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姍/台北報導
上班族薪水不漲苦,小老闆賺錢減少更苦。主計處上周公布最新家戶收支調查,出人意料,去年失業率降破四%,但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卻只成長○.三七%。仔細分析成因,開雜貨店、計程車司機、甚至醫師等產業主所得下降,是導致六成家戶基本所得不增的主因。
根據主計處定義,家戶基本所得,包涵受雇薪資所得與產業主所得兩種,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產業主所得是指,戶內成員經營「非」公司企業的獲利,通常是指一些獨資、合夥的小店鋪,也包含自行執業的計程車司機、甚至律師、建築師、醫生等專業人士在內。
內需不振,市場結構改變,使得小老闆成了利潤被擠壓最嚴重的一群人。「油價一直漲,計程車已經七年沒漲,現在只能苦自己。」一位台灣大車隊的司機對在信用卡公司工作的客人抱怨。
司機說,車隊總公司每次與信用卡公司談的打折優惠,成本全是計程車司機在吸收。譬如:講好打九折,少一成收入,總公司不會補給你,連跟車行拿空白收據一本都要二十五元,自己吸收。
另一家婦協車隊,去年原本一度醞釀夜間不再打折,後來因為競爭對手要打折,討論到最後還是決定維持折扣價。
一家被家樂福量販店、燦坤夾殺的家電行老闆說,量販店銷售貨品牌子比自己齊全,加上採購量大,還可以要求廠商做折扣促銷,逼得小零售商除了主打維修、服務,還是得多少降價一點,利潤薄一點,才能跟量販店競爭,價錢根本漲不動。
「中間商利潤被壓縮的情況已經兩、三年了。」主計處官員說。從躉售物價來看,自民國九十二年起,原材料物價年增率都是二位數,但到了最終產品售價卻只剩下○點幾的上漲率,廠商能做的就是壓縮自己的利潤。
行政院高層官員說,在行政院決定油價、水電價調漲時,中間商、零售商利潤可能被擠壓,是政府最擔心的問題。
從數字看,去年依可支配所得五等分台灣的家庭,所得最低、次低與第三低的六成家戶,產業主所得都減少。因為這個原因,去年比較,台灣所得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基本所得只有一三.六萬,比前年少了約六千元;次低家庭基本所得四三.七五萬,比前年少了六千;第三低的家庭基本所得六八.五萬,比前年少了一萬二千元最多。
依戶長職業別分類,包括戶長是專業人事、民意代表、企業主管與經理人的家庭,產業主所得也下降了。
「有些醫生已經在吃憂鬱症的藥了。」一位桃園新開診所的醫生娘說。在健保改為總額給付制之後,昔日高高在上的醫師,也成了每天為填表單、計算病人人頭,成為庸庸碌碌的一群人。
為控制醫療成本,小診所實際收入減少。這位醫師娘說,據她所知,不少醫生因為壓力太大,都在吃抗憂鬱的藥物。
在大型企業、內需不振的擠壓下,小老闆的日子,過得真不比上班族輕鬆。
2006.08.20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