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盧希鵬】 2010.12.15 03:58 am
在這堂課中,我要跟大家分享我認為台灣服務業國際化的途徑。
施顏祥任經濟部次長時,聘我為經濟部科技化服務業指導委員,每幾個月與經濟部的長官們開會,討論科技化服務業的可能方向。
我喜歡科技化服務業這個議題,台灣產業過去30年的強項在於製造科技產品,如果現在要求台灣產業完全放棄製造,改走服務,無異是叫一位練功30年的武功高手放下兵器,改拿毛筆一樣,台灣企業怎麼會快樂?
當時討論的方向,多半侷限在如何使用科技改善服務流程。但是台灣服務業困境不在服務本身,而在如何打響服務品牌。再好的服務流程與平台,如果沒人使用,還是賺不到錢。
在最近一次與黃重球次長及資策會史欽泰董事長開會時,我突然開竅了,如果發展服務業困境在品牌知名度,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應該要在這裡才會快樂。記得十多年前,訊連科技的Power DVD在台灣市場一籌莫展,當時的總經理張華禎小姐上我主持的電視節目後表示,軟體真的很難賣,在超商賣不到100元,還是無人問津。
但是一年後,訊連竟然成為股王。
原來,當時台灣製造的硬體,在世界市占率動輒超過50%,訊連以低價格賣給硬體廠商搭售,Power DVD很快就成為市占率最高的軟體了。
套用這個模式,台灣許多雲端服務是否就可以賣給全世界?
例如,ASUS小筆電一度賣到全世界,如果華碩也夾帶的雲端服務,豈不也能賣到全球?許多時候,產品販售是一次獲利,而夾帶的雲端服務,卻是長久獲利,華碩失去了這個機會。
蘋果電腦聰明多了,在iPod與iPhone賣到全世界之際,夾帶的iTune與APP Store服務應用,所以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的數位音樂與軟體通路服務商。它們早就知道,賺長久分紅的服務收入,比硬體收入大得多。
這些都是由設備或裝置販售夾帶雲端服務或軟體服務的個案,台灣如果有銷售到全世界的硬體或裝置,是否也是發展台灣雲端服務的機會?
舉例來說,HTC手機在歐洲賣得極好,是否可夾帶雲端服務,如網路相框信箱、叫計程車服務、電子行動商務服務、行動入口等等,台灣如果要發展雲端服務業,這豈不是一項讓全世界知道的捷徑?
台灣的百略公司有過類似想法,但不是很成功。他的數位溫度計與血壓計也賣到全世界,如果這些數位化裝置能夾帶遠距醫療雲端服務豈不很妙?不過服務業與製造業不同,服務業須與相關企業合作,跟當地醫療體系若無雙贏策略,許多服務也難成功。
台灣還有很多賣到全世界的硬體,不管是數位電視、數位家電、數位保全、汽車導航等等,這些硬體都是賣到全世界的木馬,而真正屠城的,卻是常在這些硬體中的雲端服務。
要真正賺錢,還要學會與企業生態合作!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