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菲之子 常被人取笑
|
新住民常遭人歧視,她們決定站出來與社會溝通,爭取該有的尊重。 (記者殷偵維攝) |
〔記者殷偵維/北縣報導〕「我是混血兒,爸爸是台灣人、媽媽是菲律賓人,我常被人取笑或看低,和朋友吵架,他們會罵我死菲律賓人…。」
投稿惹憐 入選為佳作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舉辦「城市之窗」徵文活動,台菲混血的張姓國中生投稿「我是混血兒」一文,評審覺得文章部分句子不太通順,但描述受歧視之苦的內容令人鼻酸,決定列為佳作。
三重市公所將在這個月十八日表揚得獎者,張姓學生的母親十九日慶生,張姓學生說要把這篇文章當作母親的生日禮物,但他不願在媒體上曝光,擔心遭到更多的歧視。
朋友諷罵 像利刃刺心
張姓學生在文中寫著:「每當聽到朋友罵我死菲律賓人,我就非常難過,好像一把利刃刺進我的心臟。」這樣的歧視隨時會出現,「(學校)分組時有同學不想跟我同一組,因為我是混血兒」,「也有人認為菲律賓人都是一些骯髒的人,有著體臭」。
張姓學生不解,「我跟每個人都一樣,每天洗澡時都有洗乾淨啊,怎能因為個人的錯誤想法而評論我」。
因為母親常到菲律賓天主教堂祈禱,他認識很多台菲混血兒,「他們有些住蘆洲,有的住萬華,我們常溝通,所以現在我要更努力點,讓那些歧視過我的人跌破眼鏡!」
母親故鄉 雖窮但樸實
雖然因為台菲混血身分遭到歧視,張姓學生沒有因此痛恨母親的故鄉,還認真地在文中將母親的故鄉與台灣做一番比較。
他認為,台灣的交通便捷,菲律賓不太方便,每當他要探望媽媽家其他親戚,「要搭台灣少見的三輪機車,而且一輛車常常十幾個人坐…,菲律賓大部分人都不有錢,卻比較樸實,身體也會比車水馬龍的城市(人)好一點」。
新住民盼社會多鼓勵少歧視
〔記者殷偵維/北縣報導〕一百二十四名包括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國、菲律賓及台灣新住民的先生與家屬,在台北縣三重市成立「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要讓民眾對新住民有更多認識。
民國九十一年,高雄縣鳳山中崙社區一群東南亞的新住民在識字班裡學中文,建立深厚情誼。同年秋天,台北縣三重市也有一群越南籍新住民在蘆荻社區大學中文班相遇,兩方透過共同友人,一南一北串聯組成「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參與者包括新住民及她們的先生、家屬。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總幹事張育華表示,新住民來台灣之前,以為台灣是寶島,來了之後才發現儘管來自政府的照顧及善意對待他們的人不少,但社會上確實存在歧視問題,對新住民的污名化包括越娘有毒、死要錢,對台灣先生的污名化包括社會邊緣人、老牛吃嫩草、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因為種種歧視,讓新住民家庭備感壓力,不少新住民與先生、公婆決定站出來,希望社會多給鼓勵,少給歧視。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將於十二月二日下午兩點與十日下午兩點舉辦兩場座談會,希望社會大眾聆聽他們的心聲,報名專線北部(○二)二八五七九八二○、南部(○七)七六七五四六二。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