用的實際上一直是雕版印刷術,一直到近代才從西方引進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而雕版印刷術並沒有太多實用價值,也沒有什麽技術成分,所以中國官方在正式一點的宣傳資料中,往往都主要強調所謂“四大發明”是指活字印刷術。
那麽活字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呢?中國學者考證說是北宋畢升首先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不過那只是傳說而已,因為這種泥活字從來就沒有在現實中得到真正應用過,從宋代一直到明清,都普遍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以至于很多專家認為,畢升的泥活字印刷術只是個構想,不必當真。
我們先來來看看原始的活字印刷術。
考古學曆史學最講的是證據,特別是實物證據,而且孤證不足為信。恰恰這個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的說法,既沒有他的泥活字留傳,也沒有任何印本存在,而且關于他和他的泥活字印刷,除了《夢溪筆談》上簡略的記敘外就沒有任何其他記載了。中國學者依據的就是這麽一個沒有任何實物依據的孤證。
而且到底有沒有畢升這個人都是個問題,他的生平,籍貫等等都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有好事者發掘出了一塊墓碑,僅僅因為碑石上的名字恰好與這個畢升同名,就強行將其“初步認定為是”畢升的墓碑,以此證明古書上的記載是真實的。而且隔三岔五地為這塊莫名其妙的碑石開開研討會,借機公款旅遊,這就是造假成性的中國“考古學界”慣用的手段。但實際上根本無法證明這個連身份籍貫都沒有任何記載的畢升就是碑上那個名字代表的人。
沈括所記敘的畢升泥活字印刷術,後來也有人效仿過,清代翟金生等人就仿制過,為此居然花了三十年功夫才印成第一本書籍,可見這種東西效率之低下,根本沒有實用價值,最多只能說是一種失敗的發明,一種昙花一現的産物。由此可看出,畢升的泥活字印刷技術遠未成熟,根本就沒有也無法在現實中得到什麽應用,從宋元到明清普遍使用的都是雕版印刷。不存在所謂“對人類曆史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問題。
而且,畢升所謂的“泥活字”嚴格地來說根本不能算是活字,因為他采用這種單獨刻字模的方案並不是為了象近代的活字印刷這樣實現重複組合使用的功能,而主要是為了解決雕版印刷術容易刻壞印版的問題,因為刻雕版時一不小心刻壞了一個字,整個印版就報廢了,所以才采用這種把字符分開單獨刻制的方案,而畢生的膠泥活字一旦拼合在一起後,就粘在一起了,使用完後,很難再拆卸開,所以根本就沒有起到“活字”的作用,胡適,羅振玉等人曾做過實驗,證明了泥活字無法正常使用。後來記載中的元代木活字也是一樣的問題。把畢升的“泥活字”說成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偷換概念。
後來元代王祯據稱首創了木活字印刷術,但是也沒有印本實物,和活字實物留傳下來,這種木活字,根據嘗試,效果很不理想,而使用過一次的木活字很難拆卸,損壞率很高,印墨也不均勻,根本就沒有實用價值,仍然只是一種失敗的發明。
而現存的西夏文木活字印本比傳說中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印刷年代還早,這說明甚至有可能木活字印刷術反倒是從西域傳進中原的。
而這個被中國學者宣稱為是最早的活字印本的西夏文《維摩诘所說經》,也根本就是牽強附會,中國學者根據印本上的字體“印墨有輕有重,經背透墨深淺有別”“有的字體歪斜,還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輕,一半重”斷定這是活字印本,但是這種解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因為雕版印刷也一樣很容易造成這種顔色深淺不均勻的效果,如印刷時各處用力不均勻,或者雕版經過一段時間使用之後會變形彎曲等原因。中國學者宣稱的很多“活字印本”都是根據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得出的。
而且這也跟中國所用的印墨有關系,中國的墨是水墨,墨汁不易均勻附著在版面上,印刷出來質量欠佳,有些地方深有些地方淺,有的地方有印迹有的地方沒有,特別是不適合于金屬版等光滑版面的印刷。這也是為什麽中國古代原始印刷術不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學者宣稱的另一個證據是,有些活字印本上的字迹有倒過來的,故此這種情況一定是使用活字造成的。其實那只是為了解決雕版印刷容易刻壞版的問題,才特意將字模分開刻制使用。就是上面澄清過的那種那種情況。
另外,國際上現在公認韓國清州興德寺最早使用金屬活字(銅活字)。其銅活字印本《佛祖直指心體要節》(1377)比德國古登堡鉛印版的《聖經》還早7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紀錄遺産。
前面說了:不管是活字印刷術,還是雕版印刷術,實際上其基本原理跟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早就有的印章,是一樣的。
那麽現在就需要搞清楚一個關鍵問題:能夠算得上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其關鍵的技術點,或者技術概念,是什麽。顯然,活字印刷術跟原始的雕版印刷術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是將單個字符獨立刻制成字模,然後可以變換組合反複使用。
這個畢升的“泥活字印刷”,它唯一的技術點就在于,要把每個字符單獨刻成字模,然後拼在一起使用,而不是像雕板印刷術那樣一次性地刻在一起使用,僅此而已。
那麽,同樣的,跟雕版印刷術原理一樣的印章,如果每個印章都單獨刻上單個的字符,並分別組合使用,那麽這同樣也是活字印刷的雛形。
事實上,遠在古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前,古代歐洲的很多手抄本書籍上就開始用這種方法來印制句首大寫的字母了。當然這還不算是活字印刷術,但毫無疑問的,這就是符合上面所說的那個技術概念的活字印刷的雛形。
而更早在畢升之前兩三千年前的古希臘米諾斯文明遺址中就已經發掘出了最早的活字印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的雛形,將許多個刻有單個字符的活字印章拼在一起,印在泥版上和陶器上,克裏特島出土了大量這樣的活字印章和泥版及陶印品。這又是一個同樣的符合活字印刷技術概念的雛形。從原理上,技術概念上都是完全一樣的。(米諾斯文明除了線形文字A,還有一種早期象形文字。)
另外一個近似的技術雛形就是,在古代西歐農村,人們用活字印章在家畜的身上烙印用于標記家畜所有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農場主還使用這種方法。
而這樣的技術雛形在西方多的是,可以說都給與了古登堡以靈感。在公元前2500年前的印度哈拉巴文明遺址中也發掘出了數以千計的印章。
實際上,古登堡也不是最早使用金屬活字印刷術來印刷書籍的,在他之前,荷蘭人和朝鮮人都曾經使用過金屬活字來印刷書籍,但是只有他的技術得以成功應用,流傳了下來,所以他才被作為印刷術的發明人。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每一種發明産生出來之前,都會有無數夭折了的類似的技術雛形,但是只有能夠得到成功應用的才算是真正地發明了而被人們認可。而某些中國人熱衷于去挖掘那些夭折了的技術雛形來證明我們祖上曾經是多麽地闊氣過是很無恥的。
而古登堡才是活字印刷術的真正發明者,而且他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完全是獨立發明的,這一點是國際公認的。關于他的生平有詳細的記載,關于他發明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的過程也有詳細的記載:“古登堡熟知制造硬幣的鋼模、印制撲克牌木刻版和鑄造鍾鈴的字模方式來制成印刷版子,並且很快就察覺到每個字母必須要分開,且能移動,為能耐壓則決不可用柔軟的木材,而是堅硬的金屬。”--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古登堡是因為看到制造硬幣的鋼模,印制撲克牌木刻版,和鑄造鍾鈴等方法,進而産生靈感,意識到“每個字母必須要分開,且能移動”,從而産生出了活字印刷的技術概念,並且“為能耐壓則決不可用柔軟的木材,而是堅硬的金屬。”,所以采用了鉛活字。並經過不斷實驗研究,最終成功發明了鉛活字版印刷術。
很顯然,古登堡意識到這些並不需要有人來教他,對于這種簡單的概念,是人人都能想得到的,只是能不能成功地設計制造出來,並能具有實用價值,才是真正的關鍵。
有的讀者說得好:我小時候還不識字的時候,就知道在泥巴上刻上些小花紋,蘸點水在地上印著玩,這沒有什麽稀奇,誰都能想到。我認為這說得很有道理,因為能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而廣泛應用的東西才能算是發明。不然最多也就只能算是失敗的發明。
實際上,又有誰會相信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發展出了抽象的科學,邏輯學,擁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阿基米德,歐幾裏德,這樣的智慧的古代西方人會想不到像印章那樣把刻在木頭上石頭上泥板上金屬上的文字符號翻過來印在另外的東西上?能夠産生出幾何學,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的智慧頭腦難道還需要別人來教他們才會刻泥巴字?之所以完善的印刷術沒有在中世紀之前産生出來只是因為那時的印刷材料有限,印刷術普及不開來而已。
如果一定要強詞奪理地說古登堡的印刷術是從畢升的泥活字印刷術學來的,那麽畢升是怎樣將這個技術概念傳達給數萬裏之外的古登堡的呢?是托夢嗎?還是心靈感應?
實際上畢升的泥活字印刷術連他那個村(或者是城鎮,因為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哪裏的)的範圍都沒有傳出去,卻莫名其妙憑空地一下子就傳到了數萬裏外的其他國家去了。硬要強詞奪理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東西是從我們這裏傳過去的,這是很無恥的。
有人也許會說,那我們也可以不承認計算機,網絡,原子彈,飛機,汽車這些發明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你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有本事不到別的國家那裏去留學而得到這些知識,並且完全不接觸別國任何這方面的學術資料,不翻譯引進任何資料,那麽沒有人會否認你是獨立發明的。
而且,古登堡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並不是只簡簡單單地包含了“活字”這樣一個技術點就夠了,還需要其他很多個必不可少的技術條件,組合在一起,才能夠真正成功地實現有效的印刷。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古登堡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包括了:用鉛、銻、錫三種金屬按比例熔合而成的金屬模鑄活字,鑄字銅模(這樣就不需要用手刻活字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螺旋式手搖印刷機械;排版系統;等等,正是需要先分別創造出這些技術,再將這若幹個技術點有機地結合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發明”出了能夠有使用價值的印刷術。
使用活字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僅僅只有活字還根本不能實際應用。中國學者故意把這一點誇大渲染是因為原始的泥活字印刷術只有在這一點上跟古登堡發明的印刷術有相似處,這是為了便于偷梁換柱把古登堡的印刷術等同于畢升的泥活字。
有人辯解說,活字印刷術在中國沒有普及開來,是因為中國字多,要刻很多字,而外國字字母少,所以便利。這種說法看上去好像有道理,仔細一推敲卻根本站不住腳。因為文言文非常簡練,對字的要求量並不多。相反,用拉丁文印刷書籍卻不是只需要用那二十多個鉛活字就行了,每一頁一樣需要成百上千個活字,比中文還多得多,古登堡發明鉛活版印刷術後,印刷需求量大增,一本書很多頁都同時裝版印刷,需要的活字數以萬計。而且同一時期,在最早使用金屬活字的韓國清州為了印刷曾經制造出上百萬的銅活字。字多字少根本不是問題。
有人根據沈括的記載裏有這樣一句話“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而硬要牽強附會地說畢升的泥活字印刷在現實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句話並沒有表示出這種意思,那個“若”是“如果”的意思。只是一種假設,一種猜測。
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跟中國的印刷術有什麽關系,但是中國學者仍堅持說歐洲的印刷術受到了中國印刷術的影響,並說雕版印刷術是從中國傳到西方去的。然而中國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剛經》,而差不多同時,在埃及也有發掘出來的印在紙草紙,羊皮紙上的雕版印刷品,時間是公元900年左右。而且,雖然歐洲人用雕版印刷書籍現在看來晚于中國,但是也早就在用雕版在紡織品上印圖案。
即便是雕版印刷術,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是從古代中國傳到西方去的,今天的種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而這種猜測僅僅只是依據不同發明在不同地區出現的時間早晚作出的,這被稱之為文化上的一元論。
在蒙古人西征之前,中國跟歐洲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幾乎沒有任何文化上的交流。所謂的“絲綢之路”,最遠只到達了現在的伊朗。三國時來到吳國朝見的據稱是大秦國(羅馬)的商人,據考證,只是冒稱羅馬使節名義的中東商人,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賞賜。所謂流落到新疆的古羅馬軍團,只是媒體無中生有的炒作。
而說蒙古人西征把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帶到了西方去的說法也是根本沒有任何道理的,因為當時蒙古人尚未達到高度的文明,甚至連文字都沒有,那裏需要什麽印刷術,而且,蒙古軍是急行遠赴的騎兵機動作戰,根本不會在軍中還帶著一個印刷廠。
而且蒙古人對歐洲的進攻都是突然襲擊的性質,沒有與當地人民進行什麽文化交流,這一點早就有人指出來了。歐洲人描述蒙古人就是突然來了又突然消失了。後來蒙古軍退回伏爾加河下遊一帶,就再也沒有深入歐洲。
那以後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裏,也沒有提到過書籍印刷的事情。
位于遠東和歐洲之間的阿拉伯世界,一直拒絕使用印刷術,堅持用手抄寫書籍,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更不可能成為什麽“傳播印刷術的橋梁”之類的。
說印刷術是中國人發明的,那是故意誤導人民。實際上,國際上普遍公認古登堡才是印刷術的真正發明者,沒有誰把中國發明印刷術這種說法當真。
而中國一直到近代,才開始引進並使用古登堡于1455年發明的鉛活字版印刷技術,這種技術的複雜和完善的程度跟中國古代傳統雕版印刷術根本不是一回事。事實上,真正的印刷術恰恰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
而且,中國後來所使用的從西方引進的還不僅僅只是鉛活字版印刷一種技術,還有平版印刷技術,凹版印刷技術,孔版印刷技術,等等,這些技術與傳統的雕版印刷完全不是一回事,技術細節上也複雜多了,至于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印刷技術,跟近代的印刷技術又更不是一回事了。
1812年,德國的柯尼希發明了蒸氣動力印刷機;1847年,美國的霍伊發明了轉輪印刷機;1863年美國人布洛克發明了滾筒印刷機。1900年,制成六色輪轉印刷機;1904年,美國的魯貝爾發明膠版印刷機。這些由機械操作的印刷機,使作為大衆傳播媒體的報紙得以大量印刷,從而真正地拉開了大衆傳播的序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歐洲的印刷技術並不是僅僅發明了鉛活字版印刷術那麽簡單,後面更多的技術革新和發明更是與那種農業文明時代的原始印刷術毫無幹系了,這是“中國發明了印刷術”的鼓吹者無論如何都不會提起的。
凸版印刷技術,是用圖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凸版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泥活字印刷術就屬于這一類型。凸版印刷技術不僅包括鉛活字版印刷,還有以鉛活字版為母版的泥版翻鑄鉛版印刷、紙型翻鑄鉛版印刷和照相銅鋅版印刷。照相銅鋅版是凸版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照相術應用于印刷制版而出現的的發明和應用。
凸版印刷機械,主要包括凸版制版機械和凸版印刷機械兩部分。其中,凸版制版機械主要是用于活字制作的鑄字機械和用于翻制複制版的壓型機,以及照相術用于凸版制版後出現的制版照相設備;凸版印刷機械則主要是各種凸版印刷機。
平版印刷技術。平版印刷機印版表面的圖文部分與空白部分幾乎處在同一平面上。它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使圖文部分抗水親油,空白部分抗油親水而不沾油墨,在壓力作用下使著墨部分的油墨轉移到印刷物表面,從而完成印刷過程。
凹版印刷技術。凹版印刷的主要特點是印版上的圖文部分凹下,空白部分凸起,與凸版印刷機的版面結構恰好相反。機器在印單色時,先把印版浸在油墨槽中滾動,整個印版表面遂塗滿油墨層。然後,將印版表面屬于空白部分的油墨層刮掉,凸起部分形成空白,而凹進部分則填滿油墨,凹進越深的地方油墨層也越厚。機器通過壓力作用把凹進部分的油墨轉移到印刷物上,從而獲得印刷品。
絲網印刷技術。絲網印刷機屬于孔版印刷機中較有代表性的印刷設備,它的印版是一張由真絲等材料編織而成的縱橫交錯、經緯分明的絲網。已經生産的有平面、曲面、成形、印染、印刷電路和新型輪轉等多種絲網印刷機。其中,新型輪轉絲網印刷機的速度和生産率比較高。它的特點是將絲網安裝在滾筒上,油墨澆在滾筒內。機器工作時滾筒旋轉,橡皮刮墨刀把圖案快速印到印刷物上。
不僅歐洲,而且整個世界包括中國在內,都是在古登堡發明了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以後才開始了信息傳播的革命性改變。中國也是在近代引進了鉛活字版機械印刷術才抛棄了那種原始落後的手工雕版印刷術並産生了印刷業的根本改變的。這是一個曆史常識。中國的那些“曆史學家”敢否認這一點嗎?不是印刷術從中國傳到了西方去,而恰恰相反,我們現在真正使用的印刷技術倒是從西方傳過來的。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