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傳奇慈善家李春平先生透過馥林文化出版社的安排,於2月2日(星期五)抵台進行《懺悔無門》新書發表活動,引起台灣許多民眾的好奇。李先生傳奇的事蹟中,很令人感動的部分是他在大陸地區從事許多慈善活動,難得的是他這此來台,也把愛心帶給台灣的朋友分享,個人捐出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支持東森慈善基金會繼續推動「部落學習教室」為學童募集課輔經費的工作,而社子文教基金會也響應李先生的善行,只要民眾每買一本書《懺悔無門》就同時捐350元,做為偏遠地區學童之課輔經費。在東森慈善基金會安排下,「部落學習教室」的代表與兒童也到捐贈儀式會場致贈花環、琉璃珠與其他紀念品予李春平先生表達他們的感謝。
縮短部落與城市教育環境的落差、提昇部落教育品質,是東森慈善與東森文化兩基金會原住民關懷不變的工作,從募書、募集二手電腦及其他部落所需物資,東森持續的付出了關懷。除了物資上的協助,更進一步關心「社區改善」與「人的提昇」,號召各界積極協助部落成長,消弭部落教育失衡、提供部落學童安定的學習環境、關懷部落單親與隔代教養問題等等,因此,基金會於2005年開始策劃「守望原鄉‧希望部落」打造部落學習教室活動。2005年底首先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安坡村打造一間功能完整的部落學習教室,繼而運用韓國藝人裴勇俊為東森購物代言所捐的個人酬勞、東森購物的公益捐款,及全家便利商店、台灣富士通、台灣微軟、精業電腦的資源挹注,2006年在教育部、原民會指導下,繼續打造了其他3座部落學習教室,分別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花蓮縣秀林鄉砂卡噹部落、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
「部落學習教室」是由東森慈善基金會補助經費與設備給入選之立案部落服務團隊,讓其利用部落閒置空間,從事學生課後輔導、親子教育、婦女成長課程、數位學習、文化傳承、部落產業行銷等工作,期盼透過部落自覺、在地的服務、資源的整合,來提升部落教育品質;過程中,如遇資源缺乏、技術或專業知識欠缺、經費不足之窘境,基金會也將評估狀況,整合集團資源與人脈,為部落發展提供坦途。
由於超過80﹪的偏遠原住民學童,以及許多弱勢的小朋友,受經濟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課業成就低落,因此協助「部落學習教室」籌募經費成立原住民學童課輔班是刻不容緩的工作,而從2005年底開始,東森慈善基金會也注意到偏遠離島因遭到廢校而導致教育失衡的問題,與澎湖科技大學攜手為外籍媽媽及新台灣之子開設課業輔導班,將這份關懷也從部落擴及到離島地區。東森慈善基金會已經為以上五個地區成立課輔班提供了空間與硬體設備,加入李春平先生與社子文教基金會的捐款,將可提供孩子全職課輔師資、文具、測驗卷、點心及成績進步獎勵金。
聯絡人:東森慈善基金會 黃東蒼襄理/02-23614567--5123、0910420976
劉德儀專員/02-23614567--5106、0933802054
課輔地區簡介
一、部落學習教室部分
l花蓮縣秀林鄉砂卡噹部落~由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輔導
善牧中心,成立於1987年,成立之初以救援雛妓(特別是原住民少女)為主要事工,近年來在陳在惠牧師引領下,致力於社區事工的拓展與深耕,自2001年成立「中美飛炫屋」以來,於花蓮崙山、溪口、博愛、東昌、壽山多個原住民部落陸續成立常設性「社區飛炫屋」,以及寒暑假體驗營隊,成績斐然;而這次善牧中心所輔導的砂卡噹部落,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口台地,倚中央山脈、扼立霧溪口,位處蘇花與中橫公路之起點,但該部落並未因觀光產業而獲利,侷限的腹地、有限的產業、青壯人口外移、文化凋蔽,部落隔代教養與青少兒照護與教育問題,反映出社會缺憾。部落裡的哈尤‧尤道(莊春榮)牧師,畢業於玉山神學院,學成後返校執教、作育英才,因著對於原住民同胞文化傳承的使命,重返原鄉進行教會工作,對於保存與推廣原住民音樂不宜餘力,哈尤牧師也是教育部主辦、總統府指導的第一屆「教育百人團」得主。這次善牧中心入選之計畫為砂卡噹「飛炫屋」文化創意計畫,主要是透過田野調查與文化筆記、設計該部落之文化部落格、培養藝匠與傳習課程等方式,來發掘太魯閣族部落文化特質、規劃傳習模組,使原住民青少兒樂於傳承文化,進而能使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微型產業接軌。
l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由基督長老教會新香蘭教會輔導
香蘭社區共有新、舊香蘭及湲頭三個聚落,三個聚落分屬三個不同族群(客家、阿美族、排灣族)的所在地,族群人口說是複雜,文化資產卻是豐富。全社區約有三百五十戶,原住民戶數約有一旦卅戶左右。人口約有七、八百人。除此之外,最近史前遺址的挖掘也一直在社區形成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居民的生活大多以農務為業,主要產業有釋迦、荔枝、酪梨、生薑、荖葉等等的水果,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鄉村社區。而新香蘭教會辦理過許多不同類型的活動,有教育的、社區營造、文化重建、媽媽講座等等,也曾經配合台東縣政府及太麻里鄉公所辦理母語部落化、家庭化的運動,透過教會的資源有效將此計劃順利推展之外,也讓原住民家庭能重視自己母語的傳承與保存。而教會信徒中有有七、八位通過族語認證考試,教會牧師戴明雄也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之族語認證委員,透過教會推此計劃更是得心應手。教會辦理原民會所交辦之「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之業務,協助原住民的家庭及婦女在生活上所需的幫助,今年更獲原民會評鑑成績的優等獎。這次新香蘭教會所提之計畫為部落裡設置部落圖書教育中心、部落資訊中心、部落學苑,期盼提升部落閱讀風氣、每戶至少有一人能使用電腦、且保存部落文化與資產。
l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由屏東縣原住民水噹噹關懷協會輔導
原住民水噹噹關懷協會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排灣村是全國原住民部落中唯一以族名命名之村莊,是瑪家鄉全鄉人口最少的部落,居民約有3百多人且全屬排灣族,部落平日以務農為主要生活形態,大多數年輕人則到都市工作,由於人口少,很難產生民代來爭取部落權益,造成部落公共資源缺乏,而這個部落沒有學校,教育素質偏低,也是全鄉公職人員最少的部落,人才缺乏直接影響部落的發展;為了部落孩子的教育與排灣文化的傳承,屏東縣原住民水噹噹關懷協會特別向原民會爭取經費在部落裡開設了文化成長班,從傳統文化課程(鼻笛、編織、母語、神話故事)到英文、數學、電腦等現代課程,皆順利開設,不過由於開設文化成長班的場地,位於村辦公室二樓,場地空間不足、硬體及軟體設備皆須更新,而排灣村廢校之後,部落培育子女的教育工作越顯疲弱,故水噹噹關懷協會除了希望讓文化成長班繼續下去之外,也希望被廢校的地方,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式推動建設部落學習教室、開設文化成長班、讓這邊形成部落文化走廊,同時善用部落有限的人力資源、結合外界關懷的力量,來改善部落裡家庭弱勢與學習弱勢,並以加強課後輔導、部落耆老親身參與文化傳承的手段,培養部落居民、兒童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l屏東縣三地門鄉安坡村~由安坡村社區發展協會輔導
安坡部落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行政區域內,倚山面朝高樹平原;北接本鄉青山部落;南邊則與本鄉馬兒部落為鄰,是一個可愛的排灣族部落,雖然部落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但熱情的待人接物及堅持的終身學習是安坡部落一大特色。
現任村長蔣林花也是協會的理事長,自上任以來,極力配合公部門政策,不僅要求自己參加所有的研習活動;還帶著家人及部落居民參與學習,成為本鄉及部落的合格志工。如此不斷的學習,成長了自己、成長了村民、亦成長了整個部落。但部落受限於偏遠地帶的環境因素,使得部落在新資訊的取得相當緩慢且不易,這樣不僅讓部落的村民很容易與外界脫軌;青少年及兒童往往也很難跟上平地都市同儕的步調,也因此,導致部落人口大量的外流。安坡國小,曾是部落裡唯一的共同讀書學習環境,也就是在這樣的無奈之下停掉了,對部落的村民、青少年及兒童來說,要跟上外面的世界,更是難上加難。安坡村村民約有5百多人、主要為排灣族人,除了外出到都市謀生的族人外,多以務農或種果樹為業,部落孩童約有50多位,由於廢校的緣故,分別要到口社國小與高樹鄉的泰山國小就讀,有鑑於部落教育品質有待提升、學習環境必須改善,村長蔣林花特別積極奔走、希望外界提供學習資源,讓孩童們能夠擁有一個和都市相去不遠的學習環境;在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的推動下,安坡村率先完成了學習教室的執行計畫,我們看到了第一個部落學習教室成型,也期待這座教室能為安坡村民帶來新頁。
二、離島地區~澎湖縣
故事從白沙鄉離島~大倉嶼開始,外籍配偶比率為全台之冠的澎湖縣,目前每八十人中就有一名是外籍新娘;在大倉嶼上,除了老人家之外,三、四十歲的青年漁夫娶的全都是外籍「牽手」,她們有來自印尼、越南、或中國大陸,幾年來共生了九名子女,這些快要讀小學的孩子,有的不認識阿拉伯數字,有的還不會從一數到十,有的甚至連話都說不清楚,因為他們的爸爸很多是不識字的漁夫,每天早出晚歸,陪在他們身邊的母親又連國語都聽的一知半解,溝通不良與生活適應成了兩代間最大的代溝。既然家庭教育有困難,學校就必須負起更大的責任;大倉國小原本是大倉島上唯一的學校,卻因為學生人數過少,面臨了被裁撤的命運;從2005年8月開始,這個全台灣最迷你的學校,正式走入歷史。當學校沒了、老師走了,教室也空了,往後小小的大倉村裡再也沒有幼稚園、識字班,雖然僅僅一海之隔,這個幾乎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島,也彷彿距離整個世界,更加遙遠。而這失學的教育斷層,也逐漸向澎湖其他地區延伸而去~~知識的傳承,也是夢想的延續,教育台灣的下一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不放棄每一個孩子,更是教育最重要的價值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