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卡蜜拉童創奇幻仙境
市長:cAmilla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其他【卡蜜拉童創奇幻仙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Lecture & Exhibition 演講與展覽活動資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Taiwanese Literature 台灣文學
 瀏覽82,829|回應6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aiwanese Literature 台灣文學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cAmilla Wu

台灣文學獎

Source: http://www.nchu.edu.tw/~taiwan/news.htm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語系文學與影像」

徵稿啟事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將於2013730-31日於台灣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舉行,此次由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共同主辦,會議主題為「華語語系文學與影像」,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踴躍投稿,一同來討論這個目前國際學術場域中獲得高度矚目的新興議題。

「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為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所支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過去十一年來連結世界各地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青年學者,建構活力多元的研究網絡,提供國際性的漢學研究學術交流平台。本次會議希望能再次連結國際青年學者,一同來反思當前華語語系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創造此一學術思考的新語境。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變化,殖民與後殖民的陰影退卻又再復返,民族國家的疆界不斷重組與消解,族裔間的交混與跨域移動更愈趨頻繁,而造成語言與認同的共生或抵拒,文化生產併合著跨國資本帶來的複雜流動,各種新興的知識議題也相應而生。在此之中,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理論的提出,為既有的漢學研究,帶來新的學術思考向度。不論是王德威教授從中國文學與全球離散華人文學的框架,企圖反省國家文學;或是史書美教授從殖民與被殖民的宰制關係,借用華語語系批判中國中心主義,辯證在地化與異質化的問題,都讓過去單一的漢學/中文/中國文學研究,轉向多元的華語語系研究。不僅在理論層次上挑戰了任何以國家作為政治想像之文化物質機制,以及傳統中文/漢語文學主體的思考侷限,更促使我們對於華人/中華/中國/臺灣/港澳/馬華/印華/新華/華美/華裔等各種文學與文化生產的差異與同質、在地與跨越,予以重新檢視與辯證。在此基礎上,本次會議希望透過以下幾個子題,將華語語系文學的相關問題予以擴展與深化:

 

1.      華語語系文學的研究理論

2.      華語語系文學的疆界與衍義

3.      台灣文學、東亞研究與華語語系文學

4.      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翻譯

5.      在地知識與新興文化生產

6.      華語電影、紀錄片與媒體研究

7.      華文大眾文學與通俗敘事

8.      文化身分想像與國家文學知識論重省

9.      後殖民、反離散與跨國主義

 

    全世界對相關議題學有專精之青年學者,凡四十歲以下,年資未滿四年之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以及仍在學之研究所學生(博士生優先)都歡迎投稿。本會議語言為中文或英文,投稿請附上基本資料表、論文摘要(中英文皆可,中文8001,000字為限,英文300500字為原則),於2013228以前,寄至nchutw@gmail.com。評選委員會審查結果將於2013331前公布於中興大學台文所網站(http://www.nchu.edu.tw/~taiwan/news.htm),並以e-mail個別通知投稿者。論文全文截稿期限為2013531,逾期不予受理。凡參與本會之國外發表者,主辦單位將補助43夜之住宿費與餐費,機票費將視經費狀況予以定額補助。國內發表者將補助交通費與餐費。若有未盡之事項,請mailnchutw@gmail.com,或致電04-2284067112,向楊若慈小姐洽詢。

 

 

 

會議召集人:廖振富(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暨所長)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投稿資料表

   

(中文)

(英文)

學術單位及職稱

(中文)

(英文)

國籍

 

生日

(西元)                          

聯絡方式

E-mail

電話:

手機:

地址:

論文題目

(中文)

 

(英文)

 

關鍵字

35個)

 

論文摘要(中文8001,000字,或英文300500字)


cAmilla
Love, Peace, Hope & Future!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1980
 回應文章
文學的冒險家
    回應給: cAmilla Wu(camillawu2004) 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學的冒險家

Source: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printpage.jsp?f_ART_ID=445041

 

LOOK!七年級小說家專輯:崛起方式。台灣文壇吹起的年級熱,始作俑者應該可歸於英美的文學雜誌。從1990年代起,它們常會推出「四十歲以下的頂尖小說二十家」、「二十位最被期待的三十歲未滿小說家」之類的專題,頗有促銷效果。
【文/郭強生】

文學世代之說,曾幾何時不再是從風潮思變的社會年份來劃定,而是轉向了作者的出生年份。沙特與卡繆,前者1905年生,後者1913年生,放在今天就是兩個世代了,但他們卻同屬於存在主義的里程碑。維吉尼亞.吳爾芙與E. M.佛斯特,兩人出生只差了三年,前者卻已經一躍進入了意識流的書寫,後者則仍固守傳統寫實進行英國殖民帝國瓦解後的省思觀察,各吹各的調。

台灣文壇吹起的年級熱,始作俑者應該可歸於英美的文學雜誌。從1990年代起,它們常會推出「四十歲以下的頂尖小說二十家」、「二十位最被期待的三十歲未滿小說家」之類的專題,頗有促銷效果。新秀的亮眼與不惑之年的實力累積,各自得到鼓勵與肯定,有助於創作與閱讀的持續保溫,而幾位上榜者也都能更上層樓,如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等。

但回到文學創作之本身,究竟這些個體戶能否凝聚力量,開創人文新想像,才是最值得關注的。歲月不饒人,二十年忽焉而過,當年上榜者如今不復記憶的仍是多數。

我雖然從來搞不清楚,近年來許多小說獎出身的新銳到底是屬於甚麼年份,但是因為從2000到2010年間,我致力於創作研究所的教學,與七年級年輕具寫作熱情的學子接觸甚多,倒也想與他們多說兩句,我的感想。

話說2000年因為當時的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楊牧的力邀,我從美國返台,投入了當時全華人世界第一家以創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所創立。當時,這個研究所的全名為「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簡稱「創英所」,把中文創作與英美文學綁在一起,堪稱絕無僅有。

而學生進來了才知道,絕大多時間上課讀的都是英美文學,一年級還要修整年沒有學分的英文閱讀課,到了二三年級許多課上的還是台灣尚無譯本的英文原文小說,學生們都讀得辛苦卻充實。一般二年半就拿得到的碩士學位,在這裡幾乎都要四年才能畢業。

當時主要負責這個所的規劃的還有系主任曾珍珍(她也是翻譯家),以及小說家李永平。讓同學多吸收英美甚至世界文學,是我們三人都具有的共識。這點絕非挾洋自重,而是我們認為文學創作就是文字,一個寫作者就應當對語文有高度的興趣,尤其去發現共同的人性體察透過不同的語言文字會是如何的表達,當是非常有趣的驚喜。

我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儘管外人看我們覺得霧裡看花。我們在花蓮的後山校區裡讀寫,師生關係親密融洽。每個學期,同學課堂上總會完成幾篇作品,有的就拿去投了文學獎,結果發生了我們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接下去連續多年,舉凡受人矚目的文學獎,東華創英所同學總是名列前茅,甚至還出現前三名包辦的情況,因此常有評審戲稱,要不要把東華創英所的另分一類比賽。

但是,這時卻是我隱隱感到不安的開始,因為我曾經在創所之初,寫下一篇如同自我期許的文章〈文學版圖因此完整了一些〉,裡頭我這樣寫道:

如果我們的文學教育本身沒有變化,又如何能期望在一成不變的系統下教出來的學生能帶給文化生態任何轉機?……在我們文學生態與文化產業環節中,有許多脫落的環節需要補上。文學創作所正是其中的一環,相信它的畢業生在未來也會陸續填補此刻的漏洞。我們不僅需要好的作家,更需要優秀的編輯與翻譯家、編劇與製作人、出版人、書店經營者與作家經紀人……

為日漸窄化的大學文學教育補強,希望在文學理論之外,藉創作教學培養出不同的文化人,改變已被排行榜與文學獎操控的文學品味,這是我一本的初衷。某方面來說,我們好像是做到了;但是,突然像被打上聚光燈似的,「東華創英所」一下子每年報考人數激增,我們開始超出負荷增加招收名額。我們在校內被看作是一群不跟其他系所「資源整合」的怪胎,受到側目與攻擊;在校外則被認為在製造品牌。過度受到「關注」的結果,加上與外系間不斷發生的紛擾,最後不得不在前年停止招生。

倒真應驗了李永平在最初曾有的一句無心之言:「我們只要做十屆就好,讓大家知道我們能,就夠了。」

有人認為,七年級的作家與六年級最大的不同,是出身於學院者越來越多,而尤其又數從「東華創英所」畢業的這一群格外醒目。我來把這段始末托出,作為對七年級作家的一點提醒──

文壇也好,學院也好,都像是一部機器,要不被快速捲進它固定的運作裡很困難,但也可以很簡單。

很多人只注意到「東華創英所」出了這麼多得獎人,但是或許沒注意到,很多得獎多次的同學都沒急著出書(如連明偉、陳育萱、廖律清、米爾……),因為我們告訴他/她們,一定要堅持作品出版時長成甚麼樣子。有些則是不急著出手,快到畢業時或等畢業後才一舉拿下大獎的(如葉佳怡、許家菱……),因為我們教他/她們,只有自己最清楚這篇作品有沒有寫出自己心裡的真實,而不是評審。

此外,我們的畢業同學中,有的現在是成功的出版人(如「逗點文創」的陳夏民),他把編輯出版當成另一種的創作。有的在寫作之外也成了封面與裝幀的設計好手(如寫詩與小說的王金喵),因為有誰會比他們更知道作家想要的是甚麼?不少人也在從事翻譯,因為他們能讀原文並且寫作,特別翻得出原著的神韻。噢還有,因為加強了他們的英語能力,他們不少人去海外遊學打工,增加人生閱歷。更有成為環境保育講師的,正在練習駕船出海……

以前大家覺得我們在教出一個個作家,現在證明了,他們一直在寫,卻不見得只能出書跟得獎。

我如今可以很欣慰地說,不,作家這個身分太狹隘了,他們是「文學的冒險家」。

雖然「東華創英所」只有十屆,但對於我而言,如同完成了自己作品中的一部,永遠會有下一部。更要一提的是,曾經在這個後山的校園裡,不是作家在教學生,同學們也在教老師。那是一種感染,一種互動與交流。曾經來過東華的駐校作家,好幾位也因這駐校的一年時光,幫助他們完成了他們的重要作品。

施叔青女士在花蓮動筆她台灣三部曲中的《風前塵埃》,前年再度請她專程從美返台參加研討會,她等不及放下行李就獨自漫步到文學院裡回味往昔。

陳雨航航叔擱筆三十多年後完成了《小鎮生活指南》,逢人便說是花蓮一年讓他又有了提筆的慾望。而我自己,也在暫停小說創作十三年後,再度上路完成了《夜行之子》與《惑鄉之人》。而且很湊巧,卻也像必然似的,同樣是創英所畢業的方梓,出版了《來去花蓮港》,與《惑鄉之人》、《小鎮生活指南》、《風前塵挨》以及另一位東華創英所畢業的甘耀明正在進行中的長篇,我們都是以花蓮作為題材……

三十多歲時回國,來到花蓮,加入了這場打破學院體例的文學教育革新,與前輩楊牧、李永平、駐校作家施叔青、亞弦、陳雨航、劉克襄、莊信正、馬森、羅智成……一起共事,我如今回想起來何其榮幸,也頗多感觸。

文學需要的不是專家,而是更多的冒險家,才能找出新的路子。曾經,創作所碩士論文採創作令人耳目一新,台文系關注台灣現代文學也吸引了年輕作家,只是,學院派當道很快地又出現了過盛的趨勢。七年級的作家在為出書與得獎與否興奮或失落,仍感嘆文壇資源不夠分配之際,如何不讓文學僵化,不讓自己在既有的遊戲規則中安適,恐怕才是接下來真正得要面臨的課題。

◎本文作者簡介

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著有小說集《作伴》、《掏出你的手帕》、《傷心時不要跳舞》,散文集《就是捨不得》、《書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系列長篇小說《夜行之子》入圍博客來嚴選、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與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劇本《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給我一顆星星》獲文建會劇本創作首獎。至今已出版中文創作作品二十餘部,及英文文學論述專書Ghost Nation: Rethinking American Gothic After 9/11。最新作品為長篇小說《惑鄉之人》。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341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2965
齊邦媛
    回應給: cAmilla Wu(camillawu2004) 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ource: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lc051/page01.asp

作者簡介

一九二四年生,
遼寧鐵嶺人,
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
一九四七年來台灣,
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
一九六九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
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
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
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

大事紀-齊邦媛紀事

年份 紀事
1924 元宵節生於遼寧省鐵嶺縣。父:齊世英(鐵生)母:裴毓貞(純一)。
1931 「九一八」事變。
1938 十一月底由父親帶往重慶,就讀南開中學。
1943 聯考入第二志願武漢大學哲學系,前往四川樂山,一年後轉入外文系,受教於朱光潛先生。
1947 大學畢業。九月得國立台灣大學聘任外文系助教,來台北。
1948 與羅裕昌於武大校友會相遇,十月返上海由父母主持,在新天安堂基督教會結婚。回台。
1953 台中一中任教高中英文。(至1958)
1958 至國立中興大學(原為省立農學院)任講師。
兼任故宮博物院英文秘書(1959-1965)。
1967 隨夫調差,遷回台北。第二次考取Fulbright Exchange Fellowship赴美任教於印第安納St.Mary-of the-Woods College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同時正式註冊進Indiana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
1969 返台回中興大學,出任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
1970 開始在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講授文學院高級英文課程。
1977 台大外文系專任(講授英國文學史、高級英文、翻譯等課)。
1978 參加中華民國筆會。赴瑞典參加國際筆國年會(International PEN)。
1982

暑假至紐約St. John’s University開中國現代文學會議。
首次與大陸文學界同時出席。

1985

應聘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講授台灣文學(春季班)。
赴英國牛津大學參加中國現代文化會議。
回台後遭到人行道上車禍,重傷。

1988 由台大外文系退休。次年台大頒贈名譽教授位。
1989 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1970-1989》,小說卷一至五。台北:九歌。
1990 評論集《千年之淚》出版,台北:爾雅。
1992 接Chinese PEN Quarterly總編輯工作(至1999)。
林海音原著,殷張蘭熙、齊邦媛英譯《城南舊事》出版,香港:中文大學。
1999 四月赴北京與南開中學班友作五十年後首次重聚。
主編《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 Taiw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出版,台北,天下文化。
2000 齊邦媛、王德威主編英文版《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中文文學》論文集出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2001 「九一八」紀念七十週年回故鄉瀋陽,兄妹四人向東北中山中學獻「齊世英紀念圖書館」。
2003 十月,鼓吹(催促)設立「國立文學館」於台南成立,經立法院改名為「國立台灣文學館」。
2009 記憶文學《巨流河》出版,台北:天下文化。
   
文壇名家的老師:筆會季刊提攜二十名家


齊邦媛任《筆會季刊》總編輯時間為1992~1999年,投入編譯工作數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化的重要推手,讓當代作家乍見世界舞台,為台灣發聲!

王鼎鈞 《人,不能真正逃出故鄉》1993
平 路 《紅塵五注》1993
朱天心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1992
宋澤萊 《等待燈籠花開時》1997
林文月 《從溫州街到溫州街》1992
阿 盛 《火車與稻田》1997
袁瓊瓊 《鞦韆》1994
張大春 《遼寧街116巷》1992
陳幸蕙 《人間咫尺千山路—春訪芭蕉上人》1996
陳芳明 《相逢有樂町》1994
琦 君 《桂花雨》1995
黃春明 《大餅》1998
楊 牧 《十一月的白芒花》1994
廖玉蕙 《一座安靜的城市》1999
劉克襄 《小鼯鼠的看法》1995
鄭清文 《三腳馬》1993
曉 風 《不朽的失眠》1995
鍾怡雯 《給時間的戰帖》1997
隱 地 《書是人生錦囊》1993
顏娟英 《唐三彩的表現世界》1993
  資料取自中華民國筆會季刊

 

齊邦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D%8A%E9%82%A6%E5%AA%9B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齊邦媛(1924年2月19日),中興大學臺灣大學名譽博士,中國文學學者台灣作家,專長為中國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齊邦媛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齊邦媛之夫羅裕昌堪稱台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目錄

 [隱藏

生平 [編輯]

1924年元宵節,齊邦媛出生於中華民國遼寧省鐵嶺縣。1925年,父親齊世英德國留學歸國,而後參加郭松齡倒戈反張作霖之役失敗,開始流亡。1930年,隨母親離開故鄉-東北,到南京與父親團圓。1934年,因肺病被送往北京的「西山療養院」治療,一年後回到南京。

1937年,「七七事變」,八年對日抗戰開始,齊家隨著東北中山中學的師生,一路由南京,經蕪湖漢口湘鄉桂林懷遠,逃難至四川重慶。齊邦媛就讀重慶南開中學

1943年,考入位於四川樂山武漢大學哲學系,一年後轉入外文系。師承朱光潛吳宓,曾上過戴鎦齡田德望繆朗山等先生的課。

1947年,大學畢業。經馬廷英介紹,渡海至台灣,受聘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助教。歷經饒餘威王國華英千里3位主任,錢歌川丁燮林沈剛伯3位文學院院長,陸志鴻莊長恭傅斯年3位校長。

1948年,與羅裕昌於武大校友會相遇相戀,10月返回上海由父母主持,在新天安堂基督教會結婚。婚後回台。1950年,隨夫遷往台中,一住17年,之後陸續生下3子。1953年,至台中一中教高中英文,至1958年。

1956年,考取美國國務院交換教員計畫(Fulbright Exchange Teachers』 Program)獎助,到美國進修、訪問。1958年,至台灣省立農學院(現為中興大學)任講師,教大一英文。1959年,兼任當時位於台中霧峰故宮博物院英文秘書,至1965年。

1961年,至靜宜女子文理學院(現為靜宜大學),教美國文學。1967年,隨夫調差,遷往台北。第二次考取Fulbright Exchange Fellowship赴美,先到位於印第安納州的聖瑪麗學院(St.Mary-of the-Woods College)教授中國文學,到了1968年初,至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

1969年,返台創辦中興大學外文系,出任新成立的外文系系主任,歷時3年半。1970年,開始在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講授文學院高級英文課程。

1972年,出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推動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該書選錄1979年~1974年,在台灣出版的現代詩、散文及短篇小說,1975年,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而後兼任教科書組主任,推動國民中學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加入當代的台灣文學作品,如黃春明的小說《魚》。亦負責編簒西方文化經典及「現代化叢書」。

1977年,台大外文系專任,講授英國文學史、高級英文、翻譯等課。在台大文學院研究所講授「高級英文」課程期間,黃俊傑陳萬益呂興昌陳芳明杜正勝林瑞明等都是她的學生。1978年,參加中華民國筆會(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赴瑞典參加國際筆會年會(International PEN)。

1982年,至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講授一學期台灣的「中國現代文學」。至紐約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參加中國現代文學研討會,首次遇到來自大陸的中國作家。1985年,至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任客座教授,講授台灣文學。赴英國牛津大學參加國際文化研討會。回台後遭逢車禍,重傷,調養一年。

1988年,自台大外文系退休。次年台大頒贈名譽教授位。1992年,接《中華民國筆會季刊》(THE TAIPEI CHINESS PEN)主編,將台灣當代文學英譯推介到國際,為台灣文學在國際上發聲,至1999年。1993年,齊邦媛得到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榮譽獎章的散文創作獎。

1996年,參與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出版社的《台灣現代華語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英譯計畫,此計畫出版了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鄭清文的《三腳馬》、朱天文的《荒人手記》、李喬的《寒夜》、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等人的作品,至2009年已出書30本。

1998年,公開呼籲「國家文學館」必須獨自設館,給文學一個「家」,引起媒體與政府的關注。2003年,「國家台灣文學館」正式於台南成立。1999年,赴北京參加南開中學四三班的同學聚會。

2001年,「九一八」紀念七十週年回故鄉瀋陽,兄妹四人參加東北中山中學「齊世英紀念圖書館」揭幕典禮。2005年,於八十幾歲高齡,開始撰寫回憶錄《巨流河》,歷時4年,《巨流河》終於在2009年7月出版。2009年,多年來致力於中書西譯,將台灣文學推向世界文壇,貢獻卓著,獲頒[第五屆總統文化獎]。2010年,《巨流河》獲得第34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

2009年,中興大學90年校慶,興大頒贈齊邦媛教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0年,佛光大學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1年,臺灣大學83周年校慶,臺大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澆灌與耕耘文學園地 [編輯]

著作有編選、翻譯、文學評論、散文等多種,致力引介英美文學到台灣,並將中國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被譽為中國文學的知音。

齊邦媛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THE TAIPEI CHINESE PEN),及參與《台灣現代華語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英譯計畫,推動英譯吳濁流王禎和黃春明李喬鄭清文朱天文平路等台灣代表性作家的文學作品,提高中國文學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在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工作期間,推動國民中學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加入楊逵黃春明楊喚等中華民國現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同時亦負責推動西方文化經典及「現代化叢書」的翻譯工作,如馬克吐溫小說集、《柏拉圖理想國》、《模擬:西洋文學中現實的呈現》等作品。

作品 [編輯]

回憶錄 [編輯]

  • 《巨流河》天下文化出版 2009年

散文 [編輯]

  • 《一生中的一天》爾雅出版社 2004年

評論 [編輯]

  • 《千年之淚》爾雅出版社 1990年
  • 《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九歌出版社 1998年

主編 [編輯]

  • 《中國現代文學(台灣)選集》英文版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 1975年
  • 《中國現代文學選集》中文版(小說卷、散文卷、新詩卷,共3冊)爾雅出版社 1983/1984年
  • 《源流》德文版(與殷張蘭熙合編)在德國慕尼黑出版 1986年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一九七0年至一九八九年》小說卷1~5冊 九歌出版社 1989年
  • 《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Taiw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天下文化出版社 1999年
  • 《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中文文學》英文版論文集(與王德威合編)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2000年
  • 《最後的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與王德威合編)麥田出版社 2004年
  • 吳魯芹散文選》洪範書店 2006年

演講DVD [編輯]

翻譯 [編輯]

家庭 [編輯]

父為齊世英,母為裴毓貞,排行家中老二,上有兄長一位,下有兩個妹妹。其父齊世英(1899-1987)曾留學日本德國,創辦東北中山中學及《時與潮》雜誌,行憲後當選東北的立法委員。來台後,1954年遭國民黨以反對黨部提案為由開除黨籍。齊世英支持並參與黨外活動,1960年,與雷震高玉樹夏濤聲李萬居許世賢郭雨新共同籌組新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

夫為羅裕昌,1945年武漢大學電機系畢業,抗戰勝利後來台,任職於台灣鐵路管理局近40年,1950年代開始,統籌建立台鐵的中央行車控制系統CTC,Central Traffic Control)自動化號誌工程,原先台灣火車進出車站,需靠著站員揮動紅綠旗完全以人工控制。1966年開始,參與國家十大建設,是鐵路電氣化計畫的工程負責人,將原先燒煤冒煙的火車,改成利用電力運行,1979年,鐵路電氣化工程完成通車,獲頒五等景星勳章。2012年9月20日逝世,享年93歲。[1]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2926
《臺灣文學在臺大》
    回應給: cAmilla Wu(camillawu2004) 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臺灣文學在臺大》弁言 柯慶明

Source: http://www.press.ntu.edu.tw/?act=book&refer=ntup_book00545

臺大自創校起就與臺灣文學息息相關;光復之後,日治時期的文壇名宿仍有多人任教於臺大:歷史系有楊雲萍;中文系有黃得時,外文系則有蘇維熊。同時更有許壽裳、喬大壯、臺靜農、洪炎秋、鄭騫、錢歌川、英千里、黎烈文等文學名家渡海南來,齊聚文學院,可謂一時之盛。逮夏濟安創辦《文學雜誌》,既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上,促使廖蔚卿、葉嘉瑩、葉慶炳、林文月等人嶄露頭角,廣為人知;亦使叢甦、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在初試啼聲之餘,終於得到激勵,投身寫作而至以小說名家,…… 白先勇等人,更於在學期間,高揭「現代」大旗,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由於譯介與創作並行,鼓勵實驗兼且園地開放,一時蔚為風潮,影響臺灣文學至為深遠。其後臺大外文系復創辦《中外文學》引領文擅風騷迄今。臺大的文學寫作風氣始終興盛;而傑出的寫作人才,亦始終不絕如縷,代有才人出……這不僅見於歷屆的「臺大文學獎」;亦見於歷年國內外的各種文學獎。2008年臺大八十校慶,我受命主編的《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雖然重點在就學臺大的回憶,但因所邀的撰稿人皆只集中在知名的校友作家,即使回應撰稿的人因種種緣故,僅居其半,但僅該編所集,即多達45位作者,臺大文學人力的豐沛,亦可略見其一斑。 由於臺大人在臺灣文學上的重大貢獻,2000 年夏日我向當時擔任圖書館館長的吳明德教授建議且獲得了他的首肯,遂開始了臺大名家的手稿等資料的典藏,自王文興、林文月以降,臺大圖書館陸續更收藏了葉維廉、臺靜農、鄭騫、楊雲萍、白先勇……等眾多臺大文學名家的手稿及相關資料。2005年我出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覺得在多媒體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藏文學作家們的影音資料,特設「臺大文學講座」,邀請文壇名家以其「文學自傳」為主題,莅校演講錄影並製成DVD流傳。此一構想先後獲得蔣丙煌教務長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簡靜惠董事長的支持,第二年後的講座遂以「臺大洪游勉文學講座」為名,繼續進行三年。其後趨勢文教基金會的陳怡蓁董事長亦捐贈了「白先勇文學講座」,臺大遂有更多的管道為文學名家錄製影音資料。 2011年8月我屆齡退休,但意外的竟因臺大李嗣涔校長的抬愛,應邀擔任「新百家學堂」計畫的執行長。在做「學堂」工作的規劃時,深覺前此各講座所製作的影音資料,其精神實與「學堂」在理念上頗有一貫之處,若能化零為整,歸納為相關主題,掛上網路,整編再製,則將更能充實「學堂」內容;尤其錄製名家演講往往受限於許多稍縱即逝的機緣,前此各講座的錄製亦有頗多不可重演複製,深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佳處。因而商得臺大出版中心項潔主任的同意,將它們亦納入「學堂」規劃,仍按「學堂」的八集整編為一輯的體例重行整編上網、出版,以作為「學堂」計畫的擴充。 《臺灣文學在臺大》,正是「臺大文學講座」編入「新百家學堂」製作的首輯。所以以此命題,正因八位講者,不僅皆是臺灣文學的名家,並且若非任教於臺大,即是曾經畢業於臺大,都是名符其實的臺大人,他們皆在臺灣文學的各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齊邦媛教授,於光復之初來臺,始任外文系助教,雖經相夫教子的一段轉折,但一九七○年起,長年任教臺大外文系終至在臺大榮退,獲頒名譽教授,其後臺大更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她在臺灣文學與語文教育上的貢獻。她在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任內,因推動臺灣《中國現代文學選集》之英譯起始,深入精研臺灣戰後文學,編輯諸多選集,長期推動外譯,撰著評論,創作散文,近年並以自傳書寫《巨流河》享譽國內外。 林文月教授則自中文研究所畢業留校任教,直至榮退獲頒名譽教授止,一生皆在臺大授業。她除了是中古文學研究與中日比較文學界的泰斗,自赴日研究時撰寫的《京都一年》起,她亦致力於散文的寫作,既有《擬古》在散文體式上的擴大追求;復藉《交談》而使其內容精神更加迴蕩豐盈,終究展示的是一位《讀中文系的人》的典範。其對日本古典文學如《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泉式部日記》等的中譯,優美精準,本身即是經典。林教授除得到國內外眾多獎項與榮譽,臺大亦頒以「傑出校友」榮銜。 本輯中其餘六人,不但皆曾畢業於臺大;且皆與《現代文學》淵源深厚,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與葉維廉皆是創社社員。杜國清曾在創社社員畢業離校之時與王禎和、鄭恆雄同為繼任的第二代編輯。汪其楣則曾於1967年到72前後參加《現代文學》的編輯群。王文興於留學美國之後返校任教以迄榮休,除提倡「慢讀」來精研品味文學,教授英美等現代小說,指導學生從事小說創作;自身更潛心「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不僅成功的嘗試了最多的形式實驗,並且完成了《家變》、《背海的人》兩部「現代主義」小說的經典鉅著。由《龍天樓》的歷史悲劇,而在《家變》中直探現代社會的倫理困局;終至《背海的人》的以宗教的悲憫視野觀照:當今人類的以小智自用所造成的生活全面沉淪。其作品意涵日益深刻,精神日益超卓,不僅獲國內外的肯定,臺大亦特頒榮譽博士學位,加以推崇。 陳若曦自《文學雜誌》時期,其小說作品即已表現不凡。赴美留學,婚後曾「回歸」中國大陸定居,因而得以將其大陸經驗撰入小說:其《尹縣長》等現實主義作品,為二十世紀的華文小說大放異彩。重回臺灣定居之後,由接觸佛教而創作滿涵佛教悲慧的《慧心蓮》等作品,關懷日漸弘大。除了屢獲國內外各種獎項,臺大特於2009~2010邀請她擔任學校的第一位駐校作家。 白先勇自與同窗創辦《現代文學》後,勤於創作小說不輟,《謫仙記》、《臺北人》是其中的代表作;休刋後獨力推動復刊,連載刊出了長篇小說《孽子》,遂成臺灣男同志小說的經典。同時從他將自己的短篇小說〈遊園驚夢〉,改編成劇本,在舞臺上作多媒體演出,大獲成功起,他的許多小說作品,先後被改編成舞臺劇、電影、電視連續劇演出。2001年起他發願復興崑劇,因而改編製作了《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演出,已達兩百場;近年更改編製作了《新版玉簪記》,不但掀起了崑劇新熱潮,更以嶄新的美學視野,指出了崑劇在現代社會的再生之路。他於2008年起獲得臺大文學院聘為特聘講座教授,主持「白先勇文學講座」;他更於2011年春親自擔任講座,並捐出講座薪資,以廣邀眾多崑劇名家,共同研議、教授他所擘劃的「崑曲新美學」。不僅在校內反映熱烈,且因掛上網路而獲得國內外廣大迴響。 葉維廉自早歲起浸潤在現代文藝風潮,利用旅居於香港地利之便,而盡窺三○年代新詩傑作。來臺求學之際,深受夏濟安先生啟發,除參加創辦《現代文學》,並加入《創世紀》詩社,數十年創作不輟;佳作日出,遂被選為十大現代詩人之一。他精研龐德與艾略特,並廣泛與現代畫家、音樂家、舞蹈家等對話,甚至聯合創作,後遂成為當代現代主義文藝運動最重要的理論家與代言人。他的早期詩作注目時代苦難,援引民族傳統,再造為當代神話,頗具史詩氣魄。後因專注純粹經驗的探索,深入道家美學,不但開發了雄渾的現代山水詩,並且以玆反思現代文明流弊,頗多發人深省的呼籲。他亦先後應邀返校任教,並擔任臺大「簡靜惠講座」與「白先勇文學講座」講座。 杜國清不僅是《現代文學》的第二代編輯;且是《笠》詩刊的創辧人之一。早期詩作近於新月頗多抒情表現,後因在《現代文學》譯介艾略特;在《笠》連載中譯波特萊爾《惡之華》,深受兩人影響,而風格盡變;他以象徵主義詩觀融會中國古典傳统的李賀、李商隱等人詩作後,轉化而提出:以「驚訝、譏諷、哀愁」為「三昧」的詩觀,其個人創作亦在象徵主義表現手法中呈現兼具唯美情調與現實反諷的獨特詩風;並在融入了華嚴「法界緣起」哲學要義後,更作形上的象徵世界之追求。杜國清亦曾於臺大臺文所成立後返校客座。 汪其楣臺大中文系畢業,赴美留學改習戲劇;返國之後,遂成為編、導、演、教的戲劇全才,屢獲得各類獎項的肯定。她自編自導的戲劇,一方面貼近臺灣社會的脈動與文化的歷史,先後編導了頗有臺灣史詩意味的《人間孤兒》、《人間孤兒枝葉版》、《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等;一方面則省思女性處境,而編導了《天堂旅館》、《複製新娘》、《招君內傳》等深具女性情懷的創作,以至近年《舞者阿月》、《歌未央》等女性傳記劇。她多元的舞臺活動中,亦包括:創辦「聾劇團」倡導手語歌,參與新編傳統戲曲、兒童劇團、原住民劇團等的演出;她更撰有關懷愛滋病人的《海洋心情》文學備忘錄,皆可見她的普泛興趣與廣大同情。她因編演《歌未央》而接觸慎芝、關華石夫婦遺留的歌曲資料,她不但促成也協助臺大圖書館加以典藏,更親自整編其中《歌壇春秋》廣播稿,交由臺大圖書館出版,洵為藝壇勝事。 以上諸位臺大人不但每個人都成就非凡,事實上更都在各個文學領域具有足資代表臺灣文學的重要性,並且皆千絲萬縷不斷的重返臺大,繼續以他們的才情睿智在臺大作出貢獻,將他們為臺大所作的「文學自傳」演講,合稱為「臺灣文學在臺大」,其誰曰不宜? 柯慶明序於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305研究室 民國101年4月27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2923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語系文學與影像
    回應給: cAmilla Wu(camillawu2004) 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aiwanese Literature 台灣文學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cAmilla Wu

台灣文學獎

Source: http://www.nchu.edu.tw/~taiwan/news.htm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語系文學與影像」

徵稿啟事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將於2013730-31日於台灣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舉行,此次由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共同主辦,會議主題為「華語語系文學與影像」,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踴躍投稿,一同來討論這個目前國際學術場域中獲得高度矚目的新興議題。

「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為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所支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過去十一年來連結世界各地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青年學者,建構活力多元的研究網絡,提供國際性的漢學研究學術交流平台。本次會議希望能再次連結國際青年學者,一同來反思當前華語語系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創造此一學術思考的新語境。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變化,殖民與後殖民的陰影退卻又再復返,民族國家的疆界不斷重組與消解,族裔間的交混與跨域移動更愈趨頻繁,而造成語言與認同的共生或抵拒,文化生產併合著跨國資本帶來的複雜流動,各種新興的知識議題也相應而生。在此之中,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理論的提出,為既有的漢學研究,帶來新的學術思考向度。不論是王德威教授從中國文學與全球離散華人文學的框架,企圖反省國家文學;或是史書美教授從殖民與被殖民的宰制關係,借用華語語系批判中國中心主義,辯證在地化與異質化的問題,都讓過去單一的漢學/中文/中國文學研究,轉向多元的華語語系研究。不僅在理論層次上挑戰了任何以國家作為政治想像之文化物質機制,以及傳統中文/漢語文學主體的思考侷限,更促使我們對於華人/中華/中國/臺灣/港澳/馬華/印華/新華/華美/華裔等各種文學與文化生產的差異與同質、在地與跨越,予以重新檢視與辯證。在此基礎上,本次會議希望透過以下幾個子題,將華語語系文學的相關問題予以擴展與深化:

 

1.      華語語系文學的研究理論

2.      華語語系文學的疆界與衍義

3.      台灣文學、東亞研究與華語語系文學

4.      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翻譯

5.      在地知識與新興文化生產

6.      華語電影、紀錄片與媒體研究

7.      華文大眾文學與通俗敘事

8.      文化身分想像與國家文學知識論重省

9.      後殖民、反離散與跨國主義

 

    全世界對相關議題學有專精之青年學者,凡四十歲以下,年資未滿四年之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以及仍在學之研究所學生(博士生優先)都歡迎投稿。本會議語言為中文或英文,投稿請附上基本資料表、論文摘要(中英文皆可,中文8001,000字為限,英文300500字為原則),於2013228以前,寄至nchutw@gmail.com。評選委員會審查結果將於2013331前公布於中興大學台文所網站(http://www.nchu.edu.tw/~taiwan/news.htm),並以e-mail個別通知投稿者。論文全文截稿期限為2013531,逾期不予受理。凡參與本會之國外發表者,主辦單位將補助43夜之住宿費與餐費,機票費將視經費狀況予以定額補助。國內發表者將補助交通費與餐費。若有未盡之事項,請mailnchutw@gmail.com,或致電04-2284067112,向楊若慈小姐洽詢。

 

 

 

會議召集人:廖振富(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暨所長)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投稿資料表

   

(中文)

(英文)

學術單位及職稱

(中文)

(英文)

國籍

 

生日

(西元)                          

聯絡方式

E-mail

電話:

手機:

地址:

論文題目

(中文)

 

(英文)

 

關鍵字

35個)

 

論文摘要(中文8001,000字,或英文300500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2918
Taiwanese Literature 台灣文學
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aiwanese Literature 台灣文學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cAmilla Wu

台灣文學獎

Source: http://www.nmtl.gov.tw/award/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03&Itemid=16

2013-03-20

壹、宗旨:

本獎旨在鼓勵文學創作,並甄選各類金典作品,激勵、活化文壇生態,以國家級機構,推動、彰顯台灣文學經典,進而與世界文壇接軌。

貳、徵獎類別:

一、圖書類:包括1.長篇小說、2.新詩兩項。 二、創作類:包括1.劇本、2.原住民文學兩項。


參、參選者資格:

具中華民國國籍者


肆、獎名/獎額:

一、圖書類: 
1. 長篇小說金典獎,取一名,獎金100萬,獎座一座。 
2. 新詩金典獎,取一名,獎金30萬,獎座一座。

二、創作類: 
1. 劇本創作金典獎,取一名,獎金30萬,獎座一座。 
2. 原住民文學創作金典獎,取一名,獎金20萬,獎座一座。


伍、參選作品具備條件:

一、圖書類

(一)作品必須由國內出版社出版之作品,含自費出版,惟須有國家圖書館預行編目及國際書碼(ISBN),長篇小說:出版日期限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新詩:出版日期限2011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

(二) 必須由一個作者完成,並以印刷形式呈現之華文或本土母語寫作之著作。

(三)參選者每人每項限投1部作品;進入決審者,頒予入圍證書一紙。本類獎項之獎金、獎座及證書皆歸著作者所有。

(四)長篇小說參選作品必須十萬字以上;新詩參選作品字數、行數不限,但必須具有國家圖書館預行編目及國際書碼。

二、創作類

(一)、主題不限,惟劇本創作需是現代舞台劇劇本,以華文或本土母語書寫,可上演90分鐘; 原住民短篇小說創作字數限3,000-10,000字(限一篇)。

(二)、參選者每人每類限投1篇作品;進入決審者,贈予入圍證書一紙。

(三)、參選作品須未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媒體形式(含網路)發表過之作品,且該作品不能同時參加其他徵文活動或文學補助申請案,違反本項規定者,將撒銷得獎資格並追回得獎者獎金、獎座。


陸、收件:

一、收件日期: 2013年5月25日至8月1日止,以郵戳為憑。

二、收件方式:

(一)依照本館提供之各類報名表格及相關規範逐項填寫報名。

(二)報名表格及徵獎簡章可至本館網頁http://www.nmtl.gov.tw下載。

(三)郵件務必以掛號寄出,於信封上註明應徵「2013台灣文學獎 」,並註明「徵獎類別」。收件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國立台灣文學館公服組」。

三、繳交資料:

(一)圖書類 
1. 參選作品一式10本;
2. 申請表一式,內含報名表、聲明書及同意書各1份。

(二)創作類
1. 參選作品:(1)劇本一式10份,(2)原住民短篇小說一式10份,另以族語、漢語並列,簡述說明創作理念(500字以內)一式5份,須檢附戶籍謄本影本一份; 
2. 申請表一式,內含報名表、聲明書及同意書各1份; 
3. 電子檔一份,請以Word格式及PDF檔格式儲存在光碟或磁碟片。


柒、
評審作業分為初審、複審及決審。初審由本館就其格式、資格作初步審查。複審及決審由本館聘請專家學者、作家、評論人等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審查工作。評審委員之聘任細則,另參見「台灣文學獎評審委員會設置要點」。

 


捌、其他注意事項:

一、所有參選作品,一律不退回。

二、參選者所送作品格式有疑義時,由評審委員會合議認定之。

三、為擴大文藝推廣成效,創作類之獲獎作品,參選者保有其著作人格權,其著作財產權需授權本館得以任何形式無償使用於各項非營利之研究、展示及推廣教育。

四、進入決審之圖書類參選作品,該出版社需在報章媒體上配合宣傳;另外,各類得獎者亦需配合本館進行相關推廣活動。

五、圖書類參選作品,一經得獎後,該圖書封面需加上由本館提供或出版社自行印製的「本書榮獲2013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本書榮獲2013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等字樣的貼紙,俾利推廣宣傳。


玖、迴避原則:

一、各類之評審委員擔任本獎評審委員期間,均不得參選。

二、評審過程,評審委員如遇自身參與編輯或出版之作品,應全程迴避該作品之討論與評審過程,以示公允。

三、本館館員不得參加本獎項之競選,以示超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2006
吳濁流文學獎
推薦0


cAmi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吳濁流文學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文文學獎
香港文學獎
紅樓夢獎
倪匡科幻獎
莊重文文學獎
青年文學獎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中文文學創作獎
台灣文學獎
南瀛文學獎
吳濁流文學獎
林榮三文學獎
中山文藝獎
國家文藝獎
全國學生文學獎
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皇冠大眾小說獎
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
中國大陸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
馮牧文學獎
曹禺戲劇獎
艾青詩歌獎
冰心散文獎
徐遲報告文學獎
宋慶齡兒童文學獎
施耐庵文學獎
鼎鈞雙年文學獎
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大家·紅河文學獎‎
人民文學獎
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中國小說學會獎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吳濁流文學獎,原為「台灣文藝雜誌社」創辦人吳濁流1964年成立的「台灣文學獎」。1969年時吳濁流捐款退休金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以基金利息提供獎金,將其改名為「'''吳濁流文學獎'''」。其宗旨在於鼓勵青年作家文學創作,推動台灣文學。吳濁流在〈我設立文學獎的動機和期望〉一文賦詩:「誓將熱血挽狂瀾,七十光陰一指彈;寄語萬千諸後秀,一心一德振文壇。」

吳濁流文學獎原僅有「小說獎」,1971年設立「吳濁流新詩獎」與「吳濁流漢詩獎[1],1972年到1974年該會曾頒發三屆的「漢詩獎」。

吳濁流文學獎評選作品以每年發表在《台灣文藝》之創作小說及創作新詩為主要對象,評定出「正獎」及「佳作獎」。1984年時擴及《文學界》、笠詩刊等其他報刊雜誌,1991年後擴大評選,舉凡本土性文學作品均可為候選作品,並接受台灣筆會會員及本土性文學刊物編輯人之推薦。

1977年時由鍾肇政主編,將前八屆的得獎作品二十五篇收入《吳濁流文學獎作品集》。

目錄

  [隱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112&aid=4961986