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購物中心四樓的餐廳裏,兩名年輕女子在若無旁人地擁吻。這是一個女同性戀組織同雨(音譯,Tongyu)的週末聚會,女同性戀們公開相聚以社會化,觀看同性戀電影以及討論重要話題,例如是否出櫃(走出衣櫃,指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以及怎樣出櫃。多數臨近的主顧都是小行星聯,但餐廳前的顧客確是異性戀者。店主似乎不關心這種傾向的公開展示,只要這些年輕的女子繼續買飲料就好了。
但那兩名接吻的女子還不會在家裏嘗試這樣做。同雨的創立者、34歲的徐濱(音譯,Xu Bin)表示她們的父母不會贊成。
在中國同性戀非刑事化10年後,在官方把同性戀從精神失常的清單上除去6年後,同性戀們表示他們的最大障礙之一是父母要求他們結婚的壓力。
他們表示,在世界各地,出櫃並不容易,但在一個仍然強調儒家家庭理想的文化中(如孝順父母,生兒育女),順從的壓力是巨大的。而且年輕同性戀者的父母經歷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在那個社會劇變的年代,不順從可能意味著死亡。
1949年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後,同性戀被看成是迫害的理由。如今,中國同性戀的環境寬容得多。像同雨那樣的組織得到接受,同性戀酒吧公開營業,而且為尋求幫助的女同性戀者設立了特別熱線。
然而,儘管有了這些進步,中國同性戀者仍然面臨就業歧視和誣衊,甚至是家人的歧視與誣衊。從線上個人廣告可以一瞥這種恐懼。這些廣告主要是尋求“假結婚”。
獨立學者童格(音譯,Tong Ge)在兩年前調查了400名35歲以上的同性戀男子。他發現85%的受訪者是已婚的。他表示,越來越多較年輕的同性戀男子拒絕結婚,但在他的調查中發現,以下一種回答是典型的:“人們的最大困難不是政策,只要你不違法就可以了。而是你的父母。當我在26歲完成碩士學業,就被敦促結婚。最初,我想逃到國外,但我沒有那麼多錢。我想跟一名女同性戀者結婚,並和一些女同性戀約會。但我們在房子和財政方面談得越多,問題就越複雜。”
37歲的孫是一名軟體工程師,他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自己的秘密生活告知父母。他表示“關鍵問題是他們周圍的人。他們生活在鄉下。如果你長時間獨身,他們會認為你有問題。”
許多思想傳統的父母很在意朋友和鄰居的看法,他們會威脅要自殺。
同樣是同性戀者的馬女士則按計劃完成了所有事情:和一名男同性戀者假結婚,讓父母高興,而自己還保持獨立。現在唯一的小問題就是母親有時會提起她想要一個外孫。(作者 Mauree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