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搜尋摩擦分析就業 三人獲經濟學獎
 瀏覽2,119|回應4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0.10.12 04:04 am

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左起皮薩里德斯、摩坦森、戴蒙德。
歐洲圖片新聞社、美聯社、法新社

瑞典皇家學院十一日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兩位美國經濟學家戴蒙德(Peter Diamond)和摩坦森(Dale Mortensen),以及英國籍塞普勒斯裔經濟學家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共同獲得,肯定他們以搜尋摩擦理論(search frictions)分析就業市場的成就。

七十歲的戴蒙德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一九七一年發展出搜尋摩擦理論架構,七十一歲的摩坦森是西北大學教授,六十二歲的皮薩里德斯是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兩人將戴蒙德的理論發揚光大,用於分析就業市場。

瑞典皇家科學院聲明說,根據古典市場理論,買家不需要付出成本就能找到合適的賣家,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買方為了找到好價錢貨比三家,需要花成本,因此買賣雙方在尋找彼此的過程需要花時間和成本,因而產生摩擦。

戴蒙德一九七一年發表重要論文,研究在買方尋找好價錢的同時,賣方也把買方貨比三家的行為考慮進去,決定最適當的價格,建立買家可以找到好價格的搜尋市場理論架構。

摩坦森和皮薩里斯德把戴蒙德的理論用於就業市場,分析勞資雙方無法有效找到彼此的阻礙。

諾貝爾評選委員會指出,他們三人的理論可以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有很多人失業,同時又有很多空缺找不到人?

找工作需要時間和資源,在就業市場產生摩擦,這說明了為何失業和空缺同時存在。

得獎頌詞說:「他們的模型協助我們了解失業、工作機會和薪資如何受到法規和經濟政策影響。」

三位獲獎人對決策者重新思考失業福利及如何協助失業者找工作有重大影響,目前各國政府面臨重新思考失業福利和就業政策的壓力,這也是把諾貝獎頒給三人的最佳時機。

三位得獎人將平分一千萬瑞典克朗(台幣四千六百萬元)獎金,並預定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爾摩接受頒發獎狀和金質獎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217293
 回應文章
觀念平台-短期失業問題 必須有效解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15 中國時報 【莊奕琦】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分別頒給了對勞動經濟學中失業研究相當有貢獻的三位學者,美國經濟學家戴蒙(Peter Diamond)和摩特生(Dale Mortensen)及英國經濟學家皮薩雷得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得獎的理由為解釋失業、工作職缺和工資如何受法規和政策影響,並說明高失業和大量工作職缺可相並存現象。

     凱因斯理論強調失業及勞動市場的失衡現象,在供過於求情形(如工資向下僵固性)下出現失業現象,此又稱為非自願性失業。然而新興古典學派在維持古典學派供需均衡市場假設下,但允許存在市場資訊不充分或存在人求事、事求人的搜尋過程,就會產生所謂自願性的均衡失業(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在搜尋理論中,勞動者個人理智衡量搜尋成本和搜尋利得後,選擇決定接受目前提供的工作或繼續再搜尋。因此動態的勞動就業量將受市場供需配對和離職率影響;而失業率則受搜尋流量和搜尋期間所決定,前者視總體經濟景氣變動而定,後者受市場資訊和政府政策所影響。此一理論的貢獻即是將工作創造(job creation)和工作毀滅(job destruction)予以內生化。

     由於工作搜尋乃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因此這種均衡失業並不是一種效率的損失。當然在搜尋期間較長下,高失業率和大量工作職缺仍可並存,即出現所謂的無工作的成長(jobless growth)現象。換言之,經濟已經出現復甦,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政府若想降低失業率,除了刺激經濟成長外,尚可透過政策如改善勞動市場資訊不對稱,輔導轉業和再就業訓練,減少失業救濟金和福利,廢除最低工資等減少資訊成本或增加搜尋成本以減少搜尋期間,從而降低失業率。當然這種均衡失業率究竟能解釋多少現實的失業率,恐怕是一實証問題,更可能因地而異。

     有趣的是,戴蒙教授今夏曾被歐巴馬總統提名為美國聯準會的理事,但卻慘遭參議院否決,這可能和他曾主張失業保險制度有助長期失業率降低有關。戴蒙認為失業保險制度有助於勞動者可專心搜尋找到更適合的工作。皮薩雷德斯則認為英國之能不同於其他歐洲國家的高失業率,主要來自於一九九三年的貨幣政策改革,消除通貨膨脹的預期和工會的式微抑制工資的飆漲所致。他更認為政府應對高失業的年輕族群給予更多工作搜尋幫助,包括職業訓練,因為他們往往也是經濟衰退時的最大受害者。

     總之,搜尋理論的均衡失業模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即是,短期失業若未能有效解決將帶來長期失業。勞動者長期的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會延伸出一序列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為政者自當戒慎之。

     (作者為政治大學經濟系主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222767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啟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10.13 02:45 am 
 
人們常謔稱,10個經濟學家會有11個不同的意見,凸顯出經濟理論的詭譎複雜、眾說紛紜,難以獲致眾皆信服的共識。最明顯例證就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全球經濟深受衝擊,各國政府紛紛祭出凱因斯學派赤字支出政策,大事舉債擴張公共支出;然而凱因斯學派的理論30年來在經濟學界備受質疑,做為推論基礎的凱因斯學派總體模型更是左支右絀,這種全球政府的行動與經濟學界的抨擊大相悖離的情況,恐怕在任何一個學術領域都難得一見。

事實上,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還處在稚嫩的地步,與早已高度發展的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相去不可以道理計。而且,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存在極大的困境。因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以及由而構成的市場與互動關係;與化學、物理等非人乃至非生物的對象不同。偏偏經濟學又強要假借分析非人對象的物理學做為分析工具,而以「科學」自居;將原本做為根基的人性與各如其面的人心極度簡化,推導出許多在無人的環境中方才存在的所謂原理。充其量,這只能說是一個試圖「虛擬實境」的「擬真」人工智慧。

本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經濟學家,正可現身說法。以美國經濟學家戴蒙德為首的獲獎者,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原來現實市場中的資訊是不完整、不應分二,而且要為所需的資訊付出昂貴的成本,經過努力的搜尋,才能藉以買到合意的商品或找到適當的工作;雇主找不到所需的勞工而出現缺工問題,同時勞工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陷入失業困境,原來就是搜尋成本作祟!

如果一個道旁小鬼認真地大聲宣告此一發現,不免招來一陣訕笑!但當經濟學家認真地以一個高度複雜的數學模型推證出此一結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即光榮加身。

難怪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兩年於茲,投下了經濟學家所能開出的最猛烈藥方,迄今仍未見好。就在諾貝爾經濟學獎放榜之前,2007年預告銀行家過度依賴所謂的「風險模型」可能導致意料之外大災難的暢銷書作家泰力布,要向瑞典中央銀行提告索賠;因為1968年創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瑞典央行,曾將諾貝爾桂冠頒給三位以「風險模型」探討投資組合理論的財金學者,使他們的「風險模型」備受銀行家的重視,正是金融海嘯的肇因。

我們還可以加上一筆:金融海嘯因雷曼兄弟倒閉而驟然引爆,固然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極大衝擊,但若非頭頂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的知名專欄作家,不遺餘力地恐嚇世人:全球經濟將陷入百年來最可怕的經濟大蕭條;而且以其如刀之筆,旦旦而伐之,全球各國不可能無一倖免地失去信心,而導致世界經濟體系遍及每個角落同時陷入癱瘓。如果不是摩頂放踵大聲呼籲,各國政府必須拿出最強力、更強力的武器全力對抗,許多政府也不會因為過度舉債而陷入主權債務危機,被迫在經濟陷入困境時,反過來降低預算、增稅以緊縮有效需求。因此,我們大膽做一個假設:如果1968年瑞典央行未曾多事地為一個稚嫩的「擬真科學」設立諾貝爾獎,或許金融海嘯在2008年不致造成,而事發後也不會引發政府種種過當作為,釀成嚴重的後遺症,令經濟遲遲不能回歸正軌。

我們樂見泰力布對瑞典央行的提告可以成案,藉此讓全球各國都檢視經濟學發展至今存在的巨大缺口,與現實世界之間難以彌補的巨大落差,以及解決現實問題上的種種限制。當我們如此冷靜、理性而且真實地看待經濟學,經濟學才真正會是對人類社會的祝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219120
救失業 政府別幫倒忙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10.10.13 02:45 am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英三位學者共同獲得,獲獎原因是他們以搜尋成本分析市場供需的理論,有助於了解為何經濟政策與法令會影響就業率與薪資。在全球陷於「無就業景氣復甦」窘境的此刻,饒富意義。對近年來不斷以公共就業政策,來壓低失業率的台灣,更有寶貴啟示。

三位得獎者的理論重點在於強調,勞動市場的供需雙方無法完美遇合,亦即市場上許多公司有許多空缺職位卻等嘸人,而另一方面卻有不少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原因就在資訊不完整、當事人主觀考量、交通等等成本的存在,於是如何降低雙方的「搜尋成本」就成為關鍵,而市場中無時無刻都有失業存在就是常態,失業率決不可能為零,至少有所謂的「摩擦性失業」。所以問題就在:如何降低搜尋成本?而政府政策究竟會降低失業率或者反會讓失業率居高不下?

耐人尋味的是:以三位得獎者姓氏縮寫而成的「DMP」模式指出,市場買賣雙方資訊並不完整,要組成「天作之合」非常困難。結論是:失業福利較優厚的社會,通常失業率較高,勞動市場供需雙方相互搜尋的時間也比較長。

這樣的結果我們可用另一位經濟名家、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也曾是雷根總統首席經濟顧問費茲坦教授,在一九七八年提出的一篇討論「失業成本」觀念的短文來說明。他將失業成本分為「私人」和「社會」兩種,認為失業的私人成本如果低,將會導致高失業率;而此成本會低,乃因薪資所得稅高且失業津貼免稅,致私人較願享受閒暇或從事非市場工作行為,這也是美國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的主因,而且使原本只是短期失去工作者,也寧願賦閒在家領救濟金,而不願賺取差額不大的工資。

至於失業的淨社會成本,係指設法將失業者送回工作崗位去的潛在利益,以及政策所耗成本之間的差額。不幸的是,降低失業的政策會引發通貨膨脹,以政策來減低暫時性的失業是得不償失的。不過,如果是結構性的高失業,不有效解決,就可能演變成歐洲國家的「壓低失業」模式,即不經政府允許,廠商無權解雇工人,而失去工作的工人,也無權決定何時返回及回到那個工作崗位。更糟的是,長期高失業率更會迫使採用引發加速通膨的擴張性總體政策。如此,在勞動市場失去自由和加速通膨雙重壓力下,將使整個經濟蒙受重大損失,而結構性高失業最好是以稅收方法來解決。所以,費茲坦教授對失業保險或津貼,採取保留態度。這似乎也是前述DMP模式之結論。

如何縮短失業期間、如何降低搜尋成本,讓勞動市場更自由、競爭程度更大是較有效方法,政府救失業的政策則往往幫倒忙,甚至於培養一些懶人。本屆諾貝爾獎委員會遴選的三位經濟學獎得主,捎來的訊息,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219047
經濟學獎揭曉/提醒世人 注意勞動市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葉小慧/台北報導】 2010.10.12 04:04 am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與中央研究院士胡勝正都認為,現今世界各國都面臨到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所以才由勞動經濟學者榮獲今年桂冠。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三人,分別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戴蒙德(Peter A Diamond)、西北大學的摩坦森(Dalwe T Mortensen) ,以及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皮薩里德斯 (Christopher Pissarides)。

劉憶如說,三人中以戴蒙德的知名度最高、成名也最早,主要成名理論是「跨代經濟成長模型」,他是「行為經濟學」的祖師爺,用以分析個人行為如何影響總體經濟指標。

她表示,戴蒙德的理論應用範圍極廣,從貨幣、公共財政、政府債務、老人年金,到勞動市場都可以應用。

劉憶如說,她媽媽 (郭婉容)當年在麻省理工攻讀碩士時,曾經修過戴蒙德的財政學,甚至還記得他的考試題目,當時戴蒙德就已經是世界聞名的經濟學家。

胡勝正也表示,戴蒙德得獎可說是實至名歸。除了「跨代經濟成長模型」外,他也涉入搜尋成本 (search cost)領域研究,其他兩位得主就是援引他的研究成果,進而發展出剖析勞動市場現象的配對理論(match theory),強調失業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教授林建甫表示,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這三位學者,正是在提醒世人注意勞動市場,包括工作創造和工作消失,到國家如何成長,都是連動的大問題。而這幾年來諾貝爾得主的研究,感覺都比較注重政策,顯示經濟政策要多研究,反映出對資本主義的反省氣氛。

行政院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則指出,目前台灣勞動市場缺工,其中一部分就來自於勞動條件,例如個別企業中勞動者歸屬感不足,而近期媒體報導諸多台灣職場問題,乃至對外勞的態度等,都反映出勞動條件上的許多問題。

「台灣現在很多勞工不喜歡當勞工,喜歡當老闆。」潘世偉提醒企業,政府規範只是基本標準,如果需求更好的員工,好因應變動快速的市場競爭,就要注意到,現在很多人投入職場工作,想的不光是錢的問題,而是整體考量之後,到底划不划得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21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