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卡蜜拉童創奇幻仙境
市長:cAmilla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其他【卡蜜拉童創奇幻仙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Writings by Camilla 卡蜜拉創作坊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Words about Pictures Book Review
 瀏覽977|回應0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 Perry Nodelman

話圖 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   by 培利 諾德曼

Book Reviewed by Madeleine  Hsueh 

閱讀心得報告

第十章 沒有防衛的臉 心得報告

布萊恩奧德森提到傳統的故事也就是童話, 是一種口說的藝術形式, 它們在被印刷出來之前, 就一直被流傳, 故事本身就承載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圖像(P.384), 因此當有插畫的童話故事文本出現時, 便有人提出例如太詳盡的視覺資訊以及插畫可能使想像力消失的反對聲浪出現, 培利也說圖畫只有對那些沒有意識到如何使用它的人才會產生反效果, 因為圖畫具有暗示性, 也同時具有分散注意力的特性” (P.383), 我的看法是, 無論是無插圖文本或是有插圖文本, 都能引發有著不同先備知識的閱讀者進入閱讀的可能性, 不要小看了兒童或甚至有著純真童心的大人, 這些閱讀者所擁有的純真想像與豐富的內心意象, 是自以為思想成熟的世故大人難以達到和體會到的不可思議世界

 

 

第九章 圖畫書敘述的節奏 心得報告

好的圖畫書文字不只包含了我們所期待的更多樣性的句子,它還應該更具想像力地運用圖畫所創造出來的停頓效果(P.352),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第一頁左的的文字最後一句是到底爺爺現在有沒有穿西裝”, 右邊的圖並沒有透露答案, 於是引誘讀者好奇地翻頁往後看下去, 翻頁後說到爺爺的喪禮,大人考慮著不讓布魯諾參加, “我一定要去! ”他大聲叫, 右邊的圖只看到爺爺穿著西裝躺在棺材裡, 究竟布魯諾

會不會參加喪禮呢? 我們會想跟著故事往前推進, 找出句子接著如何被完成 , 而傑基格萊希畫筆下的布魯諾在爺爺過世後, 從難過到漸漸回復生活作息, 繪者以布魯諾從釣魚時掉眼淚到手抱著球仰望著天空的那一幕來告訴讀者布魯諾胸口的悲傷的洞口漸漸變小, 體現了愛德華.赫德內特所說的從所有可能的時刻中精挑細選出最關鍵性的時刻,以茲提供讀者對文本的了解, 也強化了作者所追求的情緒性效果之渲染力

 

第八章 圖畫書中的反諷 心得報告

文學中的反諷,指的是當我們所知道的比被告知的東西多一些(P.323); Nigel Gray A Country Far Away 是述說著兩位不同生活環境下的小孩的故事, 每頁是以相同的文字敘述但是卻上下分開為不同的都市與鄉間的生活體驗, 作者試圖以兩者不同生活型態的衝突來引領讀者讀到更多文本上沒有說到的反諷效果 我在Anthony Browne Voices in the Park 裡讀到: 四位主角四種聲音四種季節與四種不同字體, 文字訴說著每位主角的心情, 而圖畫則補充了文本想要告訴讀者更多的訊息, 比如公園的景物隱喻著不同主角的心境, Charles 無論走到哪都有媽媽的陰影跟隨著,就連樹都是媽媽帽子的形狀, 他所受的壓力在圖畫中被控制著, 身為讀者的我們就如同培利說的圖畫的客觀性又再一次指出文字多餘的自我憐憫, 這也是反諷的一種方式。

 

第七章 圖文之間的關係 心得報告

一直以來,我在閱讀繪本時,總是會習慣性的先閱讀文字而後圖畫, 還以為當我們讀圖畫書的時候, 書中的文字和圖畫似乎相互輝映, 彼此融為一體但是事實上, 當我們把文圖分開來看的時候, 立刻就會發現文圖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真的如此”(p.286) 於是我拿出手邊正在閱讀的繪本<<And Tango Makes Three>> by Justin Richardson and Peter Parnell 來做實驗, 首先看圖, 以為故事的動線就是敘述動物園裡的一對企鵝從戀愛到結婚生育的故事, 由圖中看來這一對企鵝似乎無法自己生育, 保育員於是幫了個忙, 讓它們有機會體驗到當爸媽的滋味. 但是當我閱讀文字後, 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在講述同性企鵝的故事呢!  “若沒有文字來解釋圖畫正在展示的的東西, 我們仍然無法了解這些細節要呈現的是甚麼, 我們需要被告知, 圖畫要給我們看的是甚麼”(p.307) 這一段文字套用在這本繪本身上的確讓我理解到 -圖畫給我們的是視覺的傳達,而文字則是幫助圖像聚焦,鎖在重要之處, 文圖所扮演的是一個讓彼此完整互相輝映的角色

Q: 培利提到在閱讀無字書時, 我們也必須在閱讀故事之前就已經知道故事如何進行的方式了,知道故事怎麼進行,我們才能在裡面找到故事。關於這點我是比較持懷疑態度的, 我以為無字圖畫書的設計不就是希望因為文字的缺席, 進而召喚讀者對故事內容想像力的不斷延伸? 如果知道故事如何進行的方式,感覺讀起來已經失去了想像的樂趣哩!

 

第六章 動作描述與時間推移 圖畫如何暗示事件與順序如何影響意義  心得報告

若是不知道文字內容,我們就無法準確地詮釋版面及圖畫風格所揭露的情境訊息”(P.242) , 我認為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應該要因不同的繪者以及其傳達的功力而論, 尤安娜·魯賓·德朗厄爾的《生氣是怎麼一回事?》中, 她運用簡單的幾筆線條將左邊的媽媽手叉著腰、眉毛內豎,緊連著往下墜的眼睛, 張成大C的紅嘴巴、紅臉頰與火紅的頭髮, 接著從嘴巴畫出藍紫色的三條線;三條線的右邊是比例明顯縮小的小孩,他的臉朝向媽媽,表情驚嚇, 頭髮、手和腳都是朝右邊呈現C型彷彿要被怒吼吹走的姿態, 畫面生動, 在這裡,不需要文字就已經清楚傳遞作者想給的訊息。

 

我們習慣在『閱讀』圖畫書時,將視線由左向右移動”(P.248) , 也就是瀏覽弧線理論, 但培利也提到了左 右慣例衝突的有趣手法,會令我想到熊亮的作品京劇貓 長坂坡”, 當人出現的時,就是以約定俗成的左 右敘事, 但是當故事轉變為貓兒們時, 不管是走路、翻筋斗、演出戲碼時的敘事方向都是由右 左的,  感覺繪者似乎特意以方向性來區分出人與貓的行為思考模式不同之處,也增加了閱讀趣味。

 

第五章 視覺重量和導向張力 視覺客體與彼此之間的關係 心得報告

培利說:『色彩也能在一張圖中不同的客體之間創造出重要的關係』(p.224), 《有趣的小婦人》從地上到地底下的變化是-原本在版權頁時小婦人的家及周圍景物都是彩色的,但當飯糰掉到地上開始,屋子左右的景物就開始變成黑白線條(暗喻著劇情即將有所變化), 她離開的地方也都變成黑白線條, 而只要小婦人所到之處就變成彩色的, 例如有神像的洞裡,邪惡的鬼的家, 我的解讀-繪者想要傳達的是小婦人永遠是樂觀的面對她所處的環境, 而『僅僅是鮮豔色彩的出現,就很可能給視覺對象帶來重量』(p.223), 相反的,沒有小婦人的地上的家卻是經過春夏秋冬的時間流逝,傳遞著孤寂的象徵意義; 另外繪者的構圖方式是採剖面透視圖的方式來帶領著讀者觀看小婦人的飯糰從地上滾到到地下的情節並且很巧妙的運用了顏色來區分兩個世界。

另外當我讀到『如果圖畫書用到特寫的話,一般會放在封面或書衣, 這是為了介紹故事角色的外貌.而不是為了揭露角色的感覺』(p.233), 關於這點我是比較質疑的, 令我聯想到非常喜歡的繪本- 手島圭三郎的《Fox’s  Dream》書衣中的狐狸特寫與內頁的其中一張特寫與背景樹木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背景顏色卻改變了, 在內頁裡的背景是黑色, 狐狸看向讀者時給我的感覺是孤單寂寞的, 然而書衣的背景是紫色, 暗示著天色將亮, 也隱喻著希望,這和最後兩頁他找到了他的另一半的背景顏色(亦為紫色)產生了連結關係, 因此我認為這本書是有揭露了角色的感覺, 與繪者想述說的故事是有關聯的。

 

第四章 符碼、象徵、姿態 視覺客體的脈意義 心得報告

在一本圖畫書中,當然是書中的文字為書中的圖畫宮了最重要的文脈文字影響我們對圖畫理解的程度,這是圖畫書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關鍵。文字不僅為特定視覺細節提供不同程度的重量,它還涉及很多其他的東西(p.172)。培利·諾德曼舉了威廉·史塔克的《奇奇骨》為例, 第一頁就已經出現了骨頭,然而因為骨頭是隱藏在春意盎然的森林裡, 所以很少人會去注意到它,直到文本提到了骨頭, 讀者這會兒就會很仔細的去找尋骨頭藏在哪裡。我們的注意力因為文字而被吸引, 我們才會賦予這個小細節更多重量(p.173) 。 不過巴瑟萊的《我的大象我的貓》卻剛好相反, 若只看圖畫部分會以為是在說大象的故事,而單只讀著文字會覺得是在講一隻貓的故事,頗感無趣; 直到把圖畫和文字一起閱讀才會明白這個故事! 這就是所謂的互文性, 所有的溝通動作中的相互關聯性, 以及尋找意義時互相依存的策略。就是這種相互關聯性的參與,清清楚楚的賦予圖畫中的客體重量,也同時賦予意義(p.174)。我唯一不明白的是, 這本書的原文明明是《My Cat, the Silliest Cat in the World,完全沒有提到大象一詞, 為什麼翻譯者卻把它翻譯成《我的大象我的貓》? 只因為畫面出現的是大象的象徵嗎? 我們是否已被制約住了呢? 圖畫中大象的視覺客體是否干擾了我們對文字的概念呢? 說不定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一隻覺得自己是貓的大象, 亦或是這就是隻外型像大象的貓,還是他的大象的名字就叫做貓呢? 諾曼·布萊森說的非常貼切-記號只有它被認出來時才存在。圖或文表面上所呈現的符號與我們一般人會有的普遍看法之間,進行著一種對話式的互動, 如果符號的時間順序或空間組合無法與我們雜亂的理解結構連結,就永遠不會出現在我們閱讀圖畫書的現場,跨不進我們認知的門檻,也不會被我們理解(p.176)

 

而圖畫書中常常出現以動物為主角, 行為卻像人類的生物, 例如野獸國裡的阿奇, 進入野獸國的奇幻世界裡當起了國王。李維史陀曾說過:「在最初的時候, 人感覺自己和與他相似的東西是同一的,正因如此人才能區別『自己』,像他區別『他們』一樣」(《李維史陀》,p.46) 我是不是可以解讀為孩子在還未學習語言前或者語言發達前, 他們的行為模式其實基本上就跟動物類似呢? 我們不是常常看到孩子自得其樂的扮演著貓咪, 狗兒,當我們問他問題時, 孩子是以動物的聲音與動作來與我們互動? 這樣的解讀就讓我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運用動物在圖畫書中來表徵我們對於童年的了解,在閱讀時對故事角色認同,在閱讀時或許也會少了些批判的道德束縛吧!

 

第三章 呈現意義的風格 心得報告

風格扮演意符傳達意義的角色,表達創作者的價值觀, 所以一個插畫者可以使用某種既存的風格作畫,喚起並闡明一套特殊價值觀(p.145) 我在這次的圖畫書報告上介紹的是莫里斯·桑達克與宮西達也;

卡通不對事物的樣貌做精確的描繪,而且很少能夠挑起我們的美感。但是,它總是傳達了對角色的態度(P.162),比如說宮西達也的作品,恐龍系列,小豬和野狼系列,其他動物系列。 宮西達也用卡通手法的簡化來傳達人或事物感覺的能力, 其實很能引起孩子的共鳴; 卡通非凡的表達力, 似乎讓它成為一種特別適合用來傳達敘事訊息的方法(P.167)

 

莫里斯桑達克從他為文本作家畫的插畫到他自寫自畫的圖畫書, 1950年代到2010年代, 他的風格不斷的變化, 這或許也跟他的文化背景與人生歷練有關; 阿迪榮則認定這是一個天生的插畫者所必須具備的特質(p.145)。 我認為桑達克在創作過程中對於於尋找內在靈魂的探討的意義大過於故事的營造, 他為他的愛犬 Jennie 撰寫故事, 探討生命不只是這樣而已吧! Jennie 說出這句話的同時是不是也是代表著桑達克對人生生死的慨歎呢? 讀桑達克的作品從來都無法輕輕放下也無法輕易讀懂, 總是要咀嚼、思考許久才能理出頭緒;然而再看到桑達克為夏洛特·佐羅托的文本所畫的《兔子先生,幫幫忙好嗎?》畫風轉變為印象派畫風, 我完全被圖所吸引, 反而忽略了文本,而且雖然感覺文本的描述和圖好像有奇怪的搭配感覺, 卻又像培利·諾德曼說的-這些複雜而雅致的圖,它的風格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好像和這個單純的故事沒甚麼關係,但其實卻創造出一種氛圍, 這個氛圍使得故事中文字的調性讓人得以接受(p.153)。不得不佩服桑達克的功力,好像也應驗了梅爾·夏皮羅提出的:「觀者往往不太在意作品的原始意義」(P.151), 但我也想問,這樣究竟是要說文本作者功力較弱 ,還是說桑達克喧賓奪主了呢?

 

 

 

第二章 版式,設計,主導的視覺物件 書與圖畫整體特質的重要意涵 心得報告

在讀第二章的同時,我正讀著本土作家與繪者 <<希望小提琴>>幸佳慧/ 蔡達源/ 這本圖畫書, Perry Nodelman 在第106頁中提到"任何讓我們注意的圖畫,尤其是一本圖畫書裡眾多圖畫中的其中一張,暗示著它所描繪織物具有重大意義,擲得我們仔細關注. 這些外在樣貌透過突顯其重要的差異性,協助角色及事件成形;這些差異相當重要,值得紀錄下來; 不只是因為各種外在樣貌會形成感覺及態度,同時也因為它們映照出內在的感覺及態度. 因此,事物的外在樣貌能高度喚起其內在意涵. 圖畫書的存在,展現的正是我們對外觀及內在意涵之間具有隱喻關係的認定."

希望小提琴這本圖畫書的成形是以文字先出來的, 而圖畫是在作者與繪者不斷的溝通下產生, 相較於現在許多繪者是以圖畫與電腦結合的產生方式,蔡達源先生則是位立志於純手工的繪者, 整本圖畫書從封面到內頁,運用色鉛筆與水彩完整呈現了作者幸佳慧與故事的真實主角陳孟和先生想要表達給讀者的內在意涵, 封面的故事主人翁陳孟和先生超過半面的較暗沉的寫實素描, 緊閉的雙眼與臉上的線條, 讓讀者可以立刻明瞭他對家人的思念與對自由的嚮往, 而右下角拉著小提琴的小女孩則是以明亮的色彩則代表著希望延續著. 繪者以大跨頁與出血的方式敘說著故事, 似乎有種邀請讀者一起參與其中感同身受的感覺. 而最讓我震撼的是第一頁繪者完全以黑灰的水彩畫出在綠島監獄的灰暗,詭譎不安的氛圍,仔細一看似乎還可看到在黑暗中監獄裡鬱鬱寡歡的犯人, 大跨頁的右上方雖然畫著有著可看見藍天的小鐵窗, 但是白色的文字卻是寫著"閉上眼睛,我才能看見窗外的藍天, 摀上耳朵,我才能聽見美妙的歌聲". 話圖第111頁提到"當我們打開一本圖畫書, 眼睛同時面對文字與圖畫, 所以它們無論在字面上或象徵上,都是有關聯的. 文字, 不管它實際意義為何,它不只是有聲語言的象徵物, 也是視覺圖案的一部分. 由此看來, 文字所傳達的訊息超越其具體的涵義 ." 與第114頁寫道"文字提供了視覺重量". <<希望小提琴>> 在這一頁給我的感覺是不見得眼睛見到的,耳朵聽到的才是事實,反而是要看到聽到自己的內心深處, 文字所給的視覺重量非常的擲地有聲. 整本圖畫書很多時候是以潑墨式的點狀技巧寫實的描繪出主人翁不安的情緒, 渲染力好強.

 

第一章  圖畫,圖畫書和蘊含觀者 心得報告

大人或者專家們往往主觀的認定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看的書類有哪些, 又哪些是太過錯綜複雜,較沉重的隱喻,不夠孩子味,所以是不適合小讀者的. 

但培利. 諾德曼提到- 如果不透過學習, 無論任何年紀的人都無法了解如<<窗外>>這類圖畫書的象徵意義的. 這等於是切斷了孩子潛在的,深奧的藝術體驗.

孩子的品味與興趣不見得只能有孩子味,如此我們也未免太小看孩子的學習潛力與藝術家特質了吧! 很多時候圖畫書能帶領進入的不僅僅是故事, 創意的想像空間,還有自我治療的思考層面. 就好像莫里斯.桑達克所畫的"廚房之夜狂想曲", 大人主觀的認定了圖中的小孩赤裸著身子, 會對小閱讀者有不良的觀感, 殊不知這本書是作者對他的童年的治療之旅呢! 

郝廣才曾說過"童年有許多夢想, 並不是虛幻的,它的真實性,有時候比真實的世界更重要", 我非常認同, 而有許多的繪者也正在做這樣的事, 讓我更想一探究竟圖畫書的世界.


cAmilla
Love, Peace, Hope & Futur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504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