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楊毅、謝佳雯/台北報導】 2010.08.20 06:14 am
挑戰2020年,經濟部產業政策祭出三大指標,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朝微笑曲線兩端移動;創造品牌、人力等無形資產價值;以及拚綠能等新興產業。三大指標將是台灣進入黃金十年的關鍵。
經濟部昨(19)日召開「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該會議擁有25年歷史,民國90年後每三年召開一次,是政府型塑產業政策的重要產官學平台。上次召開是2008年,當時敲定政府在2015年時要力推六大新興產業及通過產創條例等。
今年召開時間,剛好在兩岸洽簽經濟協議(ECFA)後,後ECFA產業發展,備受各界關切。
這次會議召開前的預備會議中,經濟部與全台179位產、官、學、研菁英與談,敲定未來十年台灣產業政策發展的三大目標,今天第二天會議,來自各界菁英還將持續為三大目標把脈,找尋可落實途徑。
這三大目標是以2008年為基準,「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1%提升28%、「整體產業無形資產占固定資本形成比重」由7%提升到15%,「綠能等新興產業占整體製造業實質產值」,由4%提升到30%。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過去台灣製造業發展以量取勝,未來要以質取勝,所以要提升附加價值率;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商標、智產權和人力資源等,最能表現軟實力;提升綠能等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包含觀光等服務業,作到服務業國際化與科技化。
與會的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東亞區域整合逐漸成形,台灣的產業國際競爭條件面臨瓶頸,加上過去製造業偏重在製程、效率提升,目前很多關鍵產品與技術都要仰賴進口,缺乏品牌與通路,金融海嘯後,也導致產業人力失衡。
他建議,政府政策應朝向開拓亞洲新興市場商機,尋找新興產業利基,此外,應發展可創造就業機會的產業,並配合國際綠色潮流,在產業發展時推動溫室氣體減量。
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杜紫宸認為,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率,政府應朝向「系統化」或「關鍵零組件化」方向努力。
提升無形資產方面,他說,「人才」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企業留住國內人才,引進其他國家人才,對於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才會有實質幫助。
--------------------------------------------------------------------------------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致詞時提出厚植產業軟實力的發展方向。
記者林俊良/攝影
會議成員沒穿西裝 像新生訓練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他見到台下百餘位官員與業界代表都沒有穿西裝來開會,忍不住形容,「好像大學新鮮人參加新生訓練」。話鋒一轉,他也「報告」總統府這兩年來節能有成,省水、省電跟省紙,一共省了1,500萬元。
今年正逢節能減碳年,在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上,不僅與會官員與業界代表都穿上白襯衫,就連會場空調也上調到26度,讓前來致詞的馬總統盛讚,相當節能減碳。
馬總統打趣說,會場相當環保,不過,裁縫師不用擔心大家不穿西裝會影響產業,「夏天不用天天穿,但冬天還是要穿西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