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商機快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未來十年 經部打造24項核心產業
 瀏覽951|回應2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10.08.20 03:34 am

經濟部昨天召開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並委託六大智庫提出未來十年(2020年)台灣的24項核心產業,除了新興產業如綠能、生物科技、電動車、4G等,還包括軟實力產業,如文創設計、食品等。

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還達成六大共識,重要者包括:政府應針對高耗能或碳排放效率低的企業,停止受理新設工廠或工廠擴充;對能源生產使用效率低的工廠,政府必須輔導轉型,必要時強制工廠減量、停產。

這些共識如果在今天成為會議總結論,等於宣示政府將逐步淘汰高耗能企業。

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三年舉行一次,由經濟部主辦,邀產、官、學代表為全國工業政策把脈,並擘畫未來政策方向,今年參加人數達近800人,昨天為會議第一天,共同討論議題為「2020年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與策略」。

經濟部委託台經院、中經院、工研院IEK、資策會MIC、拓樸產業研究所、中央大學財經中心等六大智庫研究未來產業方向,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公布研究結果。

提出2020年建議的24項核心產業,包括:基本金屬、機器設備、石化、半導體、平面顯示、流通服務、綠色能源、醫療照護、智慧生活、數位內容、食品、先進電子材料、紡織、通訊、資訊服務、生物科技、智慧型機器人、4G、先進醫療器材、軟性顯示、電動車輛、汽車電子、文創/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一直勉力推動的WIMAX,並不在建議的項目中,反而被性質類似的4G取代。

六大智庫研究認為,若能結合我國原本優勢發展上述核心產業,至少可以將製造業附加價值從21%提升至28%,讓綠能等新興產業占製造業產值整體比重,從現在的4%提升至30%。

六大服務業相關出口值,可從現在每年74.16億美元,倍增至148億美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127307
 回應文章
工業不再只是工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8.21 02:33 am 
 
每三年召開一次的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這兩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今年大會主題是「厚植產業軟實力,優化結構創新機」,並以四項分組議題,引領共同議題「2020年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與策略」的方向。這次工業會議的特色之一是分組討論打破了產業分業的界線,企圖心及方向性頗有可觀,而需要更大的決心與行動予以實踐。

今年分組議題有四,主要是從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因應節能減碳、改變及強化產業競爭要素、調整人力結構等四大面向,研擬提升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優勢。這樣的分項討論有其意義,因過去的分組議題均以產業項目做區隔,結果每個產業都會訂一積極擴張的目標,但國家資源畢竟有限,尤其是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下,不可能滿足所有產業的積極擴張。因此,以重要議題為主軸,打破產業分界的討論題綱,便成這次大會特色;也唯有這樣的設計,才能探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要談產業結構優化,應先檢視目前產業結構的問題。從產出面看,台灣產業成長動能過度依賴中間原物料及零組件的量產及出口,這樣的發展模式雖可使台灣產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下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因為如此,使台灣產業的發展相對較不重視產業下游終端產品的系統整合與應用,甚至品牌與行銷。這種無頭也無尾的產業結構,不僅使國家經濟承受了高風險,也是國家的生產總額(GDP)持續成長,但其成果無法擴及更多人的重要原因。

因此,優化產業結構,便不能單由工業技術及生產層面來看,而需擴及智財產業化、設計、品牌、行銷,甚至與服務業整合等議題,這也是今年工業會議把厚植產業軟實力列為政策主軸的主因。準此,可以把未來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歸類為三個層次;首先在產業成長模式的轉變上,應從過去產量的快速成長,轉為量穩質(值)增的模式;在產業鏈的角色上,應從過去價值鏈零件的供應者,擴及成為系統與應用的服務者;在企業的業務布局上,應從過去透過投資擴大產值模式,轉為強化創新及提升附加價值。

透過這樣的思維改變,才可能同時滿足這次大會所列的2020年產業發展願景,包括經濟永續發展,鞏固台灣經貿地位、順應綠色成長模式,善盡國際責任、調整產業與人力結構以創造就業機會,以及追求產業發展對國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才可能讓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從2008年的21%提升至2020年28%。再以所謂傳統產業全面升級發展方向的意涵,則應是在不再大量耗用資源的條件下,運用科技、設計、系統整合,甚至品牌與行銷,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新興產業的加速推動,也應是軟、硬實力同時兼顧,亦即一開始推動,就要想到應用及需求。

簡言之,當產業能力從代工跨越系統、應用與品牌後,當台灣不再只是生產基地、而是新興需求的試驗基地時,產業活動的核心角色,將從企業擴及需求端的在地居民、學校、研發單位,甚至是政府,都能成為產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工業將不再只是工業,價值的產生也不再只是依賴耗用大量資源,所創造的價值亦非只是所得的增加,而將更能滿足人民的需求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如此,則產業發展的價值與果實不再只集中於企業家,而能延伸至所有參與者。

全國工業會議落幕了,接下來就如這次大會專題演講人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引用芬蘭科學院院長Rainco Vayrynen的話:「未來不是由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質的行動」;願景、方向既定,開始行動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128617
三大產業方向 拚黃金十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楊毅、謝佳雯/台北報導】 2010.08.20 06:14 am
  
挑戰2020年,經濟部產業政策祭出三大指標,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朝微笑曲線兩端移動;創造品牌、人力等無形資產價值;以及拚綠能等新興產業。三大指標將是台灣進入黃金十年的關鍵。

經濟部昨(19)日召開「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該會議擁有25年歷史,民國90年後每三年召開一次,是政府型塑產業政策的重要產官學平台。上次召開是2008年,當時敲定政府在2015年時要力推六大新興產業及通過產創條例等。

今年召開時間,剛好在兩岸洽簽經濟協議(ECFA)後,後ECFA產業發展,備受各界關切。

這次會議召開前的預備會議中,經濟部與全台179位產、官、學、研菁英與談,敲定未來十年台灣產業政策發展的三大目標,今天第二天會議,來自各界菁英還將持續為三大目標把脈,找尋可落實途徑。

這三大目標是以2008年為基準,「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1%提升28%、「整體產業無形資產占固定資本形成比重」由7%提升到15%,「綠能等新興產業占整體製造業實質產值」,由4%提升到30%。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過去台灣製造業發展以量取勝,未來要以質取勝,所以要提升附加價值率;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商標、智產權和人力資源等,最能表現軟實力;提升綠能等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包含觀光等服務業,作到服務業國際化與科技化。

與會的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東亞區域整合逐漸成形,台灣的產業國際競爭條件面臨瓶頸,加上過去製造業偏重在製程、效率提升,目前很多關鍵產品與技術都要仰賴進口,缺乏品牌與通路,金融海嘯後,也導致產業人力失衡。

他建議,政府政策應朝向開拓亞洲新興市場商機,尋找新興產業利基,此外,應發展可創造就業機會的產業,並配合國際綠色潮流,在產業發展時推動溫室氣體減量。

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杜紫宸認為,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率,政府應朝向「系統化」或「關鍵零組件化」方向努力。

提升無形資產方面,他說,「人才」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企業留住國內人才,引進其他國家人才,對於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才會有實質幫助。

--------------------------------------------------------------------------------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致詞時提出厚植產業軟實力的發展方向。
記者林俊良/攝影

會議成員沒穿西裝 像新生訓練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他見到台下百餘位官員與業界代表都沒有穿西裝來開會,忍不住形容,「好像大學新鮮人參加新生訓練」。話鋒一轉,他也「報告」總統府這兩年來節能有成,省水、省電跟省紙,一共省了1,500萬元。

今年正逢節能減碳年,在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上,不僅與會官員與業界代表都穿上白襯衫,就連會場空調也上調到26度,讓前來致詞的馬總統盛讚,相當節能減碳。

馬總統打趣說,會場相當環保,不過,裁縫師不用擔心大家不穿西裝會影響產業,「夏天不用天天穿,但冬天還是要穿西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12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