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在監斬中國人
當年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中,有一支被英國人雇傭的華人軍隊“中國軍團”,用中國人打中國人,進攻自己國家的首都,打自己的皇帝和太后。
鴉片戰爭的間歇,大著膽子溜出來看熱鬧的中國人發現,在黃頭髮藍眼睛的英國軍隊裏,夾雜著大量膚色很雜的人。這些人身上穿的跟白人差不多,但頭上卻裹著一個大頭巾,顯得頭特大。中國人管他們叫“大頭兵”,或者“大頭鬼”。當時的國人不知道,這些人其實是英軍中的印度錫克士兵。
由於印度士兵的加入,這場戰事給了做看客的中國人更多的“眼福”。在他們眼裏,洋鬼子膚色很雜,也很斑斕,有白夷、黑夷、紅夷,以及不黑不白之夷等等,好看煞人,邊看,邊增加自己的種族優越感——覺得鬼子不像人,像動物。印度士兵的頭巾,也給人印象深刻,因為它多半是大紅的,高而臃腫,凡是看到而且喜歡記錄的中國人,總是忘不了記上一筆。後來,在上海租界裏,英國人用印度人當巡捕,上海人稱之為“紅頭阿三”。這個戲謔的稱謂,顯然跟頭巾有關。
纏頭巾是印度錫克人的風俗,也是他們的教規,聰明的英國人為了讓殖民地的人做炮灰,在變革他們上下身服飾的同時,容忍了他們的頭頂。殊不知,這個特別的頭頂,到了中國,卻變成了二等洋人的標誌,讓中國人很是厭恨。
然而,時代總是在前進,誰也沒有想到,到了19世紀末,在中國“租借”了山東威海的英國人,居然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了中國,在威海建立了一支“中國軍團”,這支軍隊的服裝跟印度的錫克兵一模一樣,頭上也頂著一個大頭巾,或者說是頭巾形的帽子。
據資料記載,“中國軍團”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長槍隊、炮隊、機槍隊、騎兵隊一應俱全。這支軍隊的士兵,大概是中國第一批接觸並使用馬克沁機槍的人。從這支軍隊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這些來自山東各地的小夥子們,雖然頭上裹著頭巾顯得有點怪異,但軍容嚴整,渾身上下透著精神,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趾高氣揚。只是雖然號稱“中國軍團”,但軍官卻都是英國人,列起隊來,每個排的旁邊,都站著一個戴著大檐帽的英國軍官作為殖民者的白人,很少做虧本的買賣。他們招募中國兵跟招募印度兵一樣,都是要用他們打仗的。“中國軍團”剛剛練好,打仗的機會就來了——中國鬧義和團了。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但威海附近卻沒有鬧出多大動靜,因為被“中國軍團”剿了。
不久,威海的“中國軍團”北上,加入西摩爾聯軍,不僅跟義和團,而且跟中國的正規軍交上了手,參加了進攻天津和北京的戰鬥。據說,這支中國人的軍隊打得很不錯,在進攻天津的戰鬥中尤其突出,接連攻下幾個軍火庫。戰後,為了表彰這支軍隊,英國人特地設計了一種帶有天津城門圖樣的徽章,作為“中國軍團”的徽記。一位當年“中國軍團”的英國軍官寫道:“中國軍團遠征作戰的次數比任何部隊都多。即使不算解決威海衛出現的麻煩,天津之戰有我們的份,解救北京有我們的份,以及1900年8月到獨流和沒有行成的北倉,這些遠征都是我們幹的,沒有其他軍團參加。”(巴恩斯:《與中國軍團在一起的活躍日子》,轉引自鄧向陽主編:《米字旗下的威海衛》)
參加八國聯軍的“中國軍團”計400余人,進攻北京的聯軍中英國軍隊一共才3000人,中國人佔13%強。而聯軍中法國軍隊才800人(以越南士兵為主),奧軍58人,意軍53人。如此說來,所謂的八國聯軍中,還有一些中國人,服飾跟印度兵一樣,以至於當時被打的所有中國人,都沒有覺察,一直當他們都是印度兵。
令我們在“佩服”殖民者的“以華制華”策略高明的同時,不能不反觀一下我們自己的百姓。傳統的忠君愛國的觀念,在晚清的亂世,很明顯靠不住了。在同一個地方,一夥人跟洋人誓不兩立,嚷著殺洋滅教,雖然刀大多都落到了信教的中國人頭上,但對洋人的敵意無疑是明顯的。另一夥人(他們其實也不是信教的教民)則跟著洋人殺中國人,殺到了皇帝和太后的頭上。上個世紀末,世界還真是有點亂。
最後提一句,後來,英國人為參加八國聯軍的中國士兵陣亡者立了一塊碑——當時這支中國軍隊打得相當賣力,陣亡23人——碑文中英文雙語,但碑的樣式,卻是地道的中國式,雲頭龍紋,跟中國政府為在義和團時死了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建的牌坊一樣,絕對中國,但卻是對中國的……什麼呢?——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