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0.10.12 04:04 am
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左起皮薩里德斯、摩坦森、戴蒙德。
歐洲圖片新聞社、美聯社、法新社
瑞典皇家學院十一日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兩位美國經濟學家戴蒙德(Peter Diamond)和摩坦森(Dale Mortensen),以及英國籍塞普勒斯裔經濟學家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共同獲得,肯定他們以搜尋摩擦理論(search frictions)分析就業市場的成就。
七十歲的戴蒙德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一九七一年發展出搜尋摩擦理論架構,七十一歲的摩坦森是西北大學教授,六十二歲的皮薩里德斯是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兩人將戴蒙德的理論發揚光大,用於分析就業市場。
瑞典皇家科學院聲明說,根據古典市場理論,買家不需要付出成本就能找到合適的賣家,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買方為了找到好價錢貨比三家,需要花成本,因此買賣雙方在尋找彼此的過程需要花時間和成本,因而產生摩擦。
戴蒙德一九七一年發表重要論文,研究在買方尋找好價錢的同時,賣方也把買方貨比三家的行為考慮進去,決定最適當的價格,建立買家可以找到好價格的搜尋市場理論架構。
摩坦森和皮薩里斯德把戴蒙德的理論用於就業市場,分析勞資雙方無法有效找到彼此的阻礙。
諾貝爾評選委員會指出,他們三人的理論可以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有很多人失業,同時又有很多空缺找不到人?
找工作需要時間和資源,在就業市場產生摩擦,這說明了為何失業和空缺同時存在。
得獎頌詞說:「他們的模型協助我們了解失業、工作機會和薪資如何受到法規和經濟政策影響。」
三位獲獎人對決策者重新思考失業福利及如何協助失業者找工作有重大影響,目前各國政府面臨重新思考失業福利和就業政策的壓力,這也是把諾貝獎頒給三人的最佳時機。
三位得獎人將平分一千萬瑞典克朗(台幣四千六百萬元)獎金,並預定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爾摩接受頒發獎狀和金質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