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新聞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勞工真命苦生產力不差薪資零成長
 瀏覽2,489|回應4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iungchu

工商時報2007.09.04【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周一發佈年度報告指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香港、南韓和台灣等四個東亞國家之中,台灣勞工的生產力排名第三,四.一%的年均成長率雖然不如中國的五.七%,但在全球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已是相當高的水準。然而,這種高生產力卻換不到實質的報酬,根據調查,台灣近年來的勞工時薪增加甚至接近零成長。工時長,薪水低,台灣勞工怎麼不怨嘆!

生產力成長率四.一%不差

根據這份題為「勞力市場關鍵指標」的年度報告,在一九八○-二○○五年的期間,四個東亞國家之中,勞工生產力年均成長率最高的是中國的五.七%,南韓居次為四.七%,接下來是台灣的四.一%,香港則為三.五%。

在生產力成長率方面,新興國家向來領先工業國家,但即便在新興國家裏頭,台灣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塔吉克和摩達維爾等獨立國協國家以及菲律賓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這段期間內的生產力甚至出現負成長。

平均每周工時43小時太多

除了生產力不弱,台灣的勞工也是以工時長而聞名。在國際勞工組織此次的評比,僅列出韓國、孟加拉、斯里蘭卡、香港、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六個亞洲國家(按照工時長短),每年每人的平均工時超過二千二百小時。然而據勞委會統計,台灣勞工工時每週平均為四三小時,僅次於香港和印度,世界排名第三。

最近洛桑管理學院亦公布全球競爭力的報告,台灣勞動力人口每年工作時數達二二八二小時,是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

然而,台灣勞工的「薪情」很差,該報告統計二○○○至二○○五年的每小時薪酬成本,台灣增加的幅度不及一%,只比日本勞工的薪酬負成長好一些。香港、新加坡和以色列的同期薪酬成本成長雖然也屬低水平,但至少好過台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2394864
 回應文章
勞工苦 只因企業無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戎撫天/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2007.09.11 03:34 am 
 
聯合報十日報導,台灣勞工可能是全球最辛苦的一群。過去二十五年台灣勞工生產力,高居全球第五。台灣工時是全球第一。但勞工薪資成長率偏低,南韓、新加坡與香港都超過台灣。而且過去十年,台灣勞工起薪,除高中職畢業生略有微幅成長(多四九○元)外,專科、大學都比十年前降低。

台灣勞工素質高,但薪資差、工時長,是否表示雇工剝削勞工呢?

答案是否定的。

勞動報酬的決定因素,除勞動力素質外,產業全球競爭力可能更重要。依據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資料,台灣主力ICT(資訊電信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率,一九九九年為百分之三十二,二○○

五年降低到百分之十七點一,紡織、電子零組件等標準產業均同步走低。台灣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則由一九九九年的百分之廿七,降到二○○五年的百分之廿,不僅始終比美國低約百分之七,自二○○四年開始,南韓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超越台灣。台灣的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扣除公務員薪資因素,比製造業更低。

天下雜誌每年調查台灣一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一百大金融業的營收及獲利情形,最近十年總營收成長率每年接近十個百分點,獲利率卻一路下滑。這個趨勢反映了台灣企業拚死拚活擴充規模卻越賺越少。事實上,台灣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下降,與製造業毛利率降低關係最大。企業賺不到錢,勞工當然就辛苦了。

最近十年是球經濟狂飆的十年,金磚四國快速崛起,美國在雙赤字威脅下仍然維持了十年榮景,台灣的企業及勞工卻都度過了辛苦的十年,我們不能斷言與政黨輪替有關,但一定與政治及企業因應全球經濟劇變無方有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2405493
誰讓薪資不動如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7.09.11 03:34 am 
 
最近許多重要媒體都以巨大的標題寫著令人震撼的字句:「台灣勞工真命苦,生產力不差,薪資零成長!」或是「產出年年成長,薪水不動如山!」以及「什麼都漲,就是薪資不漲!」的確,這正是台灣大多數薪資所得者共同的感受。

隨著國際油價狂飆,糧食價格快速上揚,每一個小市民都發現,不管主計處的物價統計告訴我們物價水準如何穩定,甚至某些月份還往下跌,但生活中許多不可或缺的用品如汽油、瓦斯、麵包乃至陽春麵,價格都大幅向上調。唯獨絕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仰以為生的薪資可是不動如山。本來大家都認為,這是台灣經濟成長停滯、生產力低落的必然後果。但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125個國家的薪資與生產力的變化,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過去五年裡,台灣的平均時薪提高了不到1%,確實幾近零成長,但在過去25年之間,台灣勞工生產力的成長可是排名全球第五,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同時,台灣勞工的工作時間之長,也名列前茅,僅次於香港與印度,全球第三高。

這個統計證明了台灣勞工極其勤奮,生產力也快速成長,勝過幾乎所有的國家;是誰剝奪了他們辛苦賺得的成果,令薪資原地踏步?我們來抽絲剝繭,將嫌疑犯一個個揪出來。

勞工生產力本來是個十分粗糙的統計數字,只是將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除以就業人口數而得。因此,如果分子大幅增加,或分母部分成長較緩乃至減少,就會令相除所得的勞工生產力快速增長。明乎此,我們立刻會想到,近年來台灣勞工生產力升高的可能原因,就是就業人數的成長不及GDP的成長速度。果然,從2000年到2003年,台灣的就業人數幾乎未增加,中間那兩年還比2000年降低。若生產力真是靠此而大增,那不但不足以自傲,還該引以為恥。

不過,在政權輪替之前,就業人數卻是明顯增加的;在2000年之前的五年,即增加5%上下;則GDP必須增長更快,勞工生產力方有可能大幅上升。通常在一定的就業人數之下,有兩個因素能令經濟快速成長;其一是資本快速增加,也就是投資成長快,讓每一個勞動力可以配合更多、更有效率的生產工具從事生產,自能令生產力提高。但更要緊的,則是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方法的改善;這兩者或與資本之增加結合,或者單獨透過人力投資、觀念改變、制度調整達成,能產生更神奇的效果。

近20年來,中國大陸經濟飛躍成長,其勞工生產力之成長率也迥出群倫,最大的關鍵,莫過於棄共產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將勞工的生產效率奇蹟式地提高。台灣在過去數十年,經濟制度愈臻合理,管制干預不斷減少,自由開放程度迭迭升高,再加上我們積極接納外來投資,國內廠商又踴躍投入全球市場接受競爭的洗禮,也是我們的生產力增長領先同儕的重要原因。

然而從李前總統執政後期一至於其承繼者陳總統,意識形態治國愈來愈肆無忌憚,以戒急用忍、積極管理等鎖國的手段也愈來愈囂張;在全球正以愈來愈快的速度、愈來愈大的尺度積極整合的形勢下,我們卻選擇反其道而行,千方百計要切斷與全球最大動力來源的連繫,極力營造出投資者與經營者含淚而去的環境。這樣的做為其後果正愈來愈清楚地顯現:國內投資停滯;外人投資卻步;資本形成遠比不上國民儲蓄,而造成愈來愈龐大的超額儲蓄;大量資金、經營者、專業人才流失,而使勞工所須配合的資本、技術、創新不復蓬勃成長。因此,即使靠就業人數的成長緩慢來抑低分母數字,要期求勞工生產力再大幅上揚,恐怕也愈來愈不可得了。

這就解答了五年來薪資原地踏步的部分原因:隨著企業外移、投資停滯,不僅足以創造更高生產力的條件消失,工作機會難也快速流失,就業者無法面對強勁的需求,則勉強謀一個餬口的工作已屬萬幸,又豈能奢求年年大幅調薪?

不過這只解答了一半。大批廉價勞動隨著共產集團瓦解而突然獲得解放,以最積極狂熱的態度擁入全球市場搶奪工作機會,才是讓台灣勞工薪資難升甚至反而下降的關鍵。台灣因距離最近、文化語言最無隔閡,自然首當其衝;但政府消極、鎖國的政策,只迫使企業、資金流出,卻不容許國人有效利用中國大陸的強勁成長動力為台灣勞工創造大量工作機會,這才是罪魁禍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2405487
產出年年成長 薪水不動如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7.09.10 04:19 am 
 
台灣勞工真命苦!產出高、工時長、薪水低。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年度報告指出,台灣勞工在過去二十五年間,平均每年生產力約有百分之四點一的成長,高居世界第五,但台灣勞工在近五年內的平均時薪卻近乎零成長。

洛桑管理學院日前(IMD)也公布去年的調查數據,台灣是世界工時最長的國家。

ILO每年都會發布年度報告,檢視各國勞工的工作情況、待遇、環境、條件等項目,評鑑全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涵括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六的人口,與百分之九十九的經濟產值。在台灣部分,報告指出,在一九八○到二○○五年期間,台灣勞工的平均生產力年增率高達百分之四點一,全球排名第五,僅次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中國大陸、南韓及阿爾巴尼亞。

而一樣身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與香港,同期間的勞工平均生產力同為百分之三點五,同列全球第十二名。

所謂一國的勞工生產力,是以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除以其就業人口數而得出,代表該國勞工在該年度所生產的經濟總產值。

報告中提到,在過去十年間,亞洲各地區的勞工生產力差異甚大,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生產力成長遲滯,平均每年僅成長百分之一點六,但同期間,中國大陸、香港、南韓與台灣四國勞工的生產力,卻有平均近一倍的成長,從一九九六年的六千三百四十七美元,增加到去年的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一美元,攀升速度高居全球國家之冠。

同時,根據洛桑管理學院(IMD)今年度的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台灣勞動力人口每年工作時數達二千二百八十二小時,是全球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勞工在二○○○到二○○五年間的平均時薪,成長率不到百分之一,相較於與我國勞工生產力相近的南韓勞工,同期間的平均時薪成長率超過百分之十,兩者有如天壤之別。

就連平均生產力不如台灣的新加坡與香港勞工,其過去五年的平均時薪成長率,雖然都不到百分之二,但至少都高於台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2404005
誰拿了超額利潤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工商時報2007.09.06【工商小社論】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年度報告,台灣在近二十五年的年平均勞工生產力為四.一%,在東亞國家中,僅次於中國和南韓,分別為五.七%和四.七%。然而近五年的台灣勞工薪資增長率卻接近零,南韓則超過一○%。這個事實除了反映台灣勞工真苦命外,更值得探討的是,到底誰攫取了超額利潤?

依據經濟學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一國的勞工生產力高,而薪資成本偏低,必然會吸引本國或跨國企業的投資,因此勞工需求增加,薪資將上揚,而逐漸達到均衡狀態。過去數年的中國和越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勞工生產力和勞工薪資成本不可能長期維持差距。但台灣勞工何以遭遇如此不公平對待呢?也許以下幾個原因可以說明。

其一,雖然台灣勞工生產力高,但因兩岸未三通,人員和貨物的移動成本高,以致國內外企業都無意於台灣投資,願意投資的企業,也是因為生產力高,足以彌補其他成本。

其二,過去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仰賴以股票股利來留住員工,勞工這部分的利得不會計算在薪資成本內,因此無法反映勞工薪資的提高,不過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後,應能呈現國內勞工的真正成本。

其三,這幾年台灣勞工的發展機會減少,為了免於失業,只好忍受較低的薪資,雇主也因此仍留在台灣生產。

以上無論是什麼原因,或者兼而有之,都不利於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不可等閒視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23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