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旅遊達人
市長:愛玩的孩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旅遊達人】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人物傳奇逸事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假如鄭和遇到哥倫布 世界史將會如何演進
 瀏覽666|回應0推薦0

愛玩的孩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假如鄭和遇到哥倫布 世界史將會如何演進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5-07-28 16:20:45)  來源:新京報
    十五世紀是人類認識和挑戰藍色海洋與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在這個世紀裏, 鄭和與哥倫布,這兩名代表著東西方不同文明體系的偉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時間裏,先後在東西半球揚起遠洋風帆,分別給遠方的異族帶去禮物與劍。

當時的世界

  航海資料的佚失給了我們遐想的空間,讓我們試著猜想———假如鄭和達到了美洲乃至歐洲,假如哥倫布到達了亞洲,再假如鄭和遇到了哥倫布,歷史又將如何演進?

  彩雲之南國王后裔鄭和並非生來就屬於大海。1371年,當他出生於崇山峻嶺包圍著的內陸省份雲南時,他的親人從沒有想過這個孩子未來有一天會改寫中國乃至世界的航海歷史。

  這雖然是一個已經衰落的名門望族,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卻具有比較罕見的“國際化”背景。根據《鄭氏家族首序》的記載,在鄭和出生前的300年,他的先祖所非爾正在西域普化力國,也就是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布哈拉當國王。宋神宗熙寧三年(西元1070年),由於國土被侵略,所非爾率部歸附宋朝,授為本部總管,加封慶國公,從此開始了這個家族在中國的傳奇。

  當南宋滅亡以後,鄭和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帶著手下千餘名騎兵歸順了元朝,當時的元主忽必烈命令他駐守雲南咸陽,封為都招討大元帥。贍思丁去世後又被封為“咸陽王”,可謂榮耀一時。

  到了鄭和祖父拜顏這一代,這個家族開始改姓馬。他們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鄭和的父親察爾米的納還曾經遠赴天方,也就是今天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朝聖,被尊為“哈只”(朝拜的人)。鄭和那時從家族姓氏,叫做馬和,小名三保,他從小聰明伶俐,除了聽父親講述海外遠遊的種種神奇經歷,他也學習講阿拉伯語,並將遠遊的夢想埋在了心底。

  但是現實是嚴峻的,隨著元朝的衰落,馬和家族曾經有過的輝煌也早已不再。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割據四川的夏國國主投降,明朝收復了四川,雲南的政治局勢也驟然緊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口眾多的馬和一家陷入了十分貧困的境地。

  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討雲南。第二年,元朝在雲南的勢力被消滅,正是在這一年,馬和的父親因病去世,而年僅12歲的馬和也被擄於軍中,3年後他凈身做了宦官。

  熱那亞海邊黃金夢在地球的另外一邊,鄭和出生的70年以後,另一位世界航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克裏斯托弗。哥倫布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美麗的沿海城市熱那亞。

  他的父親叫多明尼克。哥倫布,一名紡織商人,在熱那亞有自己的作坊和酒吧。從流傳至今的一份當時的法律文件中可以看出,哥倫布年輕的時候子承父業,從事過紡織貿易,買進羊毛並賣出製成的紡織品。

  比起鄭和來,哥倫布可能從兒童和青少年時代就開始熟悉大海,而《馬可。波羅遊記》所說的“遍地黃金與滿野香料”的中國為當時包括哥倫布在內的許多意大利人帶來了關於東方的夢想。雖然哥倫布受的正規教育很少,但正如他後來在航海日記裏寫的那樣:“在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我不曾學習過閱讀和寫字”,但是他一直愛著大海,這個小男孩暗自發誓,“等我一成年就要出海航行。”在早年協助父親從事商業活動的時候,哥倫布就開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很可能每當需要增加紡織生意收入的時候,哥倫布都會參與短途航海貿易。在1474年至1475年的某個時候,他航行到了希臘的希俄斯島(Chios)。

  靖難之役輔佐朱棣19歲, 這個年齡的哥倫布也許已經在海上初試身手了,但是馬和還在乾燥的中國內陸忍辱負重。

  他已經成長得高大聰明,並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邸,開始追隨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馬和逐漸得到了朱棣的信任。1399年至1402年間,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這時候,馬和已經成為總管錢糧的統領了。他精心統籌安排,費盡心機,數次把糧草、兵器預先部署在未來戰地附近,使三萬燕軍能夠打出六萬將士的戰鬥力。

  他最終幫助朱棣登上了皇位,朱棣即為明成祖,馬和也由此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馬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馬和從此改名為“鄭和”。

  葡萄牙海岸大洋風從20歲到30歲的人生,哥倫布比鄭和征戰不休的生活過得更加平凡順遂一些,他也始終沒有遠離海洋。

  1476年夏天,哥倫布參加了熱那亞遠洋貿易船隊出海前往英國,但他並未到達目的地。8月12日,當船隊在葡萄牙西南角巡迴航行時,所有5艘船都遭到了海盜艦隊的襲擊,商船船隊失去了3艘船。據說哥倫布抓住了一塊船板,漂到了葡萄牙海岸。

  當時,葡萄牙是最強大的航海國家,哥倫布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才選擇留在葡萄牙。他決定在裏斯本定居,他的兄弟巴托羅密歐當時是裏斯本的一名製圖員。

  從1477年開始,哥倫布開始了一系列航海,目的地包括馬德拉群島、愛爾蘭、冰島和幾內亞。通過這些航行,他儘量了解了大西洋的風係,但他的雄心是找出向西航行直達亞洲的航線。

  大約在1478年,哥倫布結婚了,他娶了大西洋上波爾圖桑托島的總督之女菲麗帕。佩瑞斯特莉羅。莫尼斯,並在那裏安了家。1480年,他們的孩子迪亞哥出生了。

  而立之年聆聽召喚現在,在相距70年的時空裏,兩名年輕人都年屆而立。

  哥倫布感到,對於年輕人的理想來說,30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這時候的哥倫布,在事業上已小有所成,在婚姻上也找到了終身要陪伴的人。對於很多人來講,這樣富足生活就足以讓人安於現狀,放棄那些曾經閃耀著青春之火的理想了,但是哥倫布始終無法忘記少年時代的東方黃金夢,他開始醞釀一個驚世駭俗的計劃:他要向西航行,到達地處歐洲東方的亞洲!

  然而在永樂皇帝的內廷裏,年齡並不是鄭和需要擔心的問題,但是身為朱棣左右手,他也感到了來自海上的風雨氣息。

  明朝初年,東南沿海海盜猖獗,與倭寇勾結,導致明初倭患日益嚴重;另一方面,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佔城、真臘,甚至還殺害明朝使臣,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明的海上貿易完全得不到保障。

  這些不穩定的因素直接影響到中國南部的安全,也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明成祖朱棣決定採取“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用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派船隊下西洋,以求通過各種手段,調解與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而要完成這一使命,既是朱棣心腹,又信奉伊斯蘭教、會講阿拉伯語的鄭和就成為了這個船隊理所當然的領導者。

  西航印度出海探險1485年,部分出於逃避債務的原因,哥倫布永久性地移居到西班牙。

  此時他已經在一系列航海活動中積累了許多知識:他能說好幾種語言,包括加泰羅尼亞語和卡斯蒂利亞語,他像其他水手一樣,在說話的時候夾雜著各種語言,但是在文法和用字上常常出錯;他能用拉丁文寫點東西,雖然句法難免有錯誤;他還學會了繪製地圖。在西班牙,哥倫布還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他們當中有天文學家安東尼奧。德。瑪奇納和道明會修士學者迪亞哥。德。戴薩等。

  雖然在當時的社會裏,哥倫布那樣的計劃被認為是異想天開,但是事實上,古代的科學理論已經為哥倫布的航海計劃提供了依據。他深受古代世界觀的影響,對向西航行抵達印度的想法非常癡迷。

  早在畢達哥拉斯時代,古希臘人就相信地球是圓的。這個理論在亞裏士多德和塞內卡這樣的著名哲學家中引發了爭論,探討向西航行抵達印度的可能性。

  對哥倫布計劃的另一重大影響來自佛羅倫薩學者保羅。達爾。泊左。托斯卡內利。但是他的計算是錯誤的,其結果表明地球要比人們以前以為的小四分之一,而且地球表面主要是陸地。這些計算結果縮短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距離,從而顯得哥倫布計劃的跨越大洋的路線要比實際距離短,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誤導哥倫布後來將美洲大陸誤認為是印度。

  對所有能找到的地圖進行詳細研究之後,哥倫布最終確定了出海向西航行的路線,他開始四處尋求支持。從他1484年向葡萄牙國王提出這個建議開始,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同意這一計劃付諸實施,哥倫布花了8年的時間。爭論的主要焦點在於究竟西航多遠才能抵達世界的東端。而哥倫布收集一切論據來證明海洋是狹窄的。

  在經歷了一些失敗以後,1492年,哥倫布努力說服了西班牙女王夫婦為他的探險計劃提供支持,準備揚帆出海向西航行前往東方。在出發前,1492年4月18日,他與西班牙女王簽署了一份協議,規定哥倫布將代表西班牙成為他所佔領的所有領土的總督和統治者。這個協議還將他提升為貴族,頭銜是艦隊總司令,有權分得以後獲得的一部分貿易利潤。此外,女王還下令,此次航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不然所有的賞賜都不算數。從這個協議看,哥倫布的航海計劃更像是一樁頗具風險,但又利潤豐厚的生意,而哥倫布本人與其說是個官員,倒不如說他更像個探險家。

  大明寶船浩蕩出使相對來說,鄭和帶有外交出使性質的航海計劃在皇帝的主導和全力支持下就進行得順利得多。雖然他從來未曾出過海,但是明成祖朱棣出於對他的信任,毫不猶豫地將航海艦隊的指揮權交給了鄭和。他甚至不需要像哥倫布一樣四處尋找支持者,而是有權主動地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在他第一次出航回來的永樂5年(西元1407年),鄭和就在南京建立了四夷館,這是一所語言學校,其下設有回回館,教習波斯語,另外還有西天館,教授一種類似印地語的語言。

  明王朝的國庫和自宋代以來日臻完善的航海技術則為鄭和提供了堅實的後盾,讓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有條不紊地花費鉅資籌備自己的航海計劃。從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明朝各地的船廠就開始了大規模的造船計劃。

  3年後,當鄭和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航時,船隊動用了大小船舶208艘,其中大型和中型船62艘,最大的一艘船總長125米,吃水8米,船寬48米,張12帆,載重量1000噸。這樣龐大的船隊是難以置信的,即使中國的航海傳統歷史悠久,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建造如此之多的大船,在規模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船上除了鄭和和他的七位宦官船長外,還有士兵、商人、翻譯、僧侶、占星師、其他宗教界的代表、醫生、馬車夫和他們的狗、廚師、工人以及從監獄和軍隊中招募來的水手。鄭和還在指南針的幫助下畫出了相當精確的海路圖。

  在一切準備週全以後,1405年7月11日,在鄭和的統領下,這支載有官校、旗軍、水手等27670人,由317艘船組成的、如海上城市般的巨大船隊浩浩蕩蕩地向南駛去,人們稱之為“寶船”。

  三條帆船發現美洲假如哥倫布穿越時空偶遇鄭和的寶船,他會覺得自己那三條小帆船簡陋得可憐,但是他沒有,所以當1492年8月2日,哥倫布的三艘船載著總共87人從費羅島匆匆啟程時,他應該還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為那時候大多數西方探險家所使用的船還遠遠比不上哥倫布———他擁有三艘帆船,其中一艘船大約長36米,而當時多數探險家所用的船都不足24米。

  在壞的天氣下,那些船就像一塊破布一樣在大海漂上漂下。水手的生活也很艱苦,在長途的旅程中,船上沒有新鮮的蔬菜和生果,結果很多船員患上壞血病。這病會使他們的牙齦及腳腫脹和出血,若這病繼續惡化,患者就會死。由於風險很大,很多水手在參加長期航程的時候要價很高。哥倫布為了省錢,雇傭了許多監獄囚犯來當水手,為了安撫這些人不叛變,哥倫布甚至隱瞞了他計算出來的航行里程數。

  在無比幸運地躲過了暴風雨、水手叛變以及海盜的危險後,經過了10周航行,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了他以為是“印度”的巴哈馬群島,由此開始了他對美洲的發現。
發現美洲誰的功勞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到這裡應該如此發展:哥倫布和鄭和,相差了將近一個世紀、生活在地球兩端的這兩位航海家,一個從西,一個從東,在兩片不同的大洋上各自率領著自己的艦隊揚帆遠航,沒有交集。

  但是有關鄭和航海史料的佚失為我們帶來了想像的空間: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哪,是一個會令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感到有趣的話題。公認的結論是,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過非洲東海岸,但這是否真的是鄭和遠航航線的盡頭?哥倫布是否也真如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對鄭和,這個在遙遠東方的航海前輩一無所知呢?

  2002年3月,一名英國退休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就用一個大膽的猜想衝擊了人們已然熟悉的歷史,也讓鄭和與哥倫布的平行歷史第一次有了交叉點。他提出:是中國人最早繪製了世界海圖,鄭和的船隊先於哥倫布到達了美洲,而哥倫布只是追隨鄭和足跡而去的後來者。

  在孟席斯的猜想裏,最終鄭和與哥倫布交叉的拐點出現在西元1421年,也就是明永樂十九年。這一年,距離哥倫布出生還有30年,而鄭和正率領船隊進行第六次航行。

  孟席斯認為,此時鄭和的船隊已經遠航到達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和澳大利亞,實現了環球航行。他們在到達印度城市古裏的時候,一個關鍵人物與他們發生了歷史性的巧遇,這個人物就是年輕的威尼斯商人尼科洛。達。康提。

  根據孟席斯的推測,達。康提登上了一艘中國帆船,他後來對自己的朋友描述說:“海船像大房子一樣,而且一點不比我們的海船落後。他們每艘船都有10張或者20張帆和裝了水的大蓄水箱……較低的部位是用三重厚木板構建而成,但是有的海船建有隔水艙,即使某個部位破損了,其他部位仍能保持完整,以便海船可以完成整個航程。”達。康提跟隨著中國帆船到達了爪哇島,和妻子一起在那裏住了9個月。

  幾年後,達。康提回到了羅馬,他把自己的見聞錄口述給了當時羅馬教皇的秘書布拉喬利尼。孟席斯相信,達。康提同時帶回的還有一份中國航海家繪製的航海圖,他本人則成為了這份航海圖與後來葡萄牙人導致地理大發現的神秘地圖之間的重要一環。來自鄭和船隊的航海知識和地圖從他那裏幾經輾轉,在1428年傳到了葡萄牙王的兩個兒子敦。佩德羅和敦。亨利手中。由於描繪了繞過好望角穿過麥哲倫海峽通向亞洲和中國的航線,這份地圖具有無法估量的商業價值,葡萄牙財政部於是將之秘密保存了起來。但是這個秘密最終被洩露了出來,其他的人紛紛將手伸向這幅至關重要的地圖。1492年,這幅最初來自鄭和船隊的地圖副本最終為哥倫布獲得,孟席斯的猜想至此也得出了結論,哥倫布前往美洲並非一無所知的發現之旅,而是追隨鄭和船隊的探險。

  憑藉著這個鄭和船隊發現美洲的猜想,2005年,孟席斯一躍成為了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紀念活動中最出風頭的人,而這個猜想也成為最具爭議的論點之一。

  寶船行止超乎想像毫無疑問,以鄭和艦隊當時的航海技術和船隊規模,已經完全具備了全球航行的能力。鄭和的船隊到達過非洲東海岸肯尼亞一帶,並且登陸帶回了被當作祥瑞“麒麟”的長頸鹿或者斑馬,這一點被記錄在多處史料中,也被標記在鄭和航海圖中。對於鄭和的船隊到底有沒有到達非洲南部,有沒有繞過好望角,前往美洲,甚至沿非洲西海岸上行到達加納利群島,乃至到達歐洲大陸,人們絕對有理由遐想。

  鄭和的寶船編隊,遠比現在的航母編隊要巨大得多,這樣的船隻編隊在陌生的海域航行的時候,為了航行安全,必然有無數小船或者小分隊分散在船隊週邊擔任前導、探路或警戒任務;這與現在航母編隊周圍由小型船隻和飛機進行幾百公里範圍警戒的道理時一樣的。在大船出發前,小分隊早已出發去探察前方幾百乃至上千公里的航道、島嶼、礁石等情況了。從這一點上來說,鄭和的船隊很可能不僅止步於肯尼亞一帶,很可能沿著非洲東海岸又向南航行了很遠的距離。有專家曾根據明代各種史料論證,現存的《鄭和航海圖》並非是鄭和航海的全圖,只可能是一張記錄了部分航海路線的海圖。

  據傳憲宗成化年間,有太監建議皇帝倣照明成祖再下西洋,時任兵部車駕郎中的劉大夏因恨下西洋勞民傷財而藏匿了鄭和航海的官方記錄和海圖等資料,使得再下西洋一事做罷;也有傳劉大夏一怒之下燒燬了全部資料。不管是劉大夏藏匿了還是燒燬了這些史料,總之現在鄭和下西洋的大量官方記載已杳無蹤跡,後來人只能根據僅有的民間記載來追憶屬於中國人的大航海時代,當然這也為我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但是,也僅止於浪漫的遐想而已。時至今日,苦苦爭論比較鄭和7次下西洋與哥倫布4次遠航美洲的異同以爭論誰更偉大,或者誰更早發現了美洲大陸,會改變歷史發展的軌跡嗎?鄭和與哥倫布作為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代表,都遠航到異國他鄉。可以比較的是:他們對待異國和異族的態度和行為。讓我們試著猜想,假如鄭和到達了美洲乃至歐洲,假如哥倫布到達了亞洲,再假如鄭和遇到了哥倫布,歷史是否會有所不同?

  假如鄭和到達美洲假如鄭和船隊到達了美洲,如同哥倫布初到美洲的時候一樣,他們將會驚訝地看到皮膚棕紅、黑髮、身上描著棕、紅、白條紋的當地人。他們使用獨木舟和沒有金屬頭的長矛,鼻子上也許還挂著小金片。當看到鄭和龐大的船隊,他們也會很驚訝,同時也表示出善意的友好,他們會為鄭和的船隊送來水果、鸚鵡和棉花球。他們將通過手語交流,得知附近還有其他小島。

  鄭和會盡力向當地人介紹遠在地球另一側的泱泱中華大國和天朝國君,本著“宣德化而柔遠人”的精神,鄭和會向當地人贈予金銀、瓷器、茶葉和絲綢,而當地人或將回贈予當地特產。番茄、可可、辣椒和木薯也很可能就此提前數百年隨著鄭和的海船傳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也將由此延伸至美洲。鄭和還會拜祭當地的山川廟宇,以示對其領土的尊重。但是鄭和的船隊不會久留,雖然他們的船隊威武雄壯、裝備精良,所到之處皆可征服,但是就像他們以前到過的所有地方一樣,鄭和從來沒有過任何在大洋彼岸建立殖民地的想法,對於鄭和的船隊來講,這些國家都是天朝友邦、和平之國。當離別之時到來,也許會有當地使節等隨鄭和前往中國朝貢。而鄭和的船員也許會有留在當地生活的,從此與當地人血脈融合。

  等鄭和的船隊離去,一切歸於平靜,美洲同以往的歲月相比並沒有太大不同,在鄭和帶來的新技術、新事物影響下,美洲安詳地自我發展,直到某一天歐洲人來到這裡,用掠奪打破平靜。如果說歷史最終將會有什麼不同,那可能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可能將不再被稱為印第安人。

  假如哥倫布到達亞洲假如哥倫布到達了亞洲,假如他真的來到傳說中的印度,哥倫布勢必會熱血沸騰。這裡有他最熱衷於追求的黃金,哥倫布曾經毫不諱言地說過:“黃金是一件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就能支配所有的一切,甚至可以將靈魂送上天。”曾經多次見識過鄭和龐大艦隊的印度人,可能不會對哥倫布寒酸的小艦隊投以太多關注,但是對遠方的客人,他們會習慣性地給予熱情歡迎。當他們拿出奢華的香料和食具款待他,哥倫布的心裏激動萬分:“這就是東方富庶的黃金之國了。”他的夢想只有一步之遙,當他考察地形描繪地圖的時候,他的腦海裏也在勾勒著輝煌的殖民帝國。當他的小船隊返回西班牙,他也無暇享受掌聲和讚美,更重要的事情等待著他去完成———當他再次重返印度,戰爭和掠奪的災禍就將降臨。歷史的車輪還在轉動,尾隨著哥倫布的腳步,眾多西歐殖民者也許將提前數百年開始對溫和富裕的亞洲國家展開殖民掠奪。

  假如鄭和到達歐洲那麼,假如鄭和的船隊到達了歐洲呢?歐洲,對鄭和來說本來就不是一片未知的大陸。馬可。波羅之後,許多歐洲的旅行者、商人、傳教士陸續來到亞洲,來到中國。鄭和腦中應該是有歐洲的大致位置和輪廓的。鄭和的船隊多次到達霍爾木茲,那裏是阿拉伯商人和歐洲商人頻繁進行貿易的地方,鄭和的船員們也在阿拉伯地區接觸到不少歐洲人。那時候的歐洲商人都是從陸路到達亞洲的,雖然不知道有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海路,但是歐洲亞洲彼此在陸上的位置,鄭和應該是知道的;這也為鄭和繞過好望角北上到達歐洲地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鄭和到達歐洲之後,會改變歷史嗎?很可能的是,鄭和的一部分海員們已經到達過歐洲了,歷史就是這樣不留痕跡地流過了。鄭和曾派分支船隊進入紅海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越過紅海向北不遠就到歐洲了,有人猜測這支小分隊可能就已經派人向北從陸路到達了歐洲。也或許,鄭和船隊的非洲分隊能夠越過好望角向北到達了歐洲,但是即使鄭和真的到達了歐洲,他會做的事情也只不過是與歐洲君主交換禮物而已。

  故事結局早已註定事實上,無論鄭和到達哪,歷史都將會不可逆轉地以現在的模樣呈現在後人面前。鄭和作為皇帝派出的欽差大臣和特使,是政治家和外交家,派他率領船隊不是因為他懂航海技術是航海家,而是因為他“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畏服焉。”鄭和所經航線基本上是一些成熟的航線,他的使命是邦交,而漢民族奉行的外交政策自古以來就不曾包含過任何具有侵略性、擴張性的內容。

  儘管中國在那個時代稱得上是惟一的超級霸權,擁有可以摧毀任何敵人的強大軍事力量,但是15世紀中國的外交政策在今天看來卻非常奇特地具有現代感。與其他喜好戰爭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不同,鄭和代表的中國更加青睞的是和平外交。友好的政權在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時候可以獲得回報,而懷有敵意的國家則在貿易中居於不利地位,但是儘量避免的是正面衝突。就像《當中國統治海洋》的作者路易斯。勒瓦西斯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從來沒有建立殖民地的慾望”。

  而在更早以前,利瑪竇在把中國的人文精神與西方的進行比較時,就指出了兩者的天壤之別:“在這樣一個幾乎具有無數人口和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與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到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在這方面,他們與歐洲人很不相同,歐洲人常常不滿意自己的政府,其貪求別人所享有的東西,西方國家似乎被最高統治權的念頭消耗得筋疲力盡,但他們連老祖宗傳給他們的東西都保持不住,而中國人卻保持了數千年之久。我仔細研究了中國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不得不承認我從未見到過這類征服的記載,也沒聽說過他們擴張邊境”。

  在鄭和的時代,中國是強盛的,而海上吹拂的是和平的季風,航行的是友誼的風帆,他的船隊已經到達了足夠廣闊的世界,但是東南亞的香料、印度半島的珠寶、阿拉伯城市的繁華貿易都沒能引起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的興趣。

  從明中葉以前的歷史看,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保守的民族,也不是缺乏海洋意識的民族;但是近幾百年曆史使得中華民族正在淡忘自己也曾經是一個航海民族———漢朝時候即有水軍從山東出發跨海遠征樂浪(朝鮮半島北部漢朝郡名)之舉,三國時吳國經略琉球,到了宋朝時期,中國在東南亞一代的海外貿易就已經非常發達了,航海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因此才使得元朝利用大海船運送上萬人從海上遠征日本和遠征東南亞成為可能。明朝的遠洋航海,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各個朝代千百年航海實踐積累的基礎上的,只可惜此輝煌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據記載,鄭和的船隊隨船帶了大量的翻譯人員、文字記錄人員,記錄沿途各地的風土、物產、水文、地貌,每次回國不僅帶回各地的珍奇異寶,還帶回了對外部世界的詳盡的文字記錄。而這一切也都沒能讓以後的朝廷改變停止航海的決定,除了頌揚海外萬國來朝的盛景和擔心外部世界蠱惑天朝民心之外,朝廷對海外貿易和國力擴張毫不關心。停止航海活動的原因非常多,北方陸上蒙古的威脅,東方海上倭寇的騷擾,國內經濟無力再支撐航海花費,甚至天降歹兆嚇倒了皇帝等等,使航海活動的停止似乎成為了必然。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縱使鄭和到達了歐洲,將歐洲的繁華資訊帶回天朝,也不會給統治者們帶來比帶回“麒麟”更大的震動。

  六百年後呼喚鄭和自明代中葉以後,中國最終走上了閉關鎖國的不歸路,其後的幾百年間,曾經如神話般的中華帝國衰落了,而自哥倫布始,西方資本主義開始了殖民擴張。

  正如梁啟超指出的那樣,中國航海歷史的悲劇並不在於鄭和沒有實現地理大發現,而在於,自鄭和之後,中國航海探索活動幾成絕響,他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反思道:“鄭君之初航海,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哥。達。伽瑪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伽瑪以後,有無量數之維哥。達。伽瑪。而我則鄭和之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噫,豈鄭君之罪也。”600年前,一支綿延十餘裏的船隊,浩浩蕩蕩地駛入了萬頃碧波之中。一次又一次未知的停泊,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國度。600年過去了,中國又迎來了一個蔚藍的世紀。無論如何,譜寫了人類海洋文明史新的篇章,鄭和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他不愧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之一。對於更為開放的當今中國來說,鄭和征服海洋的豪邁氣魄,和他畢生獻身海洋的執著精神,以及他所展現的中國人民酷愛和平、睦鄰友好的精神風貌,在浩瀚的海洋上鑄就了華夏的“藍色文明”,也將鼓舞著中國這條東方旗艦駛向和平崛起的世界前沿。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568&aid=226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