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學院最近完成的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變遷的DNA研究,甘肅永昌縣折蘭寨居民(另稱者來村,為古代驪靬村)確實為羅馬軍團後裔。DNA檢測還發現,中國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種的漢族人,甚至連漢族的概念,在DNA檢測下都已經不復存在。
古驪靬村位於戈壁沙漠邊緣,距離最近的城市三百多公里,今天的折蘭寨部分村民,外觀除有中國人特徵外,還帶有西方人常見的碧眼、高鼻、金髮等特徵。長久以來,他們希望DNA檢驗證明自己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目前當地有明顯外國人特徵的人有六十多人,不明顯特徵的則有二百人。專家說,這些特徵的出現屬於「返祖現象」。
二○○三年,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學院專家採集了當地九十一名村民的血液樣本。日前鑒定結果出爐,證明九十一份全血血樣,全部帶為中亞和西亞血統,也就是今日的阿富汗一帶。全部研究結果將於近期正式發表。
最早發現當地可能存在羅馬軍團後裔的是牛津大學中國歷史教授霍默.達布斯。他於五十年代提出有關論點。一九八九年,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里斯根據《漢書》,在永昌發現當年漢朝安置降俘的地方,陸續揭開二千多年前羅馬第一軍團消失之謎。
西元前七十年,羅馬執政官兼敘利亞行省總督克拉蘇決定組織七萬人部隊,準備進攻安息(今天的中東地區)。出發時所向披靡,但在幼發拉底河一役遭遇挫敗,部隊損失過半,於是徵召現今阿富汗人參戰。
羅馬軍團加入雜牌軍後到了安息,遭遇安息輕騎兵挫敗。戰鬥中,一支一千多人的殘部突破包圍,沿著河西走廊到了中國的甘肅省境內。從此安營紮寨,以傭兵為生,曾為匈奴效命。
據《漢書.陳湯傳》記載,西元前三十六年,漢朝與匈奴爆發郅支城之戰,這支羅馬傭兵部隊到中國後的第一場戰鬥,就和漢軍陳湯的重騎兵部隊交戰。
此役帶有羅馬特色的「夾門魚鱗陣」潰不成軍羅馬的一千多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全部成為漢朝俘虜。漢朝收繳了他們的盾牌、武器後,撥給他們土地(即今日永昌折蘭寨)。當時這些羅馬軍團殘部所住之地稱為「驪」,這是漢朝對羅馬的稱呼。
今天折蘭寨的村口豎立著一個高大的廊柱,希望能吸引遊客的注意,永昌縣城入口也立起一座羅馬軍團士兵雕像。當地官民都希望能藉觀光增加收入。村民蔡軍年(音)說,因為他的紅皮膚和綠眼睛,朋友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蔡羅馬」。
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學院的研究除了揭開永昌羅馬軍團後裔千年之謎外,還發現中國漢族說法有問題。該學院副教授謝小東說,中國不存在純種漢族人與長期的大規模人種遷移有關係,在長久的歷史中,中國周邊少數民族甚至周邊國家都在不斷與漢族融合。
他說,中國歷史上,中原這個範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傳統說法是,只有居住在這裡的人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較純粹的漢族人。
「但這個說法又不對了,在商周時期,建都於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屬於漢族,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同樣誕生於陜西的秦則直接被定義為戎,成了少數民族」。所以中國民族的不斷遷移和融合,根本沒有所謂純種漢人或漢族。
公元前53年,古羅馬執政官「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為了與已形成鼎足之勢的凱撒、龐培爭奪霸權,決定向東擴張勢力,率領7個軍團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東征安息(今伊朗東北)。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6000餘人拼死突圍。33年後,羅馬帝國與安息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終於化干戈為玉帛,簽訂了和約,雙方開始相互遣返戰爭俘虜。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神祕地失蹤了。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
歷史學家研究認為,普布利烏斯率領的古羅馬第一軍團,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于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于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書中記,陳湯在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雇傭軍,是由百餘名步兵組成的「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置「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漢代的「驪靬」縣
史學家認為,這支軍隊當屬卡爾萊戰役中潰退並失蹤17年的羅馬殘軍無疑。《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3年,陳湯收降驪靬人帶回中國,漢元帝下詔「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安置在番和縣南(今永昌縣)的照面山下,四年後,驪靬城堡出現在西漢版圖上。從《漢書》到《隋書》都有準確無誤的記載,「驪靬」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1947年,英國著名的漢學家德效廉撰有《古代中國之驪靬城》一文,明確提出: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靬」,後又改稱 「大秦」,《後漢書‧大秦》即以「大秦國一名黎鞬」起首。
考古發現
那麼,驪靬古城具體坐落在哪裏呢?經過多年考古研究和實地考察,發現西漢所築驪靬古城位於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距縣城10餘公里。70年代時,這裏有一條寬約千米,高近10米的四方城池,後因村民造房取土,多數被毀。當地人在炸墻取土時還曾發現過近一小土車銅錢,可惜被當成廢品賣了。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後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毛髮,呈棕紅色,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骨骼具有歐洲人特征
在驪靬文化産生之初,從驪靬村(原稱“者來寨村”)附近的古墓中挖掘出一些體貌特征與亞洲人有明顯區別的骨骸。
2003年,在永昌縣又爆出了“發現99座具有歐洲人特征的古墓葬”的大新聞。當年7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隊在永昌縣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對該墓葬群進行了三個月的搶救性挖掘和整理,共挖掘出99座古墓 ,出土各種西漢文物302件。
見證了這一情景的蘭州大學專門研究骊靬文化的專家陳正義教授告訴記者,古墓葬群位于永昌縣境內的水泉堡鄉的水泉子村西北方向大約500米的地方,在焉支山東麓山腳下,距古羅馬軍人落腳的骊靬城約30公裏處。
陳教授告訴記者,在墓葬中有100多具屍體,均完好無缺。屍體的骨骼扁圓,體形高大,男性骨骼一般都在180厘米以上,女性多在160厘米左右。
更奇特的是,他們的顱骨明顯有別于漢族人。在包裹透露的殘留織物上,發現有棕紅色或褐色的頭發,頭顱眼窩呈方形,眉骨凸出,下颚骨方,牙齒整齊,頭上均有傷,顯然不是自然死亡。據陳教授講,180厘米長的骨骼,生前身高應該在190厘米。這些人顯然是西方人,至少應該是具有西方人骨骼特征的人。
記者在永昌縣博物館的骊靬文化展廳內見到了一具這樣的骨骼標本。在玻璃展櫃中的標尺上明確顯示,這具骨骼的體長達到180厘米。
撲朔迷離的身世
幾乎就在專家們作出上述猜測的同時,考古人員在者來寨附近發掘出了大量西漢時期的墓葬。但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一發現竟成為後來破解者來寨村民身世之謎的關鍵。
通過對墓葬的研究發現:
──墓葬的主人幾乎都是男性。對此,專家們解釋這很可能和軍隊有關。
──墓葬主人的骨骼長大。中國人平均身長為七個半頭骨的長度比例,而這些墓葬的主人達到了8個, 看上去並不像中國人的骨骼,這與現在者來寨人健壯高大的特徵十分相似。於是專家們推測,他們或許是西方外來人種在中國繁衍生息,最後葬在這裡的。
──所有墓葬全部遵循頭朝西安葬死者的原則, 這與者來寨村民的葬俗習慣完全一致,從而說明者來寨這些長相奇特的村民和這些墓葬的主人應該存有某種聯繫。
……
經過分析專家們認為,現在的者來寨村民很可能是這些墓主的後裔。如果這個推理成立,人們就必須要能解釋清楚這一點:這些墓葬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那麼2000餘年前來此定居的這些者來寨的先民到底是些什麼人呢?他們又為何會不遠千里選擇這裡來定居呢?一些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者來寨位於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因此,者來寨人可能是當時西方商團的後裔。眾所週知,絲綢之路曾是古代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河西走廊出現西方人的後代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另一些學者在仔細研究了西漢曆史和者來寨的地理位置以後發現,即使是在那時,這裡也屬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地帶。就是有人的活動,也大多是出於軍事目的所設要塞的駐軍。商團從事的是經濟貿易活動,這一特點決定它應選擇走人煙稠密、經濟發達的安全路徑,走者來寨是有悖常理的。況且,絲綢之路在西漢時期才初具雛形,那時西方商團還沒有大批進入中國。因此,這部分專家學者認為:者來寨這些奇特村民不可能是西方商團留下的後裔。
在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餘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杆,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當地在開山採礦時發現了漢五銖錢,證實驪靬古城建於漢代無疑。
歐民特徵
在驪靬城周圍的者來寨、杏花村、河灘村、焦家莊等幾個村落,至今還有一二十戶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徵:高鼻樑、深眼窩,藍眼珠,頭髮自然卷曲,鬍鬚、頭髮、汗毛均呈金黃色,身材魁偉粗壯,皮膚白皙。雖講漢語,但語音與當地漢人差異較大,卷舌音多,鼻音重等。這些村民被外人稱為「黃毛」。村民們講,祖先們傳說這裏曾住過「黃毛番子」,羅馬人的後代曾有家譜,可惜在後來破「四舊」時被付之一炬。
羅馬風俗
當地人的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以立牛公為主要特徵。每年立春時節,在牛公廟裏塑「春牛」,立春一到,卻將「春牛」抬到廟外打碎,以祈平安吉祥,糧畜豐產。放牧時,極好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法令其角鬥,比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後發狂突奔吼叫,或拼死抵鬥,俗稱「瘋牛紮杠杠」。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