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阿羅漢』之涵義為何
眾所周知:聲聞乘聖果之差別,舊譯家以梵名,謂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新譯家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至於『阿羅漢』之涵義為何?依《阿彌陀經疏》開示:阿羅漢者,《善見律》云,阿羅之名義舍五種;真諦大師云,其名有六。茲分述其涵義如下: (一) 名殺賊,即『阿羅』名殺賊,『漢』名為能,謂三界見修煩惱侵善法財,喻之如賊;又六塵如賊,是人能以智慧力斷之令盡,證六塵空,況之如殺,真諦稱殺怨,即《涅槃經》云:「一切煩惱是菩薩怨,佛應害之,故言殺賊,三果雖斷未能全盡,不與此名。」 (二) 『阿羅』名一切惡業,『漢』名遠住,是人遠離一切惡業,住無漏善功德中,名阿羅漢。真諦稱不生,謂是人雖有故業,無煩惱緣潤故,彼舊業如六年陳種,無力能生,故阿羅漢言我生已盡,故名不生。不生何處?謂不於三界煩惱之中,更受生死之報。 (三) 『阿』之言無,『羅漢』名覆藏,世人作惡即自覆藏,彼不作惡亦無覆藏,是故羅漢自稱梵行已立。 (四) 『阿羅』謂三界車輪,『漢』稱打破人,能打三界十二因緣輪,轉車輪,故名阿羅漢,即真諦稱為破輪,謂破十二因緣輪,即以無明、愛、取為輞,謂煩惱貫穿三故,即以行、有為轂,由業能生種種報故,即以現在五果識等,未來二果謂生、老死,總七果為輻。 (五) 名應供,是智斷具足勝福田,堪消物養,能生大利,故名應供,若真諦大師云:「示不償,謂不償生死債故,是人由三學(戒、定、慧)圓滿,四流(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永絕,一向(全也、專也、偏也)涅槃,不入生死,故名不償。」 (六) 名應教,謂自覺已滿,將己所證堪應教人,故名應教,若《大品經》云:「是人斷五上分結盡,名阿羅漢。」五上分者(1)色愛;(2)無色愛;(3)禪;(4)慢;(5)無明。此五是上二界結性,謂將至上分,故隨生上界,生上界縛,故說上分結也。此五一向思惟所斷,是人由斷盡,故名阿羅漢。 由此觀之,如是『六義』具足,名『阿羅漢』,為聲聞乘(又名『小乘』)修『四諦法』而得最高之果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何以故?蓋聲聞乘(又名『小乘』)修『四諦法』,所證果位有四,即(1)須陀洹果,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2)斯陀含果,譯云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者也,為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3)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云不還,斷盡欲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後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4)阿羅漢果,譯作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之供養,故曰應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即『了脫生死,超出三界』),故謂之不生。 總而言之,從凡夫聞佛說『四諦法』起修,快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中又有『隔陰之迷』,進進退退,故有(1)決定聲聞(只求自利,超出三界火宅);(2)退菩提心聲聞(原本發自利化他菩提心者,因心不堪忍,心不調柔,自輕己身等故而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尊者之前世);(3)應化聲聞(諸佛菩薩示現,以助佛弘法,如須菩提尊者);(4)增上慢聲聞(自認已證無學之阿羅漢果位,沒有更究竟者,如佛說法華經之前而退席者)之別。是故,欲此生證『阿羅漢果』者,誠非易事,何況欲此生『明心見性』,甚或『即身成佛』,更是癡人說夢(除非佛菩薩示現)。難怪歷代高僧大德,都鼓勵吾人修行三根普被之『淨宗念佛法門』,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俟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八地菩薩』,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渡眾生,滿菩提願,是有其道理的。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sclfam.groups.com.tw/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blog.sina.com.tw/weblog.php?blog_id=986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妙音書院 林水鎮居士合十 歡迎至[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s/c/sclfam/ ]訂免費『妙音』電子報;
【座右銘】:只要悲智雙運,即能福慧圓滿,『佛果』現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