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旅遊達人
市長:愛玩的孩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旅遊達人】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體育場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人類種族與體育運動
 瀏覽7,315|回應0推薦0

愛玩的孩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研究,分析了世界人類種族的分佈、人種生物學特徵及社會學因素,探討了人類種族的差異對體育運動成績的影響。

競賽規則猶如社會立法,應該充分體現公平。大體來說,體育規則對於競賽雙方都非常公平,但卻不能做到絕對公平。原因是這種體育立法只考慮人間的絕對差別,而不考慮相對差別。從而,因進化而導致的人種特徵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決定運動成績優劣的直接因素。本文就此現象進行討論。

人類種族構成

  種族是帶有深刻進化特徵的產物,不同種族具有形態學上的不同特徵。大體而言,人類可分為3大人種及其若干分支。

  從尼格羅人種到歐羅巴人種再到蒙古人種,則又有若干過渡型人種。種族是自然的產物,而民族是文化的結果,種族的分佈也有其重要特徵。一個國家並非均勻地擁有各類種族和民族,不同的地理空間有著不同的人種,比如,非洲以尼格羅人種為主;歐洲以歐羅巴人種為主;亞洲尤其是東亞和北亞則以蒙古人種為主。在世界上的50多億人口中,蒙古人種約占總人口的41%,歐羅巴人種約占43%,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則只占16%。

  在每一個大人種或支系人種中,都包含著眾多的民族,同時,也有一些民族是由2個甚至多個人種混血融合而形成的。人口的地區分佈極不均衡,亞洲占58%,歐洲占17%,美洲占14%,非洲占10.5%,而大洋洲只占0.5%。

人種形態差別

  人種由於地理差異不同而身高有異。人類學研究總結道:世界人群身高的算術平均數的地理差異達40 ~ 50 cm,最矮的是剛果流域的黑人 (非洲俾格米人) ,其平均身高為130cm;最高的是非洲乍得湖東南的馬賽人,其平均身高為191cm。

Image:African Pigmies CNE-v1-p58-B.jpg 矮小的俾格米人 (pygmy)

高大的馬賽人(Masai)

世界上最矮的群體是中非俾格米人、東南亞俾格米人、南非布須曼人。最高的群體是熱帶森林界限以北的馬賽人某些群體、蘇格蘭人、馬克薩斯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

  有關人種身高的分佈,著名人類學家羅金斯基等人根據大量人體測量數據得出:整個人類的平均身高,男性約為165cm,女性約為155cm,男、女身高相差平均8 ~ 11cm。又說:身材矮小 (低於160cm) 是歐洲、亞洲和美洲最北部的人 (洛帕爾人、曼西人、漢蒂人、古亞細亞人、愛斯基摩人) 的特點,東亞和東南亞 (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許多民族) 、中美和南美的許多群體也身材矮小。高身材的人 (175cm以上) 除了上述地區,還見於歐洲北部 (挪威人、瑞典人) 、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印度西北部和北美。

  顯然,在人類學上,不同種族各有特徵,不同種族有著不同的身高。身高最高的種族是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及其變種,而亞洲人種則屬於中等身材。人種身高因地理氣候差異而形成。新石器時代以來,由於人口的不斷遷徙和混血,人種身高的地理學特徵開始模糊。遷徙導致了人種的形態學特徵趨向同一,混血的結果則是出現了各種變種,比如埃塞俄比亞人種是非洲身材最高之人種。這一人種的膚色雖屬黑色,但膚色中已帶有紅色成分,從而成為紅褐色。據考證,這是非洲大陸上的一支特殊人種。人類學家指出:在非洲之角的東北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生活著埃塞俄比亞人種,這是歐羅巴人和尼格羅人,即白種人和黑種人的混合類型。

  據對北非人類化石測定,最重要的化石材料發現在阿爾及利亞-阿法盧。塔福拉爾特骨架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8850年。塔福拉爾特人和阿法盧人大體上與克羅馬農人相近,兩者都身材高大,阿法盧人平均身高177.7cm,塔福拉爾特人的平均身高為173.3cm。人類學家在南撒哈拉的阿謝利亞爾要塞附近 (尼日爾河拐彎處以北) 發現的人類骨架更是對早期尼格羅人種的身高特徵有著重要揭示:顱骨很長、很高而窄 (顱指數70.9) ,額部平直,眉弓發育中等,身長約170cm,四肢修長。而在東非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則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骨骼化石,據測定,身高分別為175 ~ 180cm和180cm。骨骼特徵為面部很高而窄,稍微帶突頜型,窄鼻,長頭型,身材很高。總之,這些將近1萬 ~ 10萬年之久的骨骼化石,都帶有埃塞俄比亞人種的某些特徵,粗大厚重。

  不同種族間的不同形態特徵還有很多,比如面孔、鼻高、眼眶等。種族的形態學特徵是對自然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不同的自然環境產生著不同的人種形態,不同的形態又決定著人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如,白色人種及其高鼻樑,來源於北歐的高寒地帶,有利於對陽光的接受和對寒冷空氣的抵禦;而黑色人種之寬鼻翼、厚嘴唇,則來源於赤道高溫環境,有利於交換空氣和散發熱量;又比如蒙古人種的鏟型齒特徵來源於溫帶,有利於依靠植物 (果實、葉莖等) 為生。以上種種提示我們不能忽略人種差別,不能忽略人種在形態及行為方面的差別。每一個個體都有其人種學依據,每個人的形態與行為都必然服從其人種學規定,尤其是體育運動,最終的能力極限總是所屬人種的能力極限。

氣候對身高的影響

  不同人種之來源概因環境之差別,而環境因素則又以溫度最為突出。無論是歐洲還是東亞大陸都存在由南到北隨緯度上升而身高均值上升的趨勢。例如,歐羅巴人種的身高趨勢為北歐 > 東西歐 > 南歐 > 阿拉伯地區。南美印地安和非洲人的體格特徵與之相反,越是赤道向南,身高均值越高。斯汀森 (1990年) 所做的相關分析表明,氣溫、氣濕和降雨量與體格大小 (身高、體重) 呈負相關,日照、年最大氣溫變化與體格大小呈正相關。換句話說,越是生活在溫暖潮濕地區的人群,體格越低;而越是生活在寒冷、年溫差大和日照充足地區的人群,體格越高。動物學也有同樣證明,比如對老虎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地理種群需要對付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其它條件,它們之間往往表現一些適應性的差異。我國的老虎,在過去呈連續分佈,現在已分化成2個亞種:北虎和南虎。北虎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西伯利亞也偶爾有之,它體大,斑紋顯著;南虎主要分佈在華南,體積小,斑紋較淺。不同地區的不同種群所表現的變異,至少有一部分具有適應的意義。就恒溫動物講,分佈在高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大,分佈在低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小,這有適應的意義。個體的表面積以平方而增加,而體積則以立方而增加。就是說,面積和體積的比例隨動物體的增大而減少。這樣,分佈在寒冷地區的恒溫動物,軀體較大就可以相對地減少體熱的散失,這對生存有利。動物如此,人類亦複如此。為什麼北方人種較之南方人種身材高大,在這裡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因為,只有身材高大,才能保溫並維持生存,這也就是歐羅巴人種高大且其膚色白皙、眼色與毛色均淺的原因。寒帶人種只有增大體積才能保存體溫,也只有白皮淺色才能吸收陽光。中國人無論男女,身高、體重等諸多指標都落後於美國人,但在坐高和頭最大寬方面則又高於美國人,這一狀況決定著中國人在體育方面的能力發揮:它將在速度 (田徑) 和阻力 (游泳) 等方面影響中國等蒙古人種的競技能力,當然也會在平衡能力方面提供方便。正是地理與氣候的重大差別,人類便有了種族特徵與形態差別。

不同人種的運動能力

  體育是唯一檢驗人類最原始、最基礎生物能力的文化形式。體育運動是最典型的人漱挼嶀魌氶C以奧運會為例,奧運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盛會,從而又是種族能力的極限競爭。人種不同,能力有異,成績自然有別。

歐羅巴人種與運動成績

  僅對第25屆奧運會成績進行分析足可看出種族差異。在這屆奧運會上,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亞洲體育水平遠遠低於歐洲和美洲。亞洲運動員獲獎牌的比例只有16.93%,遠遠低於歐洲的54.48%和美洲的20.49%,亞洲的成績只高於非洲和大洋洲。亞洲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0%,而歐美加起來人口不過10億左右。就是說,在815枚獎牌中,將近30億的亞洲人只能拿到16.93%的獎牌,而只占總人口20%的歐美人卻拿走了74.97%的獎牌。歐洲人口不多,但運動成績突出。據統計,1975年,歐洲人口約有7億,其中,以歐羅巴人種為主,其它種族較少。歐洲人種的這種特徵很有助於解釋其在體育運動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原因。高居95.21%的歐羅巴人種以其身高馬大的體態特徵,在田徑、球類、游泳和力量 (如投擲) 項目比賽中佔據著天然優勢。而蒙古人種亞洲支系與歐羅巴人種的混血型人口 (東歐有這種人口) ,則為其絕對力量型項目的優勢發揮 (如舉重、摔跤等) 提供了保證。微乎其微的黑人 (尼格羅人種) 卻大放運動光芒,如英國的短跑運動員和法國的黑人足球運動員。

蒙古人種與運動成績

  全世界大多數人口在亞洲。亞洲的絕大多數人種屬於蒙古人種。與歐羅巴人種相比,亞洲人種問題突出:身材低,體重輕,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不佔優勢,其天賦主要集中在與靈巧、技能和心智等有關的項目方面。為明確運動成績與種族的關係,我們可從中國競技運動項目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討論。從1984 ~ 1996年,中國大陸一直是亞洲國家獲得奧運會金牌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優勢競技項目是乒乓球、體操、跳水、女子排球等,在人種學上有其共性,那就是以技能類項目為主,偶有輕量級的體能類項目。中國在世界體壇獲取成績的運動項目不能不說舉重,歐洲運動員普遍體大力壯,因此,中國運動員只能在輕量級舉重項目上發揮優勢;乒乓球、射擊則都是對體能要求不高而對智能、技巧要求很高的項目。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成績表現,最大限度地顯現出自己的人種特點。在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在10個項目上獲獎牌,其中,在前6個項目上獲得15枚金牌;在第24屆奧運會上則在9個項目上獲獎,其中,在前3個項目上獲取5枚金牌;在第25屆奧運會上,在15個項目上獲得獎牌,其中,在前7項中獲取16枚金牌。中國的優勢項目大都是輕巧、單人且體能消耗不大的項目,集中在非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上,也包括一些對抗性較小、對抗形式比較間接的項目以及部分輕量級體能類項目,這與歐美情形大異。韓國、日本也與中國一樣,因受人種限制,很難在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項目上趕超歐美。可見,運動成績的高低與某國家是否科技發達、經濟富有雖有一定的關聯,但沒有必然的聯繫,更多地是與人種相關。

競技場上的黑人

  討論人種與競技運動之間的關係,就不能不談黑人。黑人在人種學與體育運動中屬特殊現象。黑人在體育運動方面所表現出的天賦令人驚歎,從田徑到球類,從速度到耐力,從跳躍到拳擊,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璀璨明星,令其它種族望塵莫及。除長跑外,黑人的運動天賦越來越集中在美洲黑人身上,其中,美國黑人尤為突出。無論是田徑的劉易斯,籃球的邁克爾‧喬丹,還是拳擊的泰森,都代表著當代人類運動的最高水平。

黑人的人種學特徵

  對黑人的代謝狀況進行研究發現,黑人的汗腺比白人要多,黑人皮膚致冷更快,排汗機制比白種人更完善。在室溫37.8℃的房間裡,經過做一系列指定動作後,黑人比白種人流的汗水要少一些,直腸溫度也低一些。在高溫中 (76.5℃) 停留15min後,白種人流汗107cm3,而黑人流汗170cm3。有資料表明,在過熱條件下,黑人的熱調節功能比白種人更完善。就是說,黑人比白種人恢復正常體溫更快,非洲黑人的汗腺比歐洲人的要大。業已證明,黑人血液中所含銅元素的百分比高於歐洲人。這是因為銅在黑色素形成過程中,對二羥基苯丙氨酸起催化作用。忍受乾旱所帶來氣溫劇增的能力的差別,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如由撒哈拉沙漠刮向塞內加爾和蘇丹肆虐的乾熱風,給白種人嬰兒帶來大量死亡,而對黑人的嬰兒卻沒什麼特別的影響。人在運動時體溫必然增高,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體內環境便無法正常,電解質平衡的破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相比之下,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在忍受高溫方面,要比尼格羅黑人差得多。測量表明:黑人的口裂寬度很大 (與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相比) ,唇粘膜的延展面大,這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而使吸入的空氣變涼,有益於在熱帶生活。熱帶種族所特有的窄而高的頭型,比低平而寬的頭型更適宜於強烈日射的環境。相反,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都不具備這一優勢。足球、長跑與拳擊運動中,黑人運動員之所以人才眾多,不完全是經濟學、社會學現象,更多的還是人種學特徵所致。

美洲黑人的移民

  殖民運動以前,美洲大陸並沒有黑人。黑人主要分佈在非洲和澳大利亞以及亞洲阿拉伯半島。美洲板塊上生活的則是印第安人,屬於蒙古人種或其變種。美洲黑人是歐洲人販去的非洲奴隸。從非洲遷徙去的黑人大多是高大身材的尼格羅人。歐洲殖民主義者將黑人遷徙到美洲,不是為了移民而移民,而是為了輸送勞力。尼格羅人種到了美洲之後,為今後的種族混血、體質類型和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美洲黑人身材高大的原因,從北美到南美都服從這一規律。北美黑人在籃球、田徑和拳擊項目中大放異彩,南美黑人則在足球、跳躍方面蓋世無雙。美洲高度發達的經濟條件更是催化著黑人之身高發育。速度離不開力量,但也離不開人體身材之是否高大,同樣步頻,高大運動員一定跑得更快。除舉重外,力量型運動亦復如此。

黑人在速度類項目中的表現

  100m賽跑的成績代表著人類的速度極限。1988年,加拿大的黑人運動員約翰遜創造過9.83秒的世界紀錄。1989年,年僅20歲的美國黑人運動員伯勒爾 (L.Borrelly) 創造了100m跑9.94秒的好成績。而1989年,美國黑人運動員金多姆 (Kingdom) 2次刷新110m欄的世界紀錄。黑人運動員不僅在速度方面佔有優勢,而且跳得更高。1989年7月30日,古巴黑人運動員索托馬約爾 (Sotomayor) 跳過2.44m的橫杆,創造了跳高世界紀錄。黑人的運動天賦與其生理特徵密切相關。肌肉活檢顯示,黑人運動員的肌纖維進行無氧呼吸的百分比較高,因而他們在短跑中耗氧不多。黑人腳底屈肌強度約150 ~ 200kg,而白人只有50kg左右。若以同樣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彈力竟比白人高出3 ~ 4倍。因此,黑人短跑運動員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黑人在耐力類項目中的表現

  從起源到進化,黑人長期生活在非洲高原,造就了這一人種的最大吸氧能力,黑人在耐力項目中同樣出色。肯尼亞黑人運動員在中、長跑項目中長期居霸主地位,22歲的肯尼亞運動員艾倫 (P.Ereng) 曾在第24屆奧運會上奪得男子800m跑桂冠;同年,在世界室內田徑賽中,又以1分44.85秒的成績打破了由英國運動員科伊 (S.Coe) 保持多年的1分44.91秒的室內800m跑世界紀錄;在蘇黎世國際田徑大獎賽中,他則創造了1分43.16秒的最好成績。肯尼亞運動員卡路基 (J.Kariuki) 和考茨 (P.Koech) 在第24屆奧運會上分別奪取了3000m障礙賽的金牌和銀牌;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田徑大獎賽中,卡路基又以8分5.35秒的成績刷新了肯尼亞運動員羅諾 (HenryRono) 保持了11年之久的8分.40秒的世界紀錄。其它國家的黑人運動員也有非凡表現。摩洛哥黑人運動員奧伊塔 (S.Aouita) 被人譽為摩洛哥快車,他創造了5項中長跑世界紀錄,他不但以3分30.63秒跑出了1500m的最好成績,而且又以7分29.45秒的成績創造了3000m跑的世界紀錄。耐力運動與人的心肺功能有關,更與神經內分泌對體溫之調節有關。黑人長期生活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溫熱帶,具有耐熱和調節溫度的生物學優勢。

黑人的劣勢

  游泳可謂水中田徑,它既是速度比賽,也是耐力比賽。然而,在這一項目中,黑人卻無任何優勢,高水平國際大賽中很少有黑人運動員出現,即使有,也多是混血黑人,且水平不高。何以如此?這與黑人的肌肉結構特徵有關。在水中,白人肌重僅為1.5g/cm3,而黑人則為11.3g/cm3,黃種人介於兩者之間。因此,黑人的飄浮問題不易解決。黑人在舉重項目中同樣不具備天才。原因很簡單,黑人屬於四肢修長型人種,手持重物舉到頭頂,修長的四肢等於增大了阻力,吃虧不少。這一點就大大不如蒙古人種以及東歐各國蒙古-歐羅巴的混血人種--五短身材,圓筒體形,力大而易於舉重發力。摔跤亦然,黑人由於身體修長,身體重心偏高,從而不穩,極易被人摔倒。

黑人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黑人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確實如同謎團,深深困惑著人們。因為導致這一人口總數不多但運動成績極佳的黑人現象,因素實在複雜。面對這一問題,這裡試做討論。體育比賽,基本上服從優勝劣汰和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體育的規則是完全開放而公開的,而規則的公平性最大限度地吻合了自然法則。人類的法則只有接近自然法則,則其合理性才會充分體現。體育比賽中的規則設計,大體上考慮的是絕對比賽,而沒有考慮相對比賽。考慮相對比賽所引發的問題似乎比絕對比賽引發的問題還要嚴重。所以,天下人從不因為規則的這一絕對現象而抱怨。而且各種項目對於不同人種來說,總是既有利又有弊。比如,籃球、排球,還有大多數田徑項目,身材越高越有利;而體操、舉重等項目,則身高越矮越有利。正因為如此,利弊相互抵消,才又使絕對比賽的競賽法則為天下人普遍接受。承認了這一前提,我們才能對黑人現象以及黃人問題找到內在關係,才會瞭解其接近實質的內容。體育的人才結構都是選擇的結果。比如打籃球,不是誰想打就能打出名堂來的,而首先是誰最適合於打籃球才有可能被這一遊戲所選擇。層層選擇的結果,就出現了打籃球的都是大個子。與之相應,體操與舉重都是小個子。美國的社會價值與動物社會中的優勝劣汰非常接近,進而體育中的絕對成就 (如第1、成功和勝利等等) 觀念更是強化著人們的適者生存。這樣,所有適合於從事某項體育運動的人才,都會通過它的人種規定而得到最好的選擇。黑人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途徑得到了擇優競選,從而在田徑、拳擊、籃球、橄欖球等需要身高、力量和靈活的項目中大放異彩,而身高、體重一點都不差的白人,同樣不能將之動搖。這也可以說明,何以在希特勒面前是歐文斯這樣的有色人種為美國、為人類、為有色人種爭得了榮譽。其它有色人種大概也很想從希特勒眼皮下爭得榮譽,然而,因為天賦不夠,連白人也戰勝不了,美夢自然無法實現。當然,正因為黑人天然具備這樣那樣的優勢,必然同時也註定他具備與之相應的劣勢。黑人由於身材高、重心高、四肢長,在摔跤、舉重和體操等項目方面都沒有優勢。這樣的劣勢自然無法得到這類項目的擇優,擇優只能傾向於與之相反的蒙古人種或東歐人種。

中國人種的變遷

地理氣候與種族遷徙對身高的影響

  1992年,中國大陸學者對7 ~ 18歲的大陸農村青少年8項生長發育指標進行了研究,並與各地中心氣象臺提供的地理、氣象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反映形態發育水平的第1要素 (身高、體重、坐高、胸圍、肩寬等5項指標組成) 與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雨量、全年無霜期等呈顯著負相關,與年平均日照、地球緯度、年氣溫最大均差等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生活在南方炎熱多雨地區的我國人口身材普遍要矮瘦;生活在北方農村、日照長而冬夏季溫差大的群體,身材高大。這與前述恒溫動物對氣候的依賴關係非常一致。除氣候因素外,人體身高還與種族遷徙有關。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李濟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對我國的人口遷徙和由此導致的人種特徵做過深入研究。秦漢以來至1644年以前,中國歷史上最少發生過3次重大的人口遷徙。它們分別是公元3 ~ 6世紀的匈奴-鮮卑時期,公元936年 ~ 1125年的契丹-女真時期,以及公元1279 ~ 1367年的蒙古人時期。這3次重大的人口遷徙,時間之長,人口之多,影響之深遠,都對中國的人種構成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北人南侵,原來的中原人不得不南移,再加上漢代以來中原政府多次與匈奴、鮮卑以及蒙、藏等族聯姻通婚,更是促進了外族血統在中原的紮根,從而增高了中原居民的身材。由此產生了中國的山東大漢。古今山東含義不同:一是唐代以華山以東的廣大地盤皆稱山東,包括現在的河南、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一是現今黃河下游泰山一帶的山東。事實上,不論哪一個山東,都出大漢。這裡的大漢除身高馬大的形態學特徵外,則指驍勇善戰和所向披靡,是故大漢又為豪傑。

中原山東大漢之來源

  歷史學家陳寅恪對此有過深入研究。他有一篇《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的文章指出:隋末唐初之史乘屢見'山東豪傑'之語,此'山東豪傑'者乃一胡漢雜糅,善戰鬥,務農業,而有組織之集團,常為當時政治上敵對兩方爭取之對象。由此可見,所謂山東豪傑大多是胡人或胡人後裔。該文指出,北魏時期 (公元386 ~ 534年) ,連川敕勒謀叛,徙配青、徐、齊、兗四州為營戶,這四州充當營戶的地方恰是今天的山東一帶。又說,北魏祖宗本以冀、定、瀛、相、濟、青、齊、徐、兗等州安置北邊降人,使充營戶,這一帶除了現在的山東外,更有河北、河南等地。遠在北魏時期,當局就常將北邊的犯人押解到中原一帶來住邊。陳寅恪說:北魏常以高車及敕勒或丁零族充任邊鎮營戶,蓋此族為諸胡中最善戰者。總之,冀、定、瀛、相、濟、青、齊、徐、兗諸州皆隋末唐初間山東豪傑之出產地,其地實為北魏屯兵營戶之所在。由此推測,此集團之驍勇善戰,中多胡人姓氏 (翟讓之'翟'亦是丁零姓) ,胡種形貌 (如徐世績之類) ,及從事農業,而組織力又強 (其由鎮兵轉為農民之歷程涉及北朝兵制範圍) 。

  我們知道,北魏是胡人天下,這些胡人是通古斯人,其祖先在今天之黑龍江和外興安嶺,他們逐步南下先由東北而至內蒙,再由內蒙而到大同,最後由大同而到洛陽。遷徙過程中,通古斯種族之身高馬大和驍勇善戰也被帶到了中原。而當其它北族如敕勒、高車、丁零等族謀反,則北魏政府又將之發配到內地山東、河南和河北等山東地帶使充營戶,以對付漢人勢力等。這一舉措更是加速了中原一帶的外族混血。到了隋末 (公元605年以後) 唐初 (公元618年左右) ,中原人人高馬大且驍勇善戰,遂又成了李世民政權的武力基礎。山東豪傑或山東大漢之來源完全是300、400年間的胡人內遷、混血變種的結果。李濟對山東、江蘇和安徽人做了測量和對比,很有比較價值。由此可見,山東人之高大確為事實。這一高大體形中雜糅著濃厚的外族血液。

中華民族之前後覆蓋

  華夏中原純種中國人,應為黃帝後代,後不斷有外族之融合通婚,進而變得非常複雜,出現了廣泛混血現象。李濟舉山東、甘肅2省為例,道:平均來講,山東人的鼻子要比甘肅人的更窄一些,這意味著在甘肅有另外一種體質類型,也是長頭,但卻是闊鼻。根據歷史資料,這一省份內的人口層次共有5層,最古老的是黃帝的後代,上面疊壓著羌人、匈奴人、通古斯人和蒙古人。李濟剖析道:儘管我們目前甚至無法確定人種混合的大致程度,但至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D時期 (即公元280 ~ 613年左右--作者注) 中國北方的居民在體質類型上發生了一次大的變化。由於種族遷徙,北方胡人不斷南下混血,導致中國中原人的身材大大高於南方各族。據1979年測定,我國青少年和成年人至今都是北方高於南方。如此南北差別,除氣候因素外,就是胡人南下在中原不斷混血的結果。如果以黃帝的後代作為純正的中原本族,那麼,後來加入這一團體的人種就一定屬於外族。目前,中國人種中混血程度如何?李濟在人種學測量的基礎上做了排列。從以上中華民族構成情況來看,中國人早已不是單純的民族,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混血系統。但這個混血過程卻是有規律的,那就是歷史上的趨勢一直是通古斯人占取黃帝的後代的地盤,而後者占取其它3個主要民族群體的地盤。從覆蓋現象來看,總是北方民族先來到中原擠佔黃帝的後代的地盤,然後,中原黃帝的後代再往南遷,去擠佔藏-緬語族、孟-高棉語族群和小矮人的地盤。這裡的小矮人當指在中國南方曾經出現過的馬來人種或島嶼人種,與日本、琉球、馬來、印尼等地之蝦夷人種屬於同類。混血對人種身高之影響也有規律。一般來說,每混血1次,各種形態指標有2種變化,即折衷和就高不就低。比如,1高個與1矮個混血,則身高可能是高個與矮個的算術平均數,也可能是高個的再現。

寄希望于人為

  在中華民族的構成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歐羅巴人種,完全看不到尼格羅人種,中華民族中,缺少另2大人種的血統。歐羅巴人種只在新疆和黑龍江等極少數省份中依稀可見,但尼格羅人種絕對沒有。

儘管中國存在山東大漢,但這些大漢的平均身高只有175cm,無法與平均身高184cm 的北歐  / 歐羅巴人種與191cm 馬賽人 /尼格羅人種相比。

正如測量表明:人體尺寸的種族和民族差異也很明顯。例如,白種人的人體尺寸要比其它人種的人體測量值大。在亞洲國家中,越、泰等國的人體尺寸又略小於中、日等國的人體尺寸。美國人 (白種人多數) 在人體尺寸上顯然比中國人 (黃種人) 高大些。即使如此,人體測量材料還表明:蒙古人種的軀幹明顯高於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黃種人在身體骨架大小、身體重量、肢體力量等方面均比白種人小一些,但是黃種人軀幹對四肢長度的比例值又大於白種人。所有這些特徵,都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等蒙古人種在速度、彈跳,在田徑、大球等方面的取勝,但為靈巧、平衡或柔摔等各種短、平、快項目提供了方便。這樣,我國運動員想在足球、籃球和排球等3大球和跑跳投等田徑項目方面趕超世界一流水平難度確實不小。我們只能多在科學選材、有效訓練等方面多下功夫,以人為手段彌補先天不足。人種與體育之間的關係,也服從人體工效學的原理。我們只有在選材、用材等方面多做文章,物盡其才,人盡其用,才能事半功倍。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568&aid=221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