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讀者知道原作者,煩請來信告知,謝謝。原文經過編輯,修改了若干繁簡轉換產生的別字。
馬超軍團以一鎮諸侯打得曹操割鬚棄袍,其戰鬥力之強有目共睹,
這和馬超軍大量吸取了古羅馬軍陣的優點有很大關系。
不過這是歷史而不是演義了。
我和北師大歷史系的孫恭恂教授曾經就這個話題抵足夜話,現整理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根據《漢晉春秋》記載,馬超的軍隊戰法於中原軍隊迥然不同,甚至與同為西涼軍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騎兵,馬超的軍隊以步兵居多,但是戰鬥力往往在剽悍的西涼騎兵之上,這和他的西洋式作戰方法有很大關係。
且看詳述。
第一、標槍。馬超軍團不尚弓弩,而擅長使用長標,且以脫手長標為特色,對於密集的曹軍往往產生一標連傷數人的殺傷效果(袁闊成的評書曾經吸取過這一點:「西涼小校的飛標帶撒手的,嗖,嗖,可憐曹兵一標能穿三四個,像紮蛤蟆一樣。」)。
這種脫手飛標實際上脫胎於古羅馬的投槍,確切的說,就是斯巴達克斯和羅馬軍團死戰時使用的兵器。它的重量大,殺傷力強,對於當時甲胄簡陋的輕裝軍隊(對於弓箭有一定防御性)攻擊力遠勝弓弩。當時的戰鬥,連中數箭死戰不退的場面時有所見,中標槍者則立即失去戰鬥力。比之現代,就是槍榴彈與步槍子彈的區別。難怪曹軍望風披靡..。
第二、軍陣。馬超的軍陣與眾不同,前軍是密集的盾牌兵,盾牌的強度和重量都遠超一般軍隊,對弓箭防護極佳。
部隊擺成一個個方陣,擺成陣型以後可以互相掩護,錯落有致。
使曹軍賴以取勝的騎兵只能在邊緣掠殺,目標很大的騎兵還要隨時遭到標槍的襲擊。馬超的騎兵全是輕騎,配置與步兵分開,不作為主力,而是作為奇襲隊使用,從步兵陣中突然殺出,才能有一舉突襲曹軍指揮部的精彩戰例。這樣的軍陣,正是古羅馬前期使用極為廣泛的希臘密集軍陣。
馬超軍隊受到古羅馬軍隊影響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葭萌關之戰的主將壓陣徐徐退去,正是古羅馬軍隊交錯掩護撤退的絕招,馬略和龐培的軍隊以此不止挫敗過多少次蠻族的追擊,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不免讚不絕口。西涼軍隊的編制為部,比如韓遂部下為八部,一部約五千名戰士,正是和古羅馬軍團的編制相符。以此計算,渭南之戰馬韓聯軍總人數在七、八萬之間,也與歷史比較相符。
那麼,馬超的軍團從哪裡學到的古羅馬軍事思想呢?
談到馬超軍團的古羅馬化,要從斯巴達克斯大起義開始了。這起波瀾壯闊的大起義,以軍事天才斯巴達克斯的戰死失敗而告終。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就是以富有和貪婪而著稱的古羅馬前三雄之一,西西裡總督克拉蘇。
前三雄的時代,安東尼和龐培虎視眈眈,老謀深算的克拉蘇深知漁翁得利的三味,所以沒有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而是率軍出征東方,準備通過征服所謂的蠻族獲得威望,兵源並等待安、龐兩敗俱傷的機會。克拉蘇可算機智,唯一沒有想到的是身經百戰的羅馬軍團卻在和東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大敗虧輸。
和飄忽剽悍的東方騎兵相比,羅馬軍團更要依賴大量的專業的物資實施作戰,例如甲胄、武器、糧草等等,深入中亞草原的羅馬軍團顯得脆弱而遲鈍,自負的克拉蘇認為羅馬軍團堅毅的精神和紀律性必將取勝。這顯然低估了東方遊牧民族視死如歸又熟悉武器的特點(中國對匈奴也是一樣)。結果,在帕提亞(大夏)草原的混戰中,克拉蘇和波斯的名王居魯士一樣慘敗身死。
但是克拉蘇的部下並沒有全軍覆滅,他部下的第二軍,第三軍殘部(羅馬軍制軍團組成軍),敗回羅馬,而第一軍的部隊被割斷,只好向東方前進,它的統帥是克拉蘇的兒子浦克琉。這支沒有祖國的軍隊流浪東方,輾轉之後一度成為匈奴的雇傭軍。在漢征匈奴的戰役中,匈奴軍戰敗,這支善於擺「魚鱗陣」的軍隊也被切斷(也有一說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適合羅馬人的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向漢朝的西域都護請求保護(還是歐洲的習慣)。
當時的東漢政府相當開明,在西域都護班超的要求下,對這支文化迥異的軍隊給予了極為寬大的處理。東漢政府允許該軍自行築城駐紮,並為東漢保衛邊防,相當於西方保護國的地位。羅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軒。這裡,正是後來馬超屬地的中心地帶。
八十年代曾經在犁軒舊城出土了許多與羅馬駐軍有關的文物,包括將軍法場的高大立柱,青銅的短劍等。當時的河西走廊水草豐美,羅馬人能夠很好的生息,這支羅馬軍隊曾經參加過班超征西域的多次戰役,其嚴謹的戰鬥風格和獨特的戰法與散漫的其他半開化民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並且將其軍事風格逐步滲透到了以西域都護府為主的漢軍之中。隨著氣候變遷,民族融合和漢末邊防制度的崩壞,犁軒大約在公元二世紀廢城,其人民星散,正如雕兄所說,可能還有一部分西遷孓遺下來。
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別,在於董卓軍隊實際以涼州東部的東漢正規邊防軍為主,加上少數民族的騎兵,所以受到匈奴等遊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這在當時極為出眾,並且發展成了中原(後來的魏國)軍隊的主要風格。而馬超的軍隊則不然,他依靠的主要是涼州西部的世襲土豪,與西域等靠近西方文化的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馬超軍和羅馬軍面臨的對手也不同,曹魏騎兵和歐洲騎兵最大的不同在哪裡?第一,曹軍紀律性很強,而歐洲的蠻族騎兵,我的理解,大概就和烏丸騎兵差不多,遇到正規的軍就難抵擋。第二,孫恭恂教授認為當時曹軍已經裝備了馬蹬、馬鞍,別小瞧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當時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所以只能打奇襲。中國出土馬蹬最早的是東晉,制式已相當完備。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基本是可以認定的。
再提曹軍一日一夜追擊五百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這些騎兵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打了。馬蹬的使用使騎兵控馬和戰鬥能力大幅提高,古羅馬軍陣中僅僅把騎兵作為步兵的補充,這實際上已經落後。曹軍的武器與歐洲軍隊也不一樣,在對抗西涼軍隊初期失利的情況下,曹軍中的意見是雖然馬超的標槍厲害,但也不難對付,就是採用「強弓硬弩」。
這裡的關鍵是弩。帕提亞大敗克拉蘇也是用弓箭,但他們使用的是有名的斯基泰弓,中國人根本用不了,這種弓尺寸不大,但弓弦崩的極緊,有近距離射穿一頭野牛的記錄,開這樣的硬弓是中原兵士體質所無法承受的。面對馬超,曹軍的應對思想和帕提亞人一樣,就是用遠射程武器對付移動遲緩的對手,但採用的武器主要是弩,這種高超的技術是怕提亞人無法掌握的。
而射擊更準、更遠、更有穿透力。但弩箭比較笨重,所以一般都是依據工事使用。看到曹操為什麼對無法築城那麼焦急了嗎?他的兵扛著弩在野地裡是打不過馬超的。一旦曹操有了冰水築城的絕招,馬超就再也無法趕走他了。西涼軍隊的優點在於依城野戰,攻堅就不在行。古羅馬軍隊攻堅採用的是笨重的月牙形破城椎,即便在羅馬軍中也只有森布裡或日耳曼的大力士才能使用,馬超軍中哪裡去找日耳曼人?而中國的築城技術和防守技巧遠勝歐洲,那時歐洲的城池如加普亞,城牆的厚度比北京大戶人家的院牆好不了多少。
具體到馬超和曹操的對決,曹操採用的是消耗戰術。如雕兄所說,西涼馬氏軍隊和羅馬軍一樣,對後勤依賴很重,比如標槍射出去就不能再用了(槍頭會折斷,以免對手拾起來反擊),步兵也不方便像騎兵那樣到周圍劫掠。另外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退卻中,如果是有秩序的緩緩後退,依靠相互掩護就很難擊破,如果是潰敗,就會一敗不可收拾。馬超軍引以為豪的斯巴達式盾牌,快速撤退的時候無法帶走,只有丟棄。(斯巴達的諺語:帶著我的盾凱旋,或者躺在它上面回來。既表示尚武精神,也極言盾牌之巨大。)沒有了盾牌,機動性又差,只有被包餃子了。這就是馬超一仗大敗後被曹操緊緊追擊,最後只剩幾十騎的原因。有位朋友請我從馬騰講起,實話說我對馬騰的治軍沒有研究過,隻能假定他和馬超在軍事上是繼承的關系。(不過馬騰是混血,我發現中國歷史上的混血兒總是比較容易接受外來事物,比如唐太宗,那麼西涼軍隊的羅馬化是否從馬騰開始的呢?有待商榷。)曹操大概參考了馬騰進擊李郭之戰的經驗,當時李郭的戰術就很對頭,不和你打,反正你攻城能力弱,消耗又大,撤退的時候用騎兵猛攻殲滅你,這都是抓住了馬家軍的弱點。
那麼,曹操聽到馬超增兵,為什麼哈哈大笑呢?這就要涉及馬超軍團的另一個缺點。曹操和馬超作戰,不怕對手人多,你再多還能多過我去?可怕的是馬軍精銳核心部隊的戰鬥力。這種戰鬥力有很大部分來源於它的紀律性和分工明確的職業士兵,這也是羅馬軍團能夠戰勝許多勇敢而又熟悉武器的民族之根本原因。馬超的援軍,基本都是羌胡等與馬超結盟的少數民族武裝,戰法與正規軍南轅北轍。古羅馬對同盟軍有相當謹慎的認識,認為由於語言,戰鬥方法等的差異,對同盟軍的作用不能給以過高估計。為此,古羅馬軍隊專門設有同盟軍營地(營區的東南),供其駐紮,不得與正規部隊混合。而馬超顯然沒有這種經驗,他的同盟軍真正是「親如一家」,而且首先要補充戰鬥中受到損失的軍團。這些豪邁勇敢,但是對戰鬥方法,專業武器都不熟悉又缺乏戰鬥紀律的戰士是無法很快融合進嚴格的軍陣中的,其結果就是軍陣喪失了原有的協調,戰鬥力反而大大下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人多力量大」和斯巴達式的精兵政策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曹操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的笑恐怕不隻是為了省卻長途跋涉吧。對於援軍的態度,也反映了馬超在軍事素養上還是遜曹操一籌。總結一下,馬超的失利原因主要是:攻堅能力弱,後勤壓力大,機動不足,退卻中戰術落後,缺乏遠程武器,戰鬥過程中部隊質量下降,曹軍戰鬥力超出預料,而且曹軍有一個出色的統帥。
入川以後的馬超軍團似乎並不是特別出彩,但是聽孫教授(孫教授是師大歷史系的頭牌,中央電大1987-1996年歷史主講,明清史專家,沒想到他對三國也這樣了解,所謂海水不可鬥量也,致謝)一席談,其實馬超軍團對於蜀漢軍隊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至少這是一種觀點,與諸兄探討。
先說一個題外話,就是馬超是否受蜀漢的信任和重用。事實上馬超在劉備屬下,是比較得到重視的。他的貢獻不在北方,而在西陲,蜀漢立國以來東南北三個方面不斷爆發戰爭,西部卻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圍,這就是馬超和他的軍團的功績。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開化部落,從來不是友善和愛好和平的,而且他們對於富庶的西川壩子,正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
沒有馬超這位「神威天將軍「和他死後軍團的余威,蜀漢在西部安得如此從容?這種局面一直到蜀漢擁有了另外一位在西方富有威望的將領--姜維才得到改變,那時,隨著馬岱的去世,馬家的軍團也已經完成了與蜀漢中央部隊的融合。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傳統,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數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帶和馬超交戰,也毫無取勝的希望。
漢朝的統治方法,所謂王霸間雜,對馬超這樣的封疆大吏,累世公侯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就是「羈羈」,意思是不給您犯罪的機會,我們就能做好君臣。給馬超的責任恰到好處,又對國家沒有威脅。漢的君王之術認為用個人感情決定信任是君王的大忌,忠不忠是在變化的。有人問,為什麼劉備出征東吳不帶上魏延馬超?是不是不信任? |
後方空虛,這二位一個防備西陲,一個拱衛漢中,(諸葛亮和趙雲則是蜀漢的戰略預備隊)誰也動不得,把家都交給你們了,這是最大的信任。劉備和諸葛亮善於用人,連劉巴那樣明說要投曹操的都能容,對馬超的運用自然更是蜀漢的重要棋子。從戰略上說,蜀漢為馬超設計的未來是涼州,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去哭馬孟起並非多事,此時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奪取雍涼,以涼州,益州兩州的實力為後盾來圖謀進取中原(荊州失去後對隆中對的修正),沒有了這位身經百戰又熟悉西部情況的名將,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覺。畢竟,馬超的所謂反復,都是以反曹為基礎的,和呂布的有奶就是娘不是一回事。
言歸正傳,蜀漢後期的軍隊留下了馬超軍團深重的影響,在它的身上甚至還依稀可辨羅馬軍隊的影子。當時,曹魏的軍隊是以騎兵為主的縱橫馳騁之輩,作戰經驗豐富,機動力強。孫吳的軍隊以水軍為核心,依托長江與曹魏抗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蜀漢軍隊呢,則是一支中國歷史上很少見的技術型軍隊。可以說,曹軍和蜀軍的對比,有點象冷戰時蘇軍和美軍的對比。在劉備東征失利之後軍隊精銳盡失,重要將領嚴重缺乏,怎樣重建軍隊是諸葛亮的巨大困難。實際上,諸葛亮的早期生涯主要是從事政治經濟活動,對於軍事並非專長,但是他長於思考,面對蜀漢戰士個人素質與曹魏軍隊的差距,蜀漢唯一幸存下來,而又有和曹軍作戰不錯戰績的馬超軍團就自然成了他參考的對象。古羅馬式的嚴格軍規和獎懲制度,也和諸葛亮的法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蜀漢基本是採用了馬超軍團現成的建軍思想,而針對蜀漢的特色進行了改造。
首先,蜀軍吸收了馬超軍的特長,第一,重視紀律和正規化的軍事規章,包括獎懲,等級等,這較多保留了古羅馬軍團的特色,而中國軍隊在紀律上更多的依靠主帥的督促和威嚴。所以才有諸葛亮出祁山時「戎陣整肅」三郡望風而降的效果。古稱諸葛善於治戎,當是指此。第二,重視技術兵器的使用,而不單獨依賴軍人的勇猛。蜀軍在武器制造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摧山弩,浦元刀,孔明燈,後來到晉朝將領之間還以諸葛時代的鎧甲做為珍貴的禮物,因為它能夠擋住飛箭,其他朝代的軍隊很少有如此重視技術兵器的,大多是謀略型的軍隊。第三,重視步兵和陣戰,這也和蜀漢沒有良好的馬匹有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謂九宮八卦陣,實際上是後人的創造,真正對魏軍構成嚴重威脅的諸葛戰陣,我推測和羅馬軍陣,就是所謂的魚鱗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惜,這是沒有佐証的。但是 允 漢的軍令看,面對魏軍襲擊,第一個動作就是結陣,蜀軍即使被圍,也是結陣而鬥,很難消滅,這讓我想到斯巴達克斯突破克拉蘇的防線時,羅馬軍的反應:「他們立刻結成無數個圓形的,三角形的集陣,竭力抵擋著角鬥士的騎兵的砍殺」。
其次,針對馬超軍團的弱點進行了若干改進。第一是以硬弩代替標槍,對於瘦小的川軍來說,標槍即難以使用又不便攜帶,射程也有限,而弩則兼有標槍和弓箭的優點,因為使用機械力並能夠瞄準,它的殺傷力遠遠大於普通弓箭,當魏軍騎兵撲向蜀軍的時候,迎接他們的總是飛蝗一般的羽箭!著名的魏將張郃就是喪生弩箭之下,他負傷的時候還無法相信有如此兇猛的箭矢。
而魏軍在打敗馬超之後反而不再發展弩箭,大概和沉重的弩箭與騎兵不相容有關吧。第二是以車輛代替斯巴達盾牌,蜀軍遇到襲擊的時候是以車輛結成外圍,所謂西羌的鐵籠車其實正是蜀軍的真實寫照。車,掩護的能力更大,同時功能也更多樣,可以擔負運輸的任務,還加強了機動能力。從史書上看魏軍面對象移動長城一樣的蜀軍,真是一籌莫展。羅馬軍陣在依托陣地進行防御中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蜀軍在攻擊上多是正面推進輔以騎兵襲擊,而退卻中總是從容退去,讓魏軍無機可乘。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要求馬謖要「當道下寨」,因為這樣在寨前擺開類似羅馬軍陣的蜀軍可以說無法擊敗。馬謖只看到雙方軍隊數量相差不大(指張郃的前鋒),但是沒想到他的兵不是訓練來打快速衝擊的,所以即使佔了地利,也打不過魏軍的騎兵。 |
看三國,蜀漢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用計。不但諸葛亮用計,還有張飛,關羽,等等。不過,如果回歸歷史,就會發現,蜀漢前期的計策,比如黃忠定軍山,張飛長板橋都確有其事,後期諸葛亮的計策,則多是為了烘托諸葛的智慧,虛構居多,比如諸葛裝神,空城計。其實,蜀漢前期這些精彩妙計下面掩飾的是軍事方面的軟弱,從徐州時代起,劉備軍在硬碰硬的戰鬥中就很少能夠取勝。但是蜀漢後期經過諸葛重建的軍隊和魏國對陣,的確是經常以四分之一的兵力把魏軍堵在營裡打的不敢出來。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但是,蜀軍也同樣繼承了馬超軍團的缺點,比如攻堅能力不強,這在陳倉之戰中有所表現,後期司馬懿一躲進營寨蜀軍就沒辦法也是例子。再比如對後勤依賴嚴重,這是技術型軍隊的通病,後勤一旦出問題,就無法完成作戰,對比蒙古兵喝馬奶子就能縱橫天下,缺點就太明顯了。
馬超軍團最後的閃光,是馬岱在後退中突襲斬殺陳造的戰鬥,在魚鱗陣交替的掩護下,蜀軍從容後撤,追擊的魏軍精騎在沒有能夠使用他們的馬刀時就被射殺的屍橫遍野,少數衝進蜀軍陣內的魏軍立即被有組織的圍困,絞殺,待魏軍陣容少亂,井然有序的退卻軍中突然殺出一支輕騎,直取對方指揮部,一陣風般斬殺對方主將後一擊即回....一個典型的羅馬式退卻反擊戰例。
關於羅馬殘軍,西方重要依據是羅夫洛爾德的《東方失信》(The lost lettersfrom Far-East),其中隨同商隊返回羅馬的士兵對漢朝政府和西域都護的照顧有較詳細描述,而且還說明了他們依舊沿襲著古羅馬的軍職生活。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北京圖書館查到這本書。現在的疑問,主要是對於犁軒古城的疑問,有人認為該城位於碎葉水上遊(鹹海一帶),這樣它對於中國的影響就極為微弱了,而甘肅的所謂犁軒舊城,有意見認為它只是一個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出土的文物是貨物堆棧。不過我個人不太相信,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影響力似乎還無法到達阿姆河流域,而且您會相信有人扛著羅馬將軍法場的徽標輾轉千裡到中國來做生意嗎?
關於馬超,此人被稱為錦馬超是小說家的發揮,但他的確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為人善戰,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出陣總是「銀鎧高髦「,遠遠看去十分醒目。但也有一種說法,描述馬超「面如活蟹」(元曲),如果是真的,這個形象和日曬大概有關系,想想螃蟹的顏色,馬超迷要很傷心吧。
另外就是看到原來我那篇馬超引起不少爭論,如果把它稱為崇洋媚外的朋友希望能夠再讀一遍。這是一篇關於中西方交流的歷史短文,應該是象談西方人喝咖啡而我們喝茶一樣,沒有褒貶。歐洲當時的文明程度也犯不著去媚它呀。其實在當時中西方交往中,中國對西歐的影響遠勝對方,因此,象馬超軍團的故事才有歷史的巨大吸引力。馬超和曹軍交戰,從戰略戰術上最後都是失敗,其原因有二,第一,這個戰法不適合中國,因為雙方產生的地理條件不同。
如果羅馬人生在中國,他們也不會去研究軍陣。同樣,中國的智謀型軍隊,數量建軍也不適合羅馬,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的人口,雙方的哲學思想也南轅北轍。所以它的影響在中國沒有傳到後世。第二,中國軍隊的建軍思想是智謀型建軍,其精髓就是有一個優秀的統帥,就得到了一半勝利,而曹操又是中國軍事家的翹楚,因此對馬超軍團的弱點洞若觀火。他初期的失利,和拳擊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運動員一樣,屬於措手不及。 |
但是這個影響的消失有一點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的可惜。羅馬和中國一樣,屬於農耕地帶,同樣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軍上有一致的基礎。如果能夠更多吸取其長處,應該有很多好處。比如,中國元朝就開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視發展技術型軍隊,認為這是細枝末節,將帥一心,運籌帷幄才是正理。而且因為身體條件,採用了以數量代替質量的方法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造成軍隊臃腫而效率低下。
馬超軍隊和一般西涼軍隊不同。當時西方軍事對中國的影響一般不大,因為中國自身的強大對邊疆就是一種巨大的內向壓力,中間還隔著一個剽悍善戰的少數遊牧民族地區。中國吸取這個地區的影響更大,比如漢武帝的養馬政策。西方要超越這個地區影響中原幾乎不可能。隻有在東漢末年的特殊環境下,像馬超軍團這樣的特例才會出現。原因是涼州軍隊的東征,西部軍事力量出現真空,當時的少數民族力量不足以深入涼州,才有更西部的力量前來填充。西域的綠洲國家與西方的城邦無論在地理還是政治情況上都有相似,是西方軍事思想的存在空間,否則羅馬軍團到馬超時代,還有百多年歷史,早就會消失殆盡了。不,我以為馬超只是當時中國人眼裡的西化軍團,而從西方看,他還屬於東方。 | |
| |
|
|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